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张克让老师的书法情缘_槐英轩_新浪博客

我与张克让老师的书法情缘

 

我本不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充其量是一个“爱练大楷”的人,为每年老家大门上的春联而练。但因为张老师,我走上了一条书法爱好者的道路。下面是我走上这条道路的一些与张老师有关的趣事。

 

一、名份之争

我与张老师的师生名份曾经是有争议的。张老师一直不说我是他的学生,而我一直以他的学生自居。这个问题直到我参加工作多年以后才得到解决。我与张老师的“师生”名份之争是这样的:

1986年我初中毕业,考入靖远师范,学制4年。当时,张老师在靖远一中任校长。师生的名份无从谈起。

当时,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近30年、经历了“xx”严重冲击的老教师,张老师兢兢业业地工作,桃李满天下。1987年张老师作为白银市教育界有重要影响的人士当选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3月赴京开会。张老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消息在学生中奔走相告,学生们为此倍感自豪。以在京工作的学生为首,一大批沉浸在喜悦中的学生为张老师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教育界影响很大。“xx”后,这是靖远教育界{dy}次产生全国人大代表,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这是本县教育事业的“春天的脚步”。所以等到会后张老师回到靖远,靖远一中张灯结彩,师生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到火车站迎接,让我们这些外校的学生也看着羡慕。从那天起,人大代表的巡回演讲就开始了。靖远师范的操场上,张老师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北京见闻和会议趣事。我和张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场合{dy}次见面的。但是师生关系似乎遥不可及。

风水轮流传。民间的这句话没错。1990年初,张老师调任靖远师范校长;19907月,我从靖远师范xxxxxx上,盖着一个清晰的印章:张克让。原本无从谈起的师生关系有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变。

再次见到张老师,就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的事了。1993年我到甘肃教育学院工作,而张老师已于1991年调任甘肃教育学院副院长。张老师又变成了我的领导。在一些师生聚会的场合,张老师介绍他的学生,姓名之前总要冠之以“我的学生”,而我是没有这个待遇的。考虑到上下级关系,怕别人多嘴舌,也免得我有攀附之嫌,我从没有说过什么。张老师退休以后,还这么做,我终于“忍无可忍”。

“张老师,我也是你的学生。”我说。

“我没有站在讲台上教过你,就不能给你称老师。”张老师很谦虚,也很坚持原则。

“在我的xxx上盖着你的印章,组织上已经任命你是我的老师了。”我半开玩笑地说,“你做我的老师是我的荣耀,过去不好讲,现在没有过多的顾虑了,你就认了我这个学生吧。”

“好,我认了你这个学生。”

 

二、背地之赞

老师的口才很好,做讲座从来不用稿子,谈古论今,雅俗共赏,很多经典表述总是信手拈来,会场里一会是笑声,一会是掌声,气氛非常热烈。只要是张老师有讲座,就有教职工慕名前往。

{yt},张老师给甘肃教育学院的学生搞讲座,主题是师范生的技能培训。会场离我的办公室不远,我也想去听一下,但手头的工作很多,脱不开身。

会后,一位同事见我就说:恭喜,恭喜,领导夸你了。我一头雾水,连忙追问。原来是张老师在讲座的时候说,师范类学生要当好老师就要有“三个一”:一笔好字、一口“官”话(指标准的普通话)、一表人材。讲到兴头上,他就随便举了个例子,说院长办公室有一个小伙子,小赵,就有“三个一”的优势,找工作的时候一下子就被用人单位看上了。你看,“三个一”还能变成“四个一”,这种高产、高效足以说明“三个一”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小的时候,我练过一段时间的字。那是因为从小学开始,父亲把写春联、贴春联的任务不容置疑地承包给了我,摆在我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找人写,要么自己写。初二以前我选择的是前者,初二以后,父亲让我自己写,说“难看就难看,只要你看得过就行”。可孩子们少年气盛,又有哪个愿意别人说自己的字难看的?尤其是贴在门口天天叫人笑话。我与父亲达成协议,给我两年的过渡期,两年后我家春联由我来写。两年间,我基本做到了天天练习。期间,我初中毕业,进入靖远师范。按照学校的要求,书法是一门必修课,自然坚持练习。当年春节,我工工整整地给自家大门上写下了春联,字虽然不好看,但毕竟开始“自力更生”了,这已经是一个进步了。对“书法”的追求,我没有更多的想法,目标就是写春联而已,不想再走得更远。听了张老师背地里的称赞,我感到汗颜、心虚,觉得自己根本不值得作为一个特例讲给别人听。

