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工艺2_正在输入...._百度空间

培养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氧化沟生物相,并测量SV30、MLSS、水量、温度、PH、DO、COD等指标,以便根据情况对培养过程做随时的调整。

采用氧化沟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其测试项目应根据处理要求安排,这些测试项目不仅包括流量、进水水质、还应包括运行参数:

、污水量

污水处理厂运行时首先要确定进水水量及变化规律。流量变化对污水处理厂运行产生如下影响:

①若水量太大,则使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短,干扰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环境,降低运行效果;

②水量频繁变化会直接影响最终出水水质;

③长时间水量过小或无水,也会使生物处理单元缺乏养料供应,导致生物衰亡;

4.2、水温

温度过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而温度过高,则使微生物变性失去活性。因此对于微生物而言有一个最适温度范围,在20-30℃范围内,污水的净化效率是相当高的,当氧化沟中的水温低于10℃时,污水的净化效率显著下降,如果水温低于5℃,活性污泥明显受到限制,虽然结构没有破坏,但污染物的去除率大大下降。当水温超过37℃,原生动物的活性将受到影响,当超过39℃时,原生动物基本消失,当水温超过45℃时,处理效果将降到{zd1},因此氧化沟中水温的{zg}和{zd1}限,应分别控制在35℃和10℃。

另外,温度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群体代谢活性,而且还影响氧的转移速度和生物固体的沉降特性。

因此,在日常运行管理中,把水温作为重要的运行参数加以测定,不仅要测进水中的水温还要测氧化沟中水温,在水温低于10℃的冬季,可延长污泥龄,以提高活性污泥浓度,降低BOD的负荷率,降低低温对氧化沟带来的不利影响。

、颜色

正常活性污泥外观为黄褐色,但当城市污水中工业废水的比例较大、色度较高时,活性污泥可能也会出现别的颜色。如果在污水处理中发现活性污泥的颜色变浅,出现灰白色,其絮体结构也开始松散时,应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这种现象很可能是污泥膨胀的开始。

、PH值

不同的微生物适应不同的PH值范围,大多数xx适宜中性和偏碱性环境,氧化沟中的适宜PH值为6.5-8.5,如果PH值上升到9,原生动物将由活跃转为呆滞,菌胶团黏性物质解体,活性污泥结构遭到破坏,处理效果显著下降。如果进水PH值突然降低,氧化沟中的混合液呈酸性,活性污泥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二沉池中将出现大量浮泥现象。另外,氧化沟中提PH值偏低容易诱发污泥膨胀,

、参数控制

(1)SS 它关系到污水处理厂最终剩余污泥量的多少

(2)氮和磷 是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元素,但同时也是植物性营养物质,过多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加速水体老化。

(3)SV30 用30min作为测定污泥沉淀性能的论据。污泥沉降比的大小同污泥的凝聚性和沉降性有关。当活性泥的凝聚性和沉降性正常时,污泥的沉降比的大小反映了曝气混合液中的污泥数量,可以用这项指标控制污泥回流及排放。沉降比宜保持在15%-30%的范围内。

(4)MLSS 即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其大小可间接反映混合液中所含微生物的量。应控制在2-4mg/L。

(5)SVI 污泥的体积指数:

正常的活性污泥的污泥指数为50-150之间。污泥指数反映活性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如污泥指数过低,说明污泥颗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污泥指数过高,说明污泥颗粒松散,不易沉降,将发生污泥膨胀或已经发生膨胀。、

(6)DO 溶解氧是影响生物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好氧生物处理中,如果溶解氧不足,好氧微生物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氧,其活性将受到影响,新陈代谢能力降低,同时对溶解氧要求较低的微生物将逐步成为优势种属,影响正常的生化反应过程,造成处理效果恶化。对于生物除磷脱氮来讲,厌氧释磷和缺氧反硝化过程不需要溶解氧,否则将导致氮、磷去除效果下降。

