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一曲情千缕
——2010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
联欢晚会侧记
董祖斌
正式接到2010年《民族文学》杂志社的“少数民族作家班”的通知是在4月底,此前曾接到一次电话通知和一个没有具体时间的书面通知,在2008年,我曾经有过一次参加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的机会,当时,由于正在州委党校读书,请假未获准,无奈失去了一次机会,心中一直留下一种遗憾和愧疚,面对再一次恩赐给我的学习机会,我万分惊喜,同时也倍加珍视,加紧地做完了手中的工作,按通知的要求认真地做着准备。心中一直有一种激动和期待,除了可以和多个少数民族作家进行学习、交流,还有一层原因在于,这一次改稿班的举办地点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对草原我一直心存向往,本来姓董,在取笔名时,将之拆开,用了“草千里”的名字,其中,饱涵着我对千里草原的向往。
5月11日,我与恩施州另外两位参加此次改稿班的学员,州作协副主席吕金华、理事罗晓燕一道,乘机抵达呼和浩特。按图索骥,先乘大巴到呼和浩特市中心,再打的到了目的地——位于城郊昭君路的可汗宫大酒店。到了才知道,这可汗宫大酒店是蒙古族作家,东方路桥集团开办的,其董事长丁新民先生的大作《丁新民和他的农民工兄弟》曾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过xx式和研讨会,可谓是一个“文人雅舍”。可汗宫大酒店所在的位置其实有一个更大的名称和范畴——蒙古风情园。离市区三公里多,主办方解释这是为了更好地让作家们改稿,远离市区和喧嚣,远离灯红酒绿,这是和其它打着开会、调研为旗号的旅游活动{zd0}的区别。
民族文学杂志社把工作做得很细,尽管与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五十多名作家,但在饮食、住宿、学习等方面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尤其照顾到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的不同,学员们都吃清真,住单间,房间门上都贴上了名字,人员进行了分组,日程表也具体到每天的下午、上午,工作之细致可见一斑。
居住地处于郊区,更能让作家们专心、安心地改稿,同时,为了加强交流,在日程安排上,特设了一个联欢晚会。报道之后,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还被“委以重任”,是临时党支部的支委。在预备会及开幕式后,按照分工,晚会的组织及筹备工作交由我和副班长肖勤来负责。平时,其实我很爱好文艺,主持晚会一类的事也干过不少,不过在这些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作家中来主持,心中还是忐忑,但我也把这次联欢当作成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经过推荐,晚会的主持工作也由我和另一位来自云南的女作家乔丽担任,看看青春靓丽的乔丽,我暗忖要努力当好“绿叶”。
由于民族文学杂志的几位老师在17日晚要飞回北京,与另外一些编辑“换防”,为了让大家也能欣赏一下这些编辑,老师的才艺,决定把晚会的时间就定17日晚进行。通知下去后,各位学员都很重视,也各自悄悄地准备着,要把各民族的歌舞才艺展示给大家,同时,也加大对自己的“宣传”力度,一种期待的情绪,在所有学员的心中静静的生长。
渐渐知道了一些关于联欢晚会筹备的消息,有的同学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悄悄地排练,尤其是维吾尔族的几位能歌善舞的作家,最让人感动的是来自云南的李梦薇,她给老家打电话,通过特快专寄邮寄民族服装,以保证节目的演出效果;有的联系酒店方面准备歌碟……种种迹象表明,大家都几乎是有备而来的。此次改稿班的学员共有五十多人,分别属于二十多个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在这台联欢晚会上轮番上演,一定精彩纷呈。
为了保证节目的数量与质量,按照这次改稿班的分组(共4组)进行了统计,大家报名很积极,每个组几乎都有五六个节目,也几乎涵盖了参会的各个少数民族,看到大家的热情,我也觉得不敢怠慢,得用心准备,与乔丽向各组长收齐节目表后,我们按歌、舞等不同类型节目排列了一下,弄了一个节目单,然后,自告奋勇地担承了拟写主持词的任务。17日前,时间排得很紧,上下午都有讲座,因为做记录,几乎没有时间构思,有时候,晚上还得开会和交流,到了16日晚,我才开始写主持词,坐在台灯前静吸一口气,对党的民族政策的感恩、对民族文学事业的热爱、对各个少数民族作家的尊敬、对能参加本次改稿班的荣幸一齐涌上心头,几乎是一气呵成,节目之间的串词较略,我有信心临场发挥,注重写了开头的和结尾的两处。主持词中大范围意义,小角度特色都兼顾了,满不满意留给大家评说。不过有消息传来,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联欢晚会就在综合厅也即每天吃自助餐的餐厅进行,没有灯光,没有放碟的设备,{wy}有的现代舞台设备,是两支话筒,这对主持人无疑是一种挑战,对表演的人也是一种挑战,想到有么多少数民族作家期待的眼神,懈气之余,信心又起。