“为了让张老师的表扬更加名副其实,看来得好好练字了”。那时,我心里这样想。

老师退休时,给了我新的“压力”。当时,他给分管部门的每位同事赠送一幅书法作留念。送给我的,除了书作,还有他练过字的宣纸,很瓷实的一捆给我抱过来,再附带上一本《六体书贴》。他说,小赵练字有潜力,应该多练练;年青人买不起宣纸,先在这些废纸上找点感觉,等练好了再买新纸。张老师的细心与关怀令我感动,他的期待又让我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再不对张老师的期许付诸积极行动,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愧疚感。如果说后来我有志于书法,这里应该是起点。

 

三、“书家”之赠

追求书法艺术的更大动力来自张老师退休以后。2002年的{yt},我接到张老师的电话,说要出一本收藏书画与自书习作的集子,名之曰《书棂画扉》,要我写一幅作品送给他,并且将收录在这本书中。

要以“书法家”的身份赠人“作品”,而且要变成印刷品,两种情形对我来说都是{dy}次。我没有信心,再三推辞,张老师执意不允,说这是师生间的事,不在于好不好,而在于写不写。我只好奉命。

书作的内容写什么?我习惯写春联,就决定写一副对联送张老师。翻了几本经典名著,找了好久,没有发现合适的。我想,张老师的职业生涯以教师始,以教师终,育人为本,桃李芬芳,而从业过程中又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决定据此自撰一联,以表达对张老师的敬意。几经修改,{zh1}对联的内容就定为“勤耕心田桃李盛,甘为人梯苦乐频”。

农村春联图个喜庆,不太讲究也没有条件讲究章法,而书法作品不能不讲。简单的一副对联,我在报纸上布局谋篇,反复研究,都不满意。好在张老师给我的时间较长,两个多月里,可以说是“发奋练字”,未尝懈怠,终于选到一个看得过眼的样式。

难题接踵而至。练字我在报纸上写,书作可是要写在宣纸上的。材料的差别,又适应不过来。每当面对一张崭新的宣纸,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开始写作品了,认真点!宣纸本是人民币,可不能浪费哟。越这样想,写得越糟糕。原本写在报纸上能看得过去的,现在根本看不成。十几张纸浪费了,心里就疼,心想练字的成本可真大。想起张老师给我送宣纸时说的话,我有些后悔了,怎么没有认真对待他老人家的话呢?

情急之下我有了新的发现。写在废旧宣纸上的字还凑合,写在新宣纸上的字倒不行,我认定这是心理作用的影响。如何摆脱心理上的不良暗示呢?我急中生智,将崭新的宣纸当作废旧宣纸揉作一团,再展开,宣纸变得皱皱巴巴,不再把它看得太珍贵,然后欣然命笔,心里顺畅了,效果也好多了。

我不知道那些书法家在最初接触宣纸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只感到自己的这种写法真是滑稽;我也不知道这些留有皱皱巴巴痕迹的“作品”送给张老师的时候,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只看到张老师把带有墨香的作品集送给我时,我的作品赫然其中。

2005年,张老师出版一本影文书画集,取名为《鸿爪夕明》, 收集一些与他的工作和生活有关的照片、文章、书法和绘画作品。提前三个月,他又要我写一幅作品送他。这次我选了欧阳修的一首诗《鹭鸶》: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诗人欧阳修一边感受着人生的忧患,一边从容不迫地接受生活的挑战,诗中鹭鸶的意象用以自喻,也借以喻人,滩声、浪色、风雨,暗示着生活的艰险,也衬托出高尚之士的特立节操。至于书写方面,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如法炮制。反复练习多次,最终选定一幅比较满意的作品奉上。

