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25(杨诚先生作品)_中天剑_新浪博客

吉★烧焙
上初中时,每天早晨必做的家务劳动。
家中那时造皮纸。“焙”是炕皮纸的道具。大约和北方睡觉的土炕相同。只不过“焙”是梯形竖立的。
必须天亮起床。脸还顾不得洗,我就得将纸焙两端的封口石搬开。很大的石板。比较费劲。被砸过脚背。假装不痛。谁让自己不小心哩。
需要烧掉整整一捆松树枝。比烧饭锅有技术的多。道具不是火钳。是火叉。很长的柄。一丈长的纸焙,每一寸都需要被火苗烧到。逐节推移,两头夹攻才行。
注意先后。先将柴禾尽量远推。然后再向门口倒退。如此,可免却被燎烤的痛苦。父亲说,干任何事情,都要先难后易。
{zh1}的工序是封焙门。我最讨厌干这活。
用脸盆从农田里挖来一盆骚泥巴,用作沾合剂。很脏。很远。很重。冬天的时候,冷的要命。
要先将两端封门石竖起来。比搬开时吃力的多。每次我都需要用膝盖帮忙。石板和墙壁之间,要用昨天的干泥巴,塞住大洞。{zh1}才是糊新泥巴。
到河沟里洗去满手污泥。母亲的早饭已经做好。
噢,吃饭喽。噢,上学去喽。

劭★烧熷子
熷子就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巨大蒸笼。造皮纸过程中,树皮需要用熷子狂蒸,以将其软化。烧熷子也自然成了我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好在熷子不经常开烧。大约一个月一次。活不重。燃烧的原料是树蔸子。烧火的工具,依旧是火叉。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用火叉挑起树根,放入灶堂中就可以了。
{wy}的技术,是需要保持火堆空心。常将多余的炭、灰铲出来就可以了。加柴、铲炭,都异常烤人。务求快速、坚决。冬天可以将铲出的着炭,运回家中烤火。夏天铲出的灰烬,应当立即泼水降温,以防xx路人。
熷子需要连续燃烧四十八小时以上。夏天好办。冬天夜长,需要有人睡在熷子边看护。我最喜欢承担这项任务。一个人胆怯。常和柳林子的大老表结伴。
就放一捆稻草在地上,铺上床单,外加一床棉被就可以了。不冷。不害怕。也不忙。只需要半夜起来一次。为锅中加两桶冷水,并为灶堂添一腔燃料就可以了。
一点都不寂寞。聊天呗。头上的星星泛出冷光。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叫。气氛好极了。
依旧不能睡懒觉。天亮后,我还要回家烧焙。
俺娘说,好孩子要自觉。

矩★抽水
一九八一年,我在上高中。暑假在家,正赶上家中抽水抗旱。
那时已经包产到户。我家的责任田在柳林子。位置较高。父亲和技术员,大谈“扬程”,听的我很害羞。{zh1}还是决定抽水。
动力是柴油机。水源就在梅子河中。挖了一人多深的水坑。抽水机就沉在水下面。大约用了八根铁管,才将水龙头送入我家田畈中。
家家户户都在排队。我家必须快速结束战斗。抽水显然彻夜不息。父亲说,他要去守侯。
“我去”。太刺激了。我喜欢。
就带一幅床单,我出发了。梅子河巨大的沙滩,就是我的床铺。不会有人行窃的。守侯只是一个意思。
几乎一夜没睡着。有点担心狼来了。打不过它,我就缸猛子。跟我搞,哼。
没有人聊天。陪伴我的只有星星。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果然。牛郎边上的小星,自然就是他的一双儿女了。
最让人xx的,还是该死的沙滩。白天热的烫脚,晚上却异常冰冷。被单变成了一张纸,总是焐不热。大约是我的火力太小了。
意外的收获,是我发现了露水的成因。哪里是“下露水”啊。热气遇见凉沙,自然就凝结成水珠了。
梅子河哟,难忘的沙洲。

