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播种面积调查的思索_蒋桢桦_新浪博客

对粮食播种面积调查的思索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调查是“三农调查”的基石,是重中之重的调查。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原有的全面调查方式已经难以获得真实的调查数据,而实施的两种抽样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基层政府领导对粮食生产情况的需求,其中一种调查成本花费较高。

当前粮食生产情况调查面临的现状和调查方法存在的缺陷:

A、传统的全面调查方法——随意评估,并受乡镇领导追求政绩考核需要而编造数据,水分较多。村级调查员不是根据每户情况调查汇总得到,一般都是在上年数据上进行加加减减而成。平常受到考核影响,一般存在虚报(逐年增加);一旦碰到受灾年份,则虚报灾情,以降低基数,往后年份又慢慢地攀升。

B、1985年开始的粮食抽样调查,县级调查点目前只有15个(村民小组),县乡两级没有代表性,而且只注重单晚亩产调查(个别县加早稻调查),因此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和其他粮食品种稍欠缺。全省另外有23个县已经于2003年开展农产品播种面积抽样调查,主要配合亩产调查去推断全省产量。由于抽样调查县级网点26年都是固定不动的,近十年间县域的播种面积变动较大,长期不变,对总体代表性也是存在问题的。

C、2009年开展的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要连续几年)——服务省级粮食安全考核,全省各县都抽到不同量的样本。我县涉及103个农普小区,面广,调查频率高,调查成本高,对乡级仍然没有代表性(四分之一乡镇没有被抽中)。

D、粮食补贴调查,由全县全部农户自报小麦、早稻、晚稻、玉米、棉花播种面积,然后直发各农户粮补方法,由于无法核实其播种面积,存在多报现象。2006年有付出调查成本(4-5元/户)——县财政局主办支付,以后年份是在原框上进行微调,没有调查成本。

估计全省调查成本:A类:33000个村×150元(三季)≈500万元;B类之中面积调查:23个县×4万元≈100万元,C类:90个县×10万元≈1000万元。粮食亩产抽样调查28个县×1万元≈30万元,还有全面调查中农作物产量调查,我省粮食生产调查合计成本约在1800万元。而新开展的监测调查成本{zg},占总支出的一半,是否应该持续调查,值得商榷。

由于播种面积调查不管采取何种方法,其准确性问题都很难得到印证,因为复核调查成本昂贵;即便查住某村有虚报行为,《统计法》对农村调查员的管理还是空白页,因此就无法从源头上根治虚报问题。

改革设想:

“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向卫星摄像调查方向发展,主要粮食作物亩产调查仍然依托调查队进行(每县都要有调查队——统计局农业科)。但是各季抽中的调查点,是根据当季农作物生产最近的卫星图像进行抽选的,因此基层调查方法要改进成很容易操作的(一学就会),现在长期固定的抽样调查点被替换。以省级为总体单位,县级数据由省反馈。国家局设立卫星调查司,从农作物播种面积开始,以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在天上直接能监测到的经济活动情况。现有的面积抽样调查做图像的补充调查。以上主要粮食品种调查主要服务宏观。

另“一条腿”是维持早年的全面调查方法(多品种调查),但采取抽样核实系数方法去修正原报数据。以县为总体单位各季抽选1-5%单位进行细致调查(上级部门组织力量直接调查),得到误差系数,去修正原报总体数据,反馈分乡数据,满足基层各级政府管理需要。

调查成本昂贵的粮食监测抽样调查,主要是满足地方政府考核用,应该终止。因为只要是与考核挂钩,数据迟早都会走样!

不管那“条腿”得到的汇总数据,统计司令部都将综合分析推算确定。不能是老思维,根据一种调查方法就公布数据,而是对通过多种调查渠道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综合分析,才公布总体数据。任何一种单一调查方法,都是有缺陷的;自以为来自一种调查方式的数据就是准确的,这是很幼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

 

2010-4-15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对粮食播种面积调查的思索_蒋桢桦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