好氧生物处理的溶解氧一般以2-3mg/L为宜。缺氧反硝化一般应控制溶解氧在0.5mg/L以下,厌氧释磷则要求溶解氧低于0.2mg/L。

(7)生物镜检 其目的就是随时掌握活性污泥生物相的状况,以保证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后生动物(主要是轮虫)在活性污泥中系统中不经常出现,仅在处理水质优异的xx氧化型的活性污泥系统中出现,因些,轮虫出现是水质非常稳定的标志。通过生物镜检,可观察到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状况,对于预防活性污泥膨胀有着重要的意义。

、污泥外回流的控制

当入流废水量Q增大时,部分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会转移到终沉池,使曝气池内MLSS降低,而实际上此时曝气池内需要更多的MLSS去处理增加了的废水,MLSS浓度不足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另一方面,终沉池内污泥量增加会导致泥位上升,造成污泥流失,同时,进水流量增加导致终沉池水力负荷增加,进一步增大了污泥流失的可能性。而且,当终沉池泥量增多时,会使终沉池中的余氧迅速消耗,发生反硝化反应,导致终沉池污泥上浮。如果进水量小时,部分活性污泥会从终沉池转移到曝气池,使曝气池MLSS升高,但此时曝气池实际上并不需要太多的MLSS,因为入流废水少,进入曝气池的有机物也少了。

因此,在运行时应摸索出本厂允许的入流废水量的波动幅度,在允许范围内尽量不调节回流量。

、剩余污泥排放量的控制

排泥是氧化沟工艺控制中的最重要的一项操作,比其它任何操作对系统的影响都大,通过排泥量的调节,可以控制污泥龄,改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类和增长速度,改变需氧量,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因而可以改变系统的功能。

用MLSS控制排泥 首先要根据实际工艺情况确定一个合适的MLSS浓度值。图纸设计MLSS为4000mg/L,当实际MLSS比要控制的MLSS值高时,应通过排泥来降低MLSS值。应在控制总的排泥量的前提下,尽量少排勤排,排泥量可用公式计算:

Vw=(MLSS-MLSSo)*Va/RSS

式中,MLSS为实测值;Vw为要排放的剩余污泥的体积;MLSSo为要维持的浓度值;RSS为回流污泥浓度;Va为曝气池容积。

、终沉池

终沉池是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的{zh1}一环,其作用是泥水分离使混合液澄清。终沉池同时担负着混合液浓缩回流以及剩余污泥排放的功能。

终沉池有时会出现污泥上浮现象。污泥上浮通常是因为污泥排放不及时,池底泥积太多,时间过长,污泥腐化,产生气体使污泥上升造成的。污泥上浮会严重影响终沉池出水水质,应及时xx浮泥,调整排泥次数和排泥量。

、巡视:

指每班人员必须定时到处理装置规定位置进行观察、检测,以保证运行效果。如果发现设备有异常声音,必须立即现场停止该设备运行。

、二沉池观察污泥状态:

主要观察二沉池泥面高低、上清液透明程度,有无漂泥,漂泥粒大小等。上清液清澈透明­----运行正常,污泥状态良好;上清液混浊­----负荷高,污泥对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泥面上升­----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差;污泥成层上浮­----污泥中毒;大块污泥上浮­----沉淀池局部厌氧,导致污泥腐败;细小污泥漂浮­----水温过高、C/N不适、营养不足等原因导致污泥解絮。

、曝气池观察:

运行正常时,泡沫量少,泡沫外呈新鲜乳白色泡沫。泡沫呈白色,且数量多,说明水中洗涤剂多;泡沫呈茶色、灰色说明泥龄长或污泥被打破吸附在泡沫上,应增加排泥;泡沫呈其它颜色,水中有染料类物质或发色物污染;负荷过高,有机物分解不xx,气泡较粘,不易破碎。

、污泥观察:

生化处理中除要求污泥有很强的“活性“,除具有很强氧化分解有机物能力外,还要求有良好沉降凝聚性能,使水经二沉池后彻底进行“泥”(污泥)“水”(出水)分离。

(1)污泥沉降性SV30是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污泥所占体积,体积少,沉降性好,城市污水厂SV30常在15-30%之间。污泥沉降性能与絮粒直径大小有关,直径大沉降性好,反之亦然。污泥沉降性还与污泥中丝状菌数量有关,数量多沉降性差,数量少沉降性好。

