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家_冬雨8775的空间_百度空间
研究小麦的李振声
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6年获得国家{zg}科学技术奖。

研究玉米的李登海
    生于1949年11月18日,山东省莱州市人,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0年开始从事玉米研究,率先利用紧凑型玉米开创了我国玉米高产道路,后又育成了一大批高产、超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登海”系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25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掖单13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对我国玉米生产做出重大贡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别人叫他“中国科学家首富”,可站在眼前的他却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参加颁奖大会,他“昨天刚理了发,刮了脸,换了身干净衣服”。
     李登海的玉米的确高产。从1970年开始研究玉米,8年后,他培育的品种亩产就达到750公斤,10年后,他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000公斤,又是一个18年,他培育成的“超级玉米”已达到亩产1200-1400公斤,目前正处于国家品种审定实验中。
    李登海说,有时候他忍不住跟计划生育站的人开玩笑,说“都种上我的玉米,能养活不少人呢”。但更多时候他感觉到的是身上肩负的使命感,他说有一次,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接见他和xxx,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多地少,比任何一个国家更需要提高单产。”这让李登海感觉到他手底下的玉米有了生命,也代表了一种希望。
     单看外表,没人相信李登海是个身价用“十亿”来计算的富豪,而在内心深处,李登海说他对现在拥有的财富没什么感觉。
    不管有没有感觉,李登海的生活的确没发生改变,他依旧呆在海南等地的实验基地里,风里来雨里去,天天摆弄玉米,6月3日好不容易回莱州家里呆上几天,也要忙着播种,两个多月没顾上理头发。
    这些年,虽然有关李登海成就和财富的报道越来越多,但李登海却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很多时候他连手机都不开,处事低调,这里面既有他躲避出名后的种种烦恼,也有他的一些困惑。
    “我们这代人和你们观点不一样,这么多年来,我都是在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可现在别人叫我科学家首富,是不是认为我成资本家了?”李登海诉说着他的感受:“我有钱了,身价通过上市提升了,但我从没有这种感觉,当初美国公司与我们合作的条件就是李登海控股,所以我的股票从来没有动过,我对钱也没什么追求。”
    “以前,革命者节约是为革命节约每一个铜板,我是为了研究玉米节约每一分钱,今后,我的钱也还是主要用到这里,我就是想把我的事业干下去。”
    李登海家是“玉米之家”,他的儿子也搞玉米研究,李登海管儿子叫“拱玉米地的”。今年年初,他的孙子出生了,看见孙子生着一双单眼皮,李登海非常高兴,他说孙子将来肯定是个搞科研的料,单眼皮能聚光,得好好培养。
    李登海研究了大半辈子玉米,独独没有研究过自己,他说自己如果有啥特点的话,那就是还有点志气。1970年,他还在农村,听人家说美国玉米比中国产量大得多,就一头钻进玉米地里研究。转眼30多年过去了,他有28个春节是在海南实验基地里度过的,一开始没地方住,他就在玉米地里搭个草棚,就跟个打工的差不多。
    没事时,李登海也经常回忆这些往事,他说他这辈子是“三无”: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玉米培育只有12万分之一的成功率,而他的玉米就是从这12万分之一中一点一点淘换出来的。
但李登海又不同于一般的专家。李登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在“xx”以前,初中毕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现在在履历表上填写的“大专”学历,是函授得来的。那时他已是全国知名专家了。
李登海的科研成果是大批直接用到生产实践上的良种,而不是等身的巨著宏论。
专家同行说:像李登海这样连续26个春节(冬季)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的,别说全国,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人能做到!