步★中暑
通常,我决不可能中暑。“蜕壳”倒差不多。
1983年暑假,高考完毕。我们姐弟五人,外加姐姐的一位同学,一道去黄豆地拔草。我竟然中暑了。
黄豆地位于禅堂庙。大约是下午三点,我们顺梅子河到达目的地。我告诉姐姐说自己很难过。姐姐说我脸色“喀白”。她让我在地头休息。直到日薄西山,姐姐宣布收工时,我才缓过劲来。
我不是偷懒。当时的感觉很奇怪。耳朵突然轰鸣,眼睛竟然发黑。顺带恶心。无边的疲劳,弥漫全身。我只能躺倒在禅堂庙的古庙基下面,与蚂蚁做伴。中途我也挣扎着,到梅子河里洗脸、洗头、喝水等,可与事无补。
我不是偷懒。自己家的劳动,我向来一马当先。连九岁的弟弟,都在干活,我不可能将自己的份额转嫁给他。
我不是偷懒。我喜欢劳动。我更喜欢热闹。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比我躺在那里干睡,有趣地多。我实在身不由己了。
回家后,母亲说是身体太虚。的确有可能。是高考后遗症。
中暑也并非兆头不好。那年暑假,二姐的工作分配很理想,在省税务局上班。我也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梅子河哟,难忘的蚂蚁。

引★养鱼
一九八四年暑假,回汤家汇,虚惊一场。
父亲想发财,他当上了养鱼专业户。小龙山对面,晓河的岸边,代号“五斗”的农田,是我家的责任田。父亲将田泥挖出,灌满河水,变成了鱼塘。
回家后,发现鱼苗长势喜人。真为父母高兴。父亲自然全身心扑在了养鱼事业上,白天打鱼草,晚上住在鱼塘边,没日没夜。
晚上半夜,我、母亲和弟妹正在家中酣眠,门外突然父亲喊门:“徐应富,快开门。方快兮”。我赶紧开门。父亲浑身湿透,说了一句“鱼塘打了”,就卸掉母亲的房屋门,背着就跑。我和母亲在后紧追。
鱼塘果然决口了。塘水顺两尺宽的口子,呼呼地向晓河奔泻。父亲跳入塘中,将门板扣上,水流嘎然而止。
那次吃惊不小。淌的哪是水呀。是父亲的血。父亲受伤了。估计回家前,他已经只身在缺口中搏斗过。
那次感慨万千。是为自己幼小的弟妹。缺口刚堵住,十五岁的妹妹,也孤身来到塘边。她来帮忙。在那个时间段,敢出门的女孩,人间不多。是责任心让她来的。
弟弟也不简单。他十岁。他愿意单独留在家中。他并不知道我们何时能返家。
有多大的责任心,就有多大的出息。我想。

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一九八七年暑假,我大学毕
业了。父亲准备到河南淮阳去收帐。是五六年前,欠我家的皮纸钱。 “让我去吧”。我自认为自己长大了。没有走挥旗山。我从叶集坐车,直达淮阳。很顺利。
债务人在白集乡。我坐三轮车前往。刚上车,三轮车就启动了。“就我一个人,你划的来跑吗”?我很奇怪。“是你包车。50元”。
我知道被绑架了。到白集乡后,我更说不清楚。正好路过交警岗亭。我跳车了。摔倒在交警脚下。
交警显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处理的结果是让我支付5元。才100米的路程啊。难怪父亲说河南人欺生。
又选了一辆三轮车。绝不讲话。到白集后,车费才2元。
然后步行去乡下。在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里穿梭。名义上是十八里。远远不止。花了三个小时。大约是我速度不快。我的膝盖一直在流血。
终于找到了{dy}户债主。“丈夫不在”。女主人根本没有接待我的意思。第二户人家,一模一样。我掉进了凉水盆中。
天底下总有好人。一姓韩的村民接待了我。全部帐单,由他帮我催要。三天后,我踏上了归途。他儿子骑车送我到白集。
回到汤家汇,见到母亲时,我鼻子发酸。

俯★颍州府
一九八七年暑假,我{dy}次到达颍州府。
本来准备从淮阳直接返回叶集的。车站说,淮滨段公路,被淮河冲毁。我只得先坐车到阜阳。黄昏时分下车。破破烂烂。比合肥差地太多。失望。这就是祖父口口声声的“颍州府”吗?
车站有旅社,10元/人。有私人旅馆,5元/人。“在哪里”?“就在前面”。我贪便宜,更她上路了。
足有一公里远。越走心里越发虚。担心是黑店。中途想反悔,又怕招徕麻烦,只得咬牙跟随。
我随身带着货物。是一袋炮仗引。淮阳人抵帐给的。我本来万分不乐意,这时的炮仗引却成了我的靠山。不行就同归于尽。我知道炮仗引的威力。
还好。是好人家开的店。确实破旧,但店主却相当热情。颍州府真好。
一九九七年夏天,我第二次到阜阳。是去给函授站学员面授。坐火车去的。下车时已经晚上十点半。函授站派车在北郊十里铺等我。我打的前往。
很远。车外的阜阳,鸟枪换炮了,一派大都市风范。到十里铺时,车费15元。我只有百元大钞,司机找不开,就带我找商店换零钱。
城郊真荒凉。足足两公里,才找到商店。司机真缺德,拿到钱后,立即开车走人,将我扔在了路边。和函授站接上头时,已经半夜了。
爷爷,颍州府变了。