(2)污泥沉降性能还与其它几个指标有关,它们是污泥体积指数(SVI),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浓度(MLVSS)、出水悬浮物(SS)等。

(3)测定水质指标来指导运行:BOD/COD之值是衡量生化性重要指标,BOD/COD≥0.25表示可生化性好,BOD/COD≤0.1表示生化性差。进出水BOD/COD变化不大,BOD也高,表示系统运行不正常;反之,出水的BOD/COD比进水BOD/COD下降快,说明运行正常。出水悬浮物(SS)高,SS≥30mg/l时则表示污泥沉降性不好,应找原因纠正,SS≤30mg/l则表示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曝气池控制主要因素:

(1)维持曝气池合适的溶解氧,一般控制1-4mg/l,正常状态下监测曝气池出水端DO 2mg/l为宜。

(2)保持水中合适的营养比,C(BOD)׃N׃P=100׃5׃1

(3)维持系统中污泥的合适数量,控制污泥回流比,依据不同运行方式,回流比在0-100%之间,一般不少于30-50%。

、生物脱氮工艺的运行控制要点:

)、溶解氧的控制:

脱氮过程中的硝化反应必须在好氧条件下运行,其混合液中的DO浓度一般应维持在2-3mg/L,当DO浓度低于0.5-0.7mg/L时,硝化过程将受到抑制。在缺氧区反硝化过程中混合液的溶解氧应控制在0.5 mg/L以下,才能保持正常的反硝化速度。

)、污泥负荷:

污泥负荷是影响系统去氮效果的重要因子。当污泥负荷过高时,系统硝化作用不全,出水硝态氮浓度及硝态氮所占比例不断下降,从而影响到总氮的去除效果。

)、碳源(C/N)的控制:

污水的C/N是影响系统去氮效果的另一重要因子。一般认为,当污水中的BOD5与TKN之比在5-8时,可认为废水中的碳源是足够的,此时不必考虑外加碳源的补充。

、生物除磷工艺的运行控制要点:

1、注意废水的碳磷比(BOD5/TP):废水的碳磷比(BOD5/TP)是影响生物除磷系统去磷效果的重要因数之一,BOD5/TP的比值过低,使得污泥中的积磷微生物在好氧池中吸磷不足,从而使得出水磷含量升高。一般的废水的BOD5/TP应大于20,才可保证有较高的去处率。

2)、控制溶解氧:从生物除磷系统的原理中可知,整个系统中各段吸磷、放磷控制主要是由于DO值决定的,因此,DO值的控制是影响去磷效果最重要的一个因子。经试验,好氧池中DO应大于2mg/L,以保证积磷微生物利用好氧代谢、氧化磷酸化中释放出的大量能量充分的吸磷。厌氧放磷池中的DO应小于0.2mg/L。为了防止污泥在生化池中停留时的厌氧放磷作用,以致影响去磷效果,生化池底部污泥应控制的低一些,以防止污泥因累积厌氧而放磷。

3、减少出水SS污泥中因有积磷微生物的存在,磷含量随出水SS的增加会增加。因此,为了提高去磷效果,需努力减少SS,本工艺系统采取加PAC过滤的方法作为除磷的保安措施。

4)、控制合适的泥龄:系统的泥龄短,可使污泥产率提高,从而通过排放剩余污泥而达到去除更多的磷。

5)、降低NO3--N浓度:生物除磷系统中NO3--N的存在会抑制积磷微生物放磷作用,故应提高系统中N的去除率,降低出水NO3--N浓度。

、活性污泥性状异常及解决对策:

活性污泥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几种异常情况,处理效果降低,污泥流失。下面将污泥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异常情况和相应的采取措施加以简要的阐述。

污泥膨胀

正常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在90%以上。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较高,污泥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稀少,颜色也有异变,这就是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所引起的,也由于污泥中结合水异常的增多而导致污泥膨胀。一般污水中碳水化合物较多,缺乏氮、磷、铁等养料,溶解氧不足,水温高或PH值较低都容易引起大量丝状菌繁殖,导致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过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排泥不畅则易引起结合水性污泥膨胀。

由此可知,为了防止污泥膨胀,首先应加强操作管理,经常检测污水水质、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和进行显微镜观察等,如发现不正常现象,就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一般可调整、加大空气量,及时排泥,有可能时采取分段进水。