如今的登海种业南繁基地已是全国规模{zd0}、设施{zh0}的科研基地。27个冬季,李登海象追逐太阳的候鸟,从山东到海南,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玉米新品种,一次次创造我国玉米高产的新纪录,在实践中实现了玉米育种理论的创新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突破。
李登海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种质资源,而且自己创新培育了大批骨干玉米自交系,被全国众多育种单位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的育种和高产培创方面,连续不断地创出新业绩、创造新纪录,用实践确立了自己在育种界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之父”。

研究油菜的傅廷栋
   男,1938年生,广东郁南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种植业顾问、湖北省科协常委、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主任、作物遗传改良xxxx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2005-2009)。瑞典SW AB油菜育种顾问。1965年华中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1981-1982年在德国Gottingen大学合作油菜育种研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傅廷栋教授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并育成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实现自交不亲和系“三系化”制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被认为“是国际上{dy}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Fan and stefasson, 1986; Downey等,1989;Robbelen, 1991);1985-1994年,加、澳、中、印、丹审定(注册)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17个注明不育系来源,就有13个是利用Pol cms育成的。育成并审定油菜低芥酸或低芥酸、低硫苷三系杂种“华杂二号”、“华杂三号”、“华杂四号”、“华杂7号”、“华协一号”、“华皖油3号”、“新油16号”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6000万亩。1999年开始,在我国西北地区研究、推广“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该项目已通过甘肃省及农业部科技鉴定,正在大面积示范、推广中。最近,他发现一种新的芥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6-102A, 是一种新型油菜细胞质类型。
    在油菜遗传育种研究上,于1991、1995年分别获得国家教委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亿利达基金科技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发现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及对发展国际杂交油菜作出的{zy1}贡献”,1991年被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授予国际油菜科学界的{zg}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章”,他是该奖近20年来国际上获奖5人中{wy}的亚洲油菜科学家。2001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zg}科技奖-科技杰出贡献奖。2002年被人事部、科技部、中组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还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TWAS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意大利)农业科学奖。2005年,他主持的“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培养与实践”课题,被评为{gjj}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果树的束怀瑞
            束怀瑞 Shu Huairui (1929.9.26 -) 果树学专家。山东省淄博市人。1950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曾任山东省园艺学会理事长、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林果分团团长、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园艺学科组副组长。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果树根系生物学、果树碳、氮营养有较深入研究,有多处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创造了《山丘果园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平原地起垅沟草制》,前一项被列入国家科委重点推广项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果树根系生态变异大,环境反应极敏感的不全整功能补偿结构”,“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论点指导果树生产创造百万亩果园节水节肥,平均产量由129公斤/亩提高到1010公斤/亩,是全国苹果平均产量的2.6倍,创效益56亿元,《山东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果园土肥水与优质丰产关系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果树栽培生理学》,副主编《果树研究法》高等农业院校统用教材,编著有现代科技专著《苹果学》等,发表果树根系、碳氮营养等主要学术论文30余篇。培养博士36人,硕士28人,指导博士后22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蚕学专家仲怀
      仲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xx蚕学专家,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武隆人, 1937年7月出生,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蚕学专业。先后任国务院第四、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畜牧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蚕学会理事长,重庆市科协主席、名誉主席,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校长,中共重庆市委委员,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向仲怀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蚕学专业。1982年,由教育部公派到日本信州大学留学,进行家蚕遗传育种研究。1984年学成归国,先后任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助教、讲师、教授,蚕桑系主任,蚕桑丝绸学院院长,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校长,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蚕丝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重庆市蚕业研究所所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成员,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中共重庆直辖市{dy}届委员会委员,重庆直辖市{dy}届科协主席。
2003年主持完成世界{dy}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框架图覆盖了家蚕基因组95%的区域,获得16948个完整基因,其中约有6000个为新发现。同时,在家蚕基因组结构特征、基因的组织、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方面,也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研究结果于2004年12月在《Science》上全文发表。该成果为中国科学家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后的又一重大贡献,入选中国高校2003年xx科技进展,2004年被《科技日报》社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的55个世界{dy}之一,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向仲怀院士主持创建了农业部蚕学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华农业科教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成果奖等20余次,获“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2005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2006年度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并组织获得了国家“973”、“863”、“948”等重大项目资助,为我国蚕业科学与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重声明:资讯 【农业家_冬雨8775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