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作者:赵迪
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十年以上的股民对廖黎辉的名字并不陌生,尤其是广州的投资者。廖黎辉在《广州日报》上撰写“能量选股”专栏长达十年之久。2009年阳光私募业绩{gj}罗伟广也曾是廖黎辉的忠实读者。也正因为此,在一次私募界的会议中,罗伟广曾向记者坦言,“在我还是一个散户的时候,廖黎辉就已经是我的偶像了……”
辞别三一 集团 投身证券业
廖黎辉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后曾一度在国家科委工作,并担任过科技进步调研组组长。1994年,廖黎辉加盟了梁稳根创建的三一集团。
当时,三一集团尚处于创业转型阶段。梁稳根的团队提出,要通过三一的发展来探寻中国工业的发展之路,并且要“创建{yl}企业,造就{yl}人才,做出{yl}贡献”,这也是三一企业名称的来历。1993年,梁稳根决定进军工程机械行业,主要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廖黎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的三一集团,并担任公司的企业发展部部长,负责研究和设计公司的发展战略。
1994、1995年,三一集团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公司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并将行业里的xx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或担任顾问。
在三一集团发展步入加速期的时候,廖黎辉却向梁稳根提出辞职。他说,自己的兴趣在证券行业,并且婉言谢绝了梁稳根开出优厚的条件。遗憾之余,梁稳根对廖黎辉说,“将来,三一也会上市的。”
8年之后,三一重工登陆A股市场,再之后的两年,三一重工成为xx股改试点公司。
廖黎辉离开三一集团后,南下深圳,加盟了深圳本土券商——蔚深证券。在蔚深证券担任了一年多的研发部高级经理后,廖黎辉跳槽到了江南证券,任江南证券首席分析师、总裁助理兼研发部总经理,负责公司研发及证券投资业务。
在这一时期,廖黎辉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公司的自营投资上。在1999年至2000年的网络股行情中,廖黎辉介入了海虹控股等网络龙头股,取得了几倍的投资收益。
2002年6月,廖黎辉离开江南证券,加盟国海证券,仍然担任总裁助理,同时负责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而当年6月,管理层恰好发布了暂停国有股减持的信息并引发了“6.24”行情,但廖黎辉在公司内部发布的报告中对后市坚决看空,并迅速减持国海证券自营部门持有的股票。
廖黎辉坦言,自己当时压力很大,因为刚去国海证券,马上就斩仓人家的重仓股,如果股票不跌反涨,廖黎辉则难辞其咎。
最终,事实应验了廖黎辉的判断。“6.24”行情昙花一现,此后的A股市场依旧是漫漫熊途。
“廖黎辉救了国海证券。”这样的说法在坊间流传。
对此,廖黎辉只是淡淡一笑。
成立景良投资 趋势投资结合价值发现
2005年初,廖黎辉离开了国海证券,投身北京的一家私募基金,担任操盘手。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前夕,廖黎辉帮助这家私募基金购买了一些招商银行、贵州茅台的法人股。而这笔投资在此后的几年间取得了几十倍的xxxx。
2008年1月,对于廖黎辉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深圳市景良投资管理公司,转型成为一个职业私募基金经理人。
不过,公司现有成员不多,且主要的投资决策均由廖黎辉完成。廖黎辉认为,投资是孤独者的游戏,私募基金就是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作为私募一定要有个人的风格和特色,一定要有强烈的个人的投资理念,其他人仅起到辅助作用。如果靠下属给投资建议进行投资,那就不是你的风格了。
如此的说法让人想到曾经有记者问过巴菲特,你这么成功的投资经历,是否有一个强大的决策团队的支持?