当污泥膨胀发生后,解决的办法可针对引起污泥膨胀的原因采取措施,如缺氧或水温高等可加大曝气量或降低进水量以减轻污泥负荷率,或适当降低污泥浓度,使需氧量降低等,如污泥负荷率过高,可适当提高污泥浓度,以调整负荷。必要时,还要停止进水,闷曝一段时间。如缺氮、磷、铁等养料,和投加消化污泥或氮、磷、铁等养料成分,如PH值过低,可投加石灰等调节PH值,若污泥流失量大,可投加氯化铁,帮助凝聚,刺激菌胶团生长,也可投加漂白粉或液氯,抑制丝状菌生长,特别能控制结合水性污泥膨胀。也可投加石棉粉末、硅藻土、黏土等惰性物质,降低污泥指数。

.污泥解体

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等则是污泥解体的现象。导致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有运行中的问题,也有污水中混入了有毒物质。

a.运行不当,如曝气过量,会使污泥生物营养的平衡遭破坏,使微生物量减少而失去活性,吸附能力下降,絮凝体缩小质密,一部分则成为不易沉淀的羽毛状污泥,处理水质浑浊,SVI指数降低等。当鉴别出是运行的原因时,应对污水量、回流污泥量、空气量和排泥状况以及SVI、污泥浓度、DO、污泥负荷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查,加以调整。

b.当污水中存在有毒物质时,微生物会受到抑制或伤害,净化功能下降或xx停止,从而使污泥失去活性。一般可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并判别产生的原因。当确定污水中混入了有毒物质时,应考虑到这是新的工业废水混入的结果,需查明来源,进行处理。

.污泥腐化

在生化池有可能由于污泥长期停滞而产生厌氧发酵生成气体,从而使大块污泥上浮的现象,它与污泥脱氮上浮不同,污泥腐败变黑,产生恶臭。此时也不是全部上浮,大部分污泥也是通过正常的排出或回流。只有沉积在死角长期停滞的污泥才腐化上浮。防止的措施是:

1)、安设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xx设备;

2)、xx沉淀池的死角;

3)、加大池底坡度或改善刮泥设施,不使污泥停滞于池底。

.污泥脱氮

污泥在生化池成块状上浮现象,并不是由于腐败所造成的,而是在于在曝气池内污泥泥龄过长,硝化进程较高,在沉淀池内产生反硝化,硝酸盐的氧被利用,氮呈气体脱出附着的污泥,从而使污泥比重降低,整块上浮。解决的办法是:

1)、减少曝气量或缩短曝气时间,以减弱硝化作用;

2)、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剩余污泥排放量,以减少生化池中的污泥停留时间;

3)、进入生化池的混合液DO不能太低。

.泡沫问题

曝气池中产生泡沫,主要原因是,污水中存在着大量洗涤剂或其他起泡沫物质。泡沫可给生产运行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影响操作环境,带走大量的污泥。当采用机械曝气时,还能影响叶轮的充氧能力。

xx泡沫的措施有:分段注水以提高混合液的浓度,进行喷水或投加消泡剂。

.污泥不增长或减少

主要发生在活性污泥培养和驯化阶段,污泥量长期不增加或增加厚又很快减少了,主要原因如下。

a.污泥所需养料不足或严重不平衡;

b.污泥絮凝性差随水流失;

c.过度曝气污泥自身氧化;

解决的办法如下:

a.提高沉淀效率,防止污泥流失,如污泥直接在曝气池中静止沉淀,或投加少量絮凝剂。

b.投入足够的营养量,或提高进水量,或外加营养(补充C、N或P),或高浓度易代谢废水。

c.合理控制曝气量,应根据污泥量,曝气池溶解氧浓度来调整。

.溶解氧过高或过低

曝气池DO过高,可能是因为污泥中毒,或培训初期污泥浓度和污泥负荷过低;曝气池DO过低可能是因为排泥量少曝气池污泥浓度过高,或污泥负荷过高需氧量大。遇以上情况,应根据实际予以调整,如调整进水水质、排泥量、曝气量等。



郑重声明:资讯 【污水工艺2_正在输入....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