“制造业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就简单。”康明斯公司东亚区的IT经理邓志超如是说。 邓论述的是一个海量标准化复制的命题:一种商品,单件xx仿得一模一样可以能够依靠单兵技艺,可要xx地复制几十万台就是一个系统问题,“制造背后需要有极为稳定的标准和工艺水平,但这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得到。” 邓志超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丰田“TPS(丰田生产系统)”的赞美。“除了不在同一个地方,丰田可以做到所有工艺流程、位置摆放一模一样。它的生产线说停线就停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让生产线停掉,然后大家会聚到一块儿解决问题。”用邓志超的话说,这是“贯穿在骨子里的一种制造文化”。 作为全球{zd0}的独立柴油机制造商和{lx1}的电力系统提供商,康明斯同样需要这种文化。2007 年,康明斯在全球实现了130 亿美元的销售额,换言之,必须保证下线的89万台发动机性能{zy1}。没有人会怀疑康明斯的研发能力,但是产品从实验室里搬到生产线进行大规模复制往往不是一回事,“你能造出车来满足五星级的碰撞测试,可是不是每辆车都能做到呢?” 要知道,发动机需要组合的零件超过400 多个,以康明斯投资的北京福田康明斯为例,作为现在全球单品发动机产量{zd0}的公司,满产预计可以达到40 万台。换言之,满产状态下北京福田康明斯需要把超过1.6 亿个零件以正确的方式,放到正确的位置。 而在生产线上,许多因素都有别于变量可控的实验环境。比如,机器设备都是“有脾气”的——设备未必处于合适的工作状态,而员工却可能未按规定对设备进行维护,即使进行了维护,还必须劳心去求证:操作是否遵守了规程?如何去标准化生产的每一步流程,管控到每个零部件?现在,“精益制造”的命题,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信息化寻找到部分答案。 计划的“灵魂” 用邓志超的话来说,“制造业在尽己所能,把能够量化的东西量化。”制造流程的管理是非常需要耐心与细心的。仅仅以设备维护为例,一个作业“工单”涉及好几个层面的项目,至少包括:多少时间做一次维护,每次需要哪些工具,需要做哪些步骤,每一个步骤耗费多少时间——要知道,在一条流水线上,可能设备每一分钟的停顿,整条生产线都要奉陪到底。 在过去,这类工单的准确完成,相当程度上依赖维护人员的自律与个人技能,监督也起到部分作用,比如维修人员操作的时候,旁边安排一位监工,监控、记录每一个步骤,甚至可以再安排一位主管来管理监工。不过,管理越琐碎精细,整个监控成本也相应水涨船高,企业不得不在管理细致程度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对于康明斯这样的制造企业而言,制造流程的顺畅是根本大计,一旦设备的连续运转性无从满足,可能影响整个交货期,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名誉上,这种代价都不是企业愿意承受的。 为了解决制造流程顺畅问题,康明斯采用了IBM研发的资产管理(EAM)系统Maximo,聘请了北京恒信启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实施团队。丰田的制造系统就曾被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归纳为,“以连续改进和生产过程不出现任何浪费为中心,包括糟糕的设备可靠性和宕机时间。”因此,尽可能增大主动维修的比例,预先对设备进行诊断,排除潜在威胁,尽量减少临时报修,就好比“司机开汽车,跑了一定里程需要进行一次保养,免得中途抛锚”。 如今,康明斯可以实现利用Maximo这种计划性。可以通过系统,预设维护的频率、器具、步骤以及标准作业时间,维修工接到工单后,必须完成规定动作,才能回来关掉工单,而系统会自动记录维修工的操作,形成数据,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由于Maximo同时管理着备件数据库,一旦维护的器材出现短缺或者低于安全库存,就会自动提示采购审批的部门,比如“某某规格的刀具短缺,需要再购买10个”之类。 到了一定时间段,系统还会自动触发工单,产生标准作业计划,并通过E-mail、手机短信等手段发送到审批人,由他审批工单并安排人手以及物资保障。在邓志超眼里,系统的这种计划功能堪称为“最核心的灵魂”。 而从北美的发展趋势来看,实际上EAM 管理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固定资产、设备,还包括交通工具、IT 资产等。比如,如今,康明斯不仅实现了资产购置、安装、变更、维修、折旧、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且除了直接材料外,将所有间接的材料耗费(比如办公用品、模具、量具等)与采购的服务都纳入了系统,并且实现了与ERP 系统的对接,提供了通过周转率分析、慢库存统计等多种指标分析手段,实现了库存的优化、提高了物资的使用效率。 “不管是什么样的材料,其生命周期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哪个部门,使用者是谁,到什么年限,折旧了多少,一系列的指标都可以从系统里面得到。”邓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