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完成我国电影发展全面布局_角四电影节_新浪博客

“十二五”期间完成我国电影发展全面布局

——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局长童刚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月21日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引起各方xx。《指导意见》把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这在中国电影产业最近一年进入高速发展的特殊背景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为此,本报记者{dj2}专访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局长童刚。

  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我国电影发展全面布局

  记者:《指导意见》出台后,各方xx,因为这涉及今后若干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总的走向。这份文件的总体思路,您的理解是什么?电影管理局对我国电影发展如何布局?您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有何设想?

  童刚:《指导意见》是指导我国电影深化改革、促进电影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电影局将紧密围绕《指导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十项主要措施的具体落实。

  我们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按照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依托,以科学管理为保障,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记者:这样的历史性转变,国家需要怎样的全面布局呢?

  童刚:为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我们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完成我国电影发展的全面布局:一是电影产业的主流文化价值鲜明有力,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得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xx电影创作;二是公共电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不同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三是产业综合效益好,国产影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较高,市场主体投入产出实现良性循环,电影产品和衍生产业结构合理;四是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基础设施和制作发行网络完备,科技含量和制作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五是体制机制科学高效,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和服务观众等各个环节充满活力;六是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既体现主流价值又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国产影片不断涌现。

  面对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我们希望着手做好以下工作:{dy},提高创作质量,用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特别要注重贯彻“三贴近”原则,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为受众,自觉适应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确把握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创作出更多形式丰富多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在制片数量上保持世界前三名的地位,力争有1/3的产品进入主流院线市场,1/10的产品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第二,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城镇影院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放市场,推进院线公司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跨区域发展,实现院线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大力开发中小城市及乡镇电影市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数字银幕1 万块,逐步形成以城市院线影院放映市场为主,以社区电影市场、农村电影市场、电视播出、电视和互联网点播、手机等多媒体播映为辅的现代电影市场体系。第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新型电影市场主体这一中心环节,推进电影生产、发行放映体制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改革。第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一步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要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保“十一五”末基本完成农村放映数字化转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进从露天放映到室内放映的过渡;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市场新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新方式。第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推动电影产业升级。要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促进电影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新的有机融合,用科技推动艺术创意,提高电影制作水平;要密切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技术研究。第六,推动电影“走出去”,增强国产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七,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维护电影市场秩序。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电影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和颁布实施,营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要制定和完善深化电影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强化地方广电部门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国企改革很重要

记者:在电影产业化背景下,国有电影企业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童刚:在电影产业化政策的推动下,整体电影行业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可以说,产业化发展为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迎来了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由于设备设施陈旧、自身人员负担沉重、资金短缺并缺乏融资渠道等原因,在健康持续发展上确实遇到了不能回避的困难。为使国有企业焕发青春,必须坚持按企业发展和市场建设的自身规律进行改革。实践证明,那些坚持改革的国有企业已经走出了困境。因此国有电影企业的发展,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dy},全面完成电影单位的转企改制。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以《指导意见》为方针,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新型电影市场主体这一中心环节,着力推进电影生产、放映、发行体制的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下,全面推进国有电影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

  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之中,在完成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收尾工作的同时,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各省级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电影院、电影公司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国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提高影片质量和营销能力为龙头,鼓励国有电影集团公司整合发行放映资源,推动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进程,实现各种电影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积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按照“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的思路,积极推动电影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积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培育扶持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xxxx,打造具有xx产业风向、主导产业格局、成为产业枢纽的旗舰型市场主体。重点改善电影产业的投资环境,促进金融资本与电影资源的对接,培育电影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创造条件推动有条件的电影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推进国有大型电影企业的上市进程,与大型民营影视机构共同构成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

  记者:院线是不是也很重要?

  童刚:是的。还要继续扩大国有电影院线经营规模。坚持“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基本要求,深化院线制改革,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连锁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跨区域电影院线,推动国有电影院线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提高电影院线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要把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转企改制与推进资源整合相结合,通过兼并、重组、参股等方式壮大院线实力、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影院建设。鼓励现有的国有中小电影院线解放思想,打破地域界限,按照股份制改造的思路联合经营,在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开发等方面迈上新台阶。鼓励电影系统外国有大中型企业或民营资本持股投资国有电影院线,不断提高国有或国有控股院线的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

要靠制片企业自己去完善创作、开拓市场

记者:2009年中国共生产近500部影片,但是整体赢利状况较差,导致有些非国有制投资机构在投资一两部电影后就草草收兵。请问电影管理局是否有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电影投资,促进资本投入、回收的良性循环?

  童刚:首先,需要澄清“整体赢利状况较差”的说法并不准确,没有反映出全国电影制片整体效益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在社会上也普遍存在着错误的、模糊的认识,需要解释、澄清。我国现阶段的电影市场是多层次的,除了大家明显能看到的城市主流院线市场,还有中小城市二级市场、农村市场、电视播放市场、音像版权市场、网络版权市场、植入广告市场等多种并存的形态。在全年影片产量中,有超过一半的是制片成本较小的数字电影,对这些小制作电影而言,上述主流院线市场之外的其他市场,应是其收回成本进而实现赢利的主要目标。另外,政府对重点影片、儿童和农村题材影片的事后采购,也是扶植制片方的有效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综合考虑各种市场因素、回收方式,2009年生产的近500部影片中,大部分摄制单位通过积极有效的推广、营销手段与策略,依靠多层次市场,开拓多种渠道,取得了比较良好的市场回报。电影产业的整体投入、产出形势是良好的,并不存在“整体赢利状况较差”的现象,否则也不会出现今年前几个月,电影备案数量同比又有大幅度上升的现象。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的投资方存在亏损的现象,这在市场经济与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关于某些电影制片单位亏损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制片方自己通过研究市场、提高创作质量、拓宽销售渠道等办法去解决。电影管理局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也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推进改革、调整政策、宏观调控与优质服务,营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不断做大做强,为广大电影制片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我们也会为国产电影的顺利销售积极协调,如协调档期、加强国产片宣传等。不过,这些都是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制片企业自己去完善创作、开拓市场、实现赢利,这是一个现代化企业的基本素质,政府所做的是尽量为他们提供服务、保驾护航。

  记者:在大力发展电影产业、促进电影商业化发展的同时,如何兼顾对小众化艺术电影的扶植,保证电影生态的平衡?

  童刚:我们对艺术电影的发展和繁荣一直非常重视与xx,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式的电影产品结构是我们始终倡导的发展目标,这与“百花齐放,百家xx”的文艺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其商业属性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电影比其他类型的电影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但是,商业电影的过度繁荣,即所有的影片都是一种模式、一种类型,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政府主管部门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包括艺术电影在内的其他影片的扶持力度。如,我们出台了青年导演创作计划和青年编剧人才扶持计划,专门针对青年电影创作人才和在校大学生的电影创作实践进行扶持与资助;电影管理局也已连续几年与北京有关高校联合举办了“青年电影论坛”,一大批具有鲜明艺术特色与个性的电影从中脱颖而出;对于国产艺术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展等活动,我们也持欢迎和鼓励的态度,艺术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展上斩金夺银的主力军,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和在世界范围内宣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也大力鼓励艺术影院、艺术院线的组建,会加强调查研究,适时出台对艺术影院和艺术院线的扶持政策。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十二五”期间完成我国电影发展全面布局_角四电影节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