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新民周刊》 社长、主编 丁曦林 主持人:非常欢迎丁总来到传媒杂志和搜狐的联合访谈间,您也是过来参加第五届传媒创新年会,您觉得在这种创新的主题之下,新民周刊如何在2010年有一些创新的工作计划? 丁曦林:创新实际上是任何媒体发展的动力,新民周刊多年来的实践,也一直注重创新,坚持以创新xx发展,也依靠创新来提高自身的报道影响力、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2009年秋天我们就酝酿新的创新,在2010年1月推出一个非常大的动作,就是“变脸”又“变心”,所谓”变脸”,就是将沿用7年多的封面视觉做了彻底变革,除了字体,视觉的很多元素都变了;所谓“变心”,就是栏目、内容结构、专栏、副刊、图片运用等都有调整,突出热点调查、财富调查、文化调查等,在保持定位和品质的前提下,按照一个全新的要求创新内容。“变脸、变心”给新老读者带来耳目一新,这个重大举措自2010年元月推出后反响非常强烈,大家对我们这样一个创新还是非常认同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在世博会上海近段时间非常热,新民周刊作为一本具有鲜明海派文化特征的新闻性周刊,在世博报道方面有没有什么大的策划?如何更好地服务全国新老读者? 丁曦林:新民周刊诞生在上海,上海是我们的“报道主场”,所以自世博筹备伊始,新民周刊就致力于为全国读者提供详实的 、{dj2}的 独特的世博报道。从2009年到现在,平均以每期都有世博专题相关的内容的报道。现在世博会已经开始了,这段时间我们也利用种种地缘和资源优势,运用已经成熟的{dj2}策划手段,策划了几期这方面的专题报道,主要内容特色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世博在组织、筹备、运营过程当中的一些内幕,毕竟世博是历史性的大事,一届成功的世博,背后有许多细节、事件是书写历史不可或缺的,新民周刊有责任为非常重要的历史记载提供一些深度报道,这也是历史草稿的一部分。 主持人:现在我们知道像时政报道领域这一块管得还比较严,在时尚、生活类的杂志中有特别大的发挥,您能否谈一下在时政社会类杂志现在生存状况和竞争情况? 丁曦林:时政性新闻媒体存在这样的竞争态势,新角色不断涌现,竞争日趋激烈。不过整体上看,竞争是有序的,良性的,彼此都在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深度报道产品。每家媒体,包括新民周刊,都在运用自己{dj2}策划这一看家本领,关注社会改革变化,对改革发展提出非常好的见解。新民周刊在“热点调查、财富调查,文化调查”方面做得很专心,做了很多{dj2}的策划,这样的三大调查凸显后,明显地,跟其它新闻性周刊就形成了差异。相对于文化、生活、时尚类的杂志来说,应该承认,条条框框比较多,但是我觉得不是xx没有发挥空间,尤其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开放度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我们牢牢抓住读者关注的热点事件、热点问题,抓住自己目标读者群所关注的一些时政、社会、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还是有相当空间的。譬如,最近我们对国务院“新国10条”推出后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楼市这个事关中国{zd0}内需和重大民生的领域,进行了深度调查;另外,我们对前一阵发生的玉树地震以及中国西部干旱都有非常{dj2}的深度调查,只要心中还有传媒理想,肩上还是道义责任,我觉得时政深度报道领域还是有很大发挥空间的。 主持人:您刚才说了《财富堂》杂志是你们去年11月份创班的,请您介绍一下这本新的财富杂志的情况。 丁曦林:这是一个改革的产物。是由新民晚报与上海电气集团建立战略合作,由新民周刊承担具体运营的传媒新项目。由于我们看到目前国内传媒领域当中有些空白的地方,即财富类杂志虽然有一些,但是市场集中度很低,读者很分散,其中有很多机会。我们根据市场调研以及读者的需求,于去年11月份推出新一代以财富事件、财富人物、财富管理、财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杂志,它着力倡导一种新的财富观和财富生活,这个月刊从去年到现在已经办了7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20多个城市同步推出,效果真还不错。 主持人:现在杂志这一块,大家都说跟新媒体融合,跟新媒体合作,新民周刊在互联网新媒体这一块有什么样的合作?有什么样的想法? 丁曦林:传统媒体跟新媒体合作这是必须的,也是一个发展大势,新民周刊实际上跟新媒体融合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源方面,以前我们对选题的获取主要依靠记者编辑自身,自从有新媒体,实际上读者也在帮助我们选择报道内容,怎么理解?我们非常关注网民、网上读者对热点的关注,众多网民关注的热点事件,往往也就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选题。另外,我们通过开设自己的网站,以及与知名网络的合作,积极地运用网络,像跟搜狐这样有非常好的合作,这样也通过网络的技术优势,将我们致力的有深度、有品质的深度报道内容得到非常有效的推广。 主持人:我们传媒频道关于业内的一些新闻,大家推荐给我们搜狐的网友,给传媒频道网友推荐一本您觉得不错的书,您最近在看的,或者是觉得特别好的书? 丁曦林:搜狐我也经常看,呵呵。从个人读书的角度来说,我一下子还真难推荐。有一本书《光荣与梦想》,对我们从事新闻工作者的同行来说,能提供很多借鉴。这书有非常独特的历史眼光,能够开启大家看历看当下以及看未来的独特视角,应该说,这本书还是一本不错的书,比较经典,值得一读。 主持人:谢谢丁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