两次写作品送人的经历,而且是送给自己老师的经历,都以一种“小聪明”的方式蒙混过关。侥幸之余,我对自己关于书法的认识进行了深入反思,认识到这种轻浮投机的态度与中国书法的追求格格不入。投机的作品如同一面能照出心灵的镜子,使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缺点,鞭策着我在书法的道路上更加勤奋努力,激励着我按照“书法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习帖练字,钻研书法艺术,体会汉字书法的点画之美、结体之美、布局之美、气韵之美。我深切地体会到,汉字书法之美其实是传承与变化之美,创新之美,需要我们保持年青的心境,勤奋的态度,开朗达观,张扬个性,不保守、不媚俗,字里行间自然就会透露着阳光、轻灵,给人以艺术的感召。

在我对书法艺术无意进取的时候,张老师似乎追着我,一路鼓励,一路鞭策,一路走来。两次赠送书作以后,我逐步养成了一种练习书法的习惯,每有闲暇,研帖习字成了主要任务,铁马冰河,高江急峡,大漠孤烟,或者是映日荷花,沉浸于不同艺术风格的熏染,每每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新的洗礼。

 

四、终展之幸

2008年,张老师在甘谷县举办了个人收藏书画展,看了他收藏的书画作品,我对藏品的数量、层次、范围感到惊讶。其实在此之前,他已在其它地方举办过四次了,只是规模没有这次大。

20096月,我已担任甘肃联合大学团委书记(2001年甘肃教育学院与甘肃联合大学合并)。当时我们正在组织“大学生文化艺术月”活动,其中计划列入的项目包括书画摄影展。为了提高学校书画摄影展的层次,扩大文化艺术月的影响,我想到了张老师收藏的作品。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问张老师是否愿意将收藏的作品拿到学校来展出,没有想到张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很快到学校察看场地,规划展品,布置展室。连续两天,七十多岁的张老师精心挑选展品,逐一核对作者信息,并在现场亲自指挥学生布展。他虽不说什么,但我知道,他这是以实际行动支持我这个他很晚才承认的学生。

62,开展那天,依托张老师的名望,我们请到了甘肃省党政军和出版界的部分重要领导、一些知名艺术家,与学校领导一同出席开幕式。

当天,艳阳高照。6月的文化会堂,气氛非常热烈。我汗流浃背地主持着“甘肃联合大学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暨张克让先生个人收藏书画展”开幕式。当我宣布,“请全国劳动模范、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原甘肃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克让先生致辞”后,张老师起身走到主席台一侧,手持话筒,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的讲台,开始了激情演讲。

从说说“我这个人”开始,张老师讲了他的个人经历、他的书画收藏和本次展览,细说了他收藏书画作品的来龙去脉,讲了他与全国xx艺术家交往的轶闻趣事,讲了某些特殊藏品的获取过程,更讲了他退休后对生活的感悟、对教育工作的赤诚和对这所学校的依恋,激励在座的师生以乐观开朗的心情对待工作和学习。说说“我这个人”讲得尤其精彩。大起大落和大落大起的xx色彩,“顺”、“苦”、“荣”的三部曲式生命历程,以“乐”收场的职业生涯的尾声,给到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在笑声中让我们对生命多了一份感悟。

他讲了在靖远县工作31年的经历,又提到在他的老家甘谷县办展览时,场内是一阵惊讶的骚动,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向这位在他乡历尽艰辛却无怨无悔地奉献出宝贵青春的老教师致以崇高的敬礼。

在展室,出席开幕式的书画艺术家还与学校的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让师生近距离感受中国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在张老师的积极帮助下,这次活动圆满成功,成为学校文化活动的一个新的高点。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的计划之外,又是愿望之中的{zh1}一次展览。他一生工作过三个单位,在靖远县办展览,两个单位的教职工都参观了,只有在甘肃教育学院没有办过展览。想要了却愿望,又不知从何做起,我的请求来得正好,用他的话说是“瞌睡遇着了枕头”。办完这次展览,他将把所有的藏品分送给儿女们保管,自己不再为收藏操心。推算起来,如此计划,400多幅藏品再聚首可能就难了,这次展览应是张老师收藏作品的{zh1}一次展览,而{zh1}一次展览由我来承办,也是我这个作学生的莫大的荣幸了。

 

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我还在朝圣的路上,眼前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等待一步一步地走过。但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我已走上了这条漫漫长途。一个没有在讲台上给我传道xx的人,在讲台之外更加广阔的天地,教我做人,教我做事,也督促着我艺术追求的脚步xx停息。

 

 

                      赵学森:现任甘肃联合大学团委书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我与张克让老师的书法情缘_槐英轩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