巴菲特答道:投资就是个人的行为,如果靠集体决策,我就该选择退休。
与阳光私募基金经理普遍宣扬坚持坚定的价值投资所不同,廖黎辉将自己的投资理念总结为“趋势投资+价值发现”。
廖黎辉认为,古今中外无数成功与失败的事例证明——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任何投资者其实都是趋势投资者,买入是认为趋势向上,卖出是认为趋势向下。没有对大趋势的判断,财富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趋势投资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大势而动。上升趋势形成时,满仓操作;下降趋势确认时,空仓离场。
廖黎辉认为,其实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并不矛盾。价值分析帮助我们判断企业的好坏,而股票价格却是由趋势决定的。价值有相对价值和{jd1}价值之分,要放在整体的大环境中考虑。比如一杯水的价值并不高,但如果在沙漠中,一杯水的价值可能比黄金还贵。
在多年的证券投资实践中,经过成功与失败的不断总结,廖黎辉建立了趋势拐点研判、仓位风险控制、相对价值投资三者相结合的能量选股投资体系。总结成八个字,就是“价值为本、趋势为行”。
短期谨慎、长期看好中国股市
2009年,廖黎辉管理的深国投-景良能量1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投资业绩,全年收益仅落后于广东新价值的罗伟广,在全部阳光私募基金中排名第二位。但此前的2008年,廖黎辉的投资业绩并不理想。“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判定2008年是一个熊市探底阶段。但是当时由于在操作策略上还不够成熟,想做一下政策底,博技术性反弹,于是进行逆势操作,结果没能做对,发生了损失。后来总结出来,在熊市探底阶段,应该采取游击战,绝大多数时间应空仓休息,只用少量资金试探性地做一两只超跌的股票,发现不对马上撤退,而不能用大资金去做蓝筹股。”对于2008年的失误,廖黎辉坦然总结。
廖黎辉既没有因2008年的失利而气馁,也并没有被2009年的胜利冲昏头脑。2010年年初以来,廖黎辉多次表示对于短期股市比较谨慎的看法。而在当时,更多的研究机构和公募基金热衷于将2010年上半年的行情定性为跨年度行情。
廖黎辉认为,从大的宏观经济来看,整个中国经济处在转型时期,股市也是一个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情况一定会影响到股市的变化。
“我们把股市分为三个阶段:{dy}个阶段是熊市探底阶段,比如去年大盘从6000点跌到1664点的过程。第二个阶段就是熊市向牛市转换阶段,也就是这一波从1664点到3400多点的行情,这一阶段过后一定会有一波大的调整。我们2010年在检验能量选股系统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要看能否成功地规避这一阶段的风险。第三阶段才是牛市的主升浪阶段,我认为这一阶段至少要到2011年才开始。”在一次采访中,廖黎辉如此说道。
此后,A股市场如廖黎辉所预测的那样,展开了二次探底。不过,对于长期的A股市场,廖黎辉并不悲观。他认为,未来的5年间,中国股市会出现一波牛市,而在奥巴马任期内,美国也会出现空前大牛市。因此,看好未来5年股市行情,1万点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从业十多年来,廖黎辉一直是《股市动态分析》的忠实读者。他建议《股市动态分析》的广大读者,“2010年末开始,是买入股票的好机会。”
正确理解巴菲特 打造中国的哈撒韦
在采访中,廖黎辉提到的最多的两位投资大师就是巴菲特和索罗斯。在笔者看来,廖黎辉的投资风格与索罗斯更为接近。但廖黎辉自己认为,其实他更崇尚巴菲特的模式。
“其实,很多市场人士对巴菲特存在很深的误解,仅仅关注巴菲特持有了哪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并没有分析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财务报表。只有分析它的财务报表,你才能知道巴菲特在干什么。”廖黎辉说道,“事实上,巴菲特很多时候都是在做并购。伯克希尔的财务并购模式值得思考,但是想要学习是很难的。”
在廖黎辉看来,巴菲特是不可复制的。以巴菲特收购高盛股权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2008年9月24日,在金融领域哀鸿遍野之时,巴菲特与投资银行高盛达成交易。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向高盛注资50亿美元,换得后者等额的股息为10%的优先股,以及未来以每股115美元收购高盛4350万股普通股的认股权证。一年以后,这些认股权证的账面价值已达30亿美元。但巴菲特选择继续持有,并认为高盛的股价在2013年认股权证到期前仍将继续上扬。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并通过谈判获得比数周后美国财政部与投资银行之间的交易更胜一筹的价格,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天才投资策略。
“这也说明,一般人是学习不了巴菲特的。巴菲特正是通过大量低成本的财务并购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很多人以为巴菲特是靠炒股票赚的钱,其实并非如此。巴菲特说自己不看股票报价,其实也正因为他的重心并不在二级市场。”廖黎辉总结道,“此外,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保险业务获得大量现金流来实现并购。公司负债率在70%左右。巴菲特常说不要借钱炒股票,其实他自己就是通过低成本的负债来进行投资运作的。”
正是缘于对巴菲特投资理念的认可,廖黎辉希望能够把景良投资打造成为中国的哈撒韦,不仅通过二级市场投资获利,也能够通过财务并购实现资本增值。
在廖黎辉的财务并购理念的指导下,景良投资开始尝试除二级市场投资以外的两个新业务:一是成立财务并购基金,帮助中小型企业借壳上市;二是帮助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
“对于景良投资来说,将是一次深刻的业务转型。长期来看,希望景良投资能够成为一家上市的控股公司。这也是我未来的{zd0}梦想。”廖黎辉这样总结道。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