5月17日晚6时,可汗宫大酒店餐饮部二楼综合厅,自助晚餐照常进行,大家为了节约时间,几乎准时都赶到餐厅,而且自觉加快吃饭的速度。与每天不同的是,每张餐桌上,都放上了几样装在小盘的干果——这是晚会的标志。由于担心大家有事会走,同时也为了便于民族文学杂志社{dy}批编辑有充裕的时间赶火车,不到17时,在支部书记王樵夫的催促下,晚会开场了,窗外,还是日光亮白。事前,仅和乔丽对过一次词,但还是满怀信心,精神抖擞地登上了综合厅的小讲台。
房间大,人数少,更显得空荡,因此,我明白得很好地调节气氛,否则效果不会很好。和齐丽在台上把开场部分的主持词说完,台下的气氛就好转了,大家的情绪显然被调动了起来,{dy}个节目是本次改稿班班长、来自新疆的提力木拉提表演的,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百灵鸟》,他上台的也说了一些垫场的话,为我们也赢得了一些准备的时间。原来,由于时间的苍促以及准备服装之类的原因,很多排序在前的节目演出人还没到现场,我们主持人不得不担起了节目统筹及舞台监督的工作,台上现场机智地搞一下“承上启下”,马上跑下来到某一位学员身边统计节目,并告知上场时间,这种形式也好,又形成了一种互动与补充,很多开始没报节目的同学纷纷找到我们要表演节目。由于是在餐厅,没有舞台设备,为了搞好舞蹈的演出,我们想起了“土办法”:有同学拿来了手提电脑,播放后,再把我们主持人用的话筒架在边上,通过音箱扩大,全场的人也就能听见了。由于大家都来自少数民族,很多民族音乐其实并不要求怎样的音响效果,本身就很有特色和穿透力,由于音量小,相反形成一种遥自远古时空般的缥缈感。看到这种情景,我在台上动情地说:“也许我们的舞台没有灯光闪烁,但我相信每一位朋友的目光将是最明亮的镭射;也许我们的演出没有音频播放,但我坚信我们的掌声是最美妙的伴奏”!诚然为我所言,每一个节目大家都送上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节目本身,还有各少数民族对各自文化的认同,对兄弟姐妹情谊的歌颂。《民族文学》杂志社的老师们虽然随即就要乘车返京,但都上台献艺,为这台晚会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那就是热烈、活跃、简朴、丰富。
我曾经做过一些县、市级节目的主持活动,有过一些经验,但是面对这样一次多民族作家参与的联欢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说到:今天的晚会虽然小,虽然简朴,但是却是诸多大型晚会都无法媲美的,因为有多个少数民族参与,有多个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上演,这是一次精品式的晚会!节目都很精彩,那些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标志性符号都在晚会上进行了“亮相”:朝鲜族的“阿里郎”歌舞、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孔雀舞、维吾尔族的经典曲目《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的“锅庄……”耳熟能详,赏心悦目,往往都是台上一人表演,台下众人齐和。为了展现我们土家族的风采,我也与土家族女作家罗晓燕表演了一首鄂西山民歌——《黄四姐》,优美的旋律、诙谐的对白、灵活的对唱形式,获得了满堂喝彩!民族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也悉数登台,年轻漂亮的徐海玉老师、刚练风趣的赵晏彪老师……一阵阵掌声、一阵阵欢呼,一种“同乐”的氛围弥漫在大厅里,众人皆醉。舞蹈、歌唱、诗朗诵、母语、普通话,东西交融,南北汇萃,其乐融融。
不知不觉,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蒙古高原上的风里,从此融进了一段灿烂多姿的民族的乐声舞影,在蓝色的苍穹里吹拂,经久不息。在联欢晚会上,大家在简单的综合大厅里却真正地感受到那份友谊,那份深厚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带来的愉悦,那一种源自生活与生命的素雅。晚会{zh1}一个节目,是在藏族的“康巴锅庄”舞蹈中结束的,在扎西措等几位藏族作家朋友的带领下,从舞台上,到舞台下,串成一个圈,踏着鲜明的节奏,大家都加入进去跳了起来,虽然比划的动作不规范,有的还有滑稽的成份,但是,我们却都知道,那是一种真正的叫欢乐的东西,从自己身上流出,也流到了别人的心里。
一场没有灯光,舞美设计的晚会、一场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参与的晚会、一场在蒙古高原荟萃民族文艺的晚会,注定让我用一生去记忆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