仰★六安州
小时候,心中最神秘的大都市。
高中时期,地理课考试,问安徽省省会何在。许多同学填:六安。
六安很古老。据说先秦时期,那里就存在方国,国名叫“六”。西汉时期,推行分封制度,六国依旧存在,地位和“郡”相当。六国曾经叛乱,被平定后,“六”字后面增加了个“安”字。
小时,常为六安的地位争执不休。有人说是六安专区。有人说叫六安地区。有人说是一回事。
1971年以前,六安确实叫专区。是省政府的派出机关。其首脑叫“专员”,相当于往年的“道台”,是省长的钦差大臣啊。1971年以后,六安确实叫地区。是标准的一级政府。其首脑叫“革委会主任”,相当于往年的“知府”,封疆大吏。
1979年以后,六安称为“行政公署”,性质和六安“专区”一样。现在的六安叫做“市”,又变成了“地区”级政府。
管它是六安爷爷,还是六安奶奶,在我心目中,六安的名字叫“老婆”。爱人在六安工作八年。小别胜新婚。乖乖,六安让我当了N次新郎。
别有忧愁暗恨生。宁静的淠河,在我眼中逐渐变成了天河。“老天爷,您可怜可怜汤家汇人吧”,在六安的南门锥子里,我苦苦哀求。老天爷竟然真发了慈悲。
我爱汤家汇。我爱六安州。

廊★梅山镇
从小就知道“梅山”。不知道它在天南,还是在地北。
小朋友都说,南溪过去是梅山,梅山过去是六安,六安过去是合肥,合肥过去是北京,北京过去是上海,上海过后到天京(津)。在我们的印象中,上海在海里,天京在天上。
站在小龙山上,父亲问我梅山在哪个方向。我毫不犹豫地指着南方。父亲笑起来了,他竟然指着柳林子,说梅山在东方。太让人震惊了。
1982年,我终于赶了次梅山。去高考。开了许多洋荤。{dy}次喝冰水,并且是有颜色的。吃了一种奇怪的馍馍,比汤家汇的发馍馍还软,名字叫“面包”。
旅馆里有电风扇,可它竟然不吊在天花板上。老师不准我们摸桌上的怪物。我们只好干熬。好在晚上的梅山很凉快。大桥上挤满的人。雾气腾腾。仙景啊。比商城强多了。
逛了一次梅山水库。是逃票的。从河对岸的小路,爬到了大坝顶上。真高。害地我口干舌燥。满嘴的吐沫,全用于自由落体实验了。
大桥对面是车站。梅山的边境。到一中去考试,要走很久的公路。好在有捷径。翻山,可以缩短2/3路程。
愧对父母的是,我名落孙山了。

庙★补习
高考失败,让我万分尴尬。原以为自己战无不胜的。
分析了原因。主要是没用功。战术也失误了。以前外语不算分,1982年,偏偏有70分的外语xx,我几乎交了白卷。老师说,有短腿,肯定摔交。确实,我总分只差两分了哇。
在南溪大礼堂复习。坐在三八线上。{zd0}的人生收获,叫做“发奋”。是从同学那里学来的。靠,您是人,我也是人。想来野的,谁怕谁。
自然是突击鸟语了。不会读。专门看单词的长相。也做了不少xx。第二年高考,竟然得了74分。
数学也是自己的弱项。补呗。寒假中做了一本习题集。1200题,一题不拉。那效果,啧。高考差点拿满分。
其他功课,没长劲。保本。
还要预考。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我竟然担心预考通不过。班主任说,全县第五。
真正的高考,我依旧全县第五。还是差在外语上。
志愿没报好。安徽大学。浪费了46分。无所谓。
俺爷说,在哪里上学,不还是认字。

束字一号★南溪街
汤家汇南方的邻居。历史悠久。
南溪古称柴禾街,很给人烈火雄雄的感觉。据说民国时期,街上还有火神庙存在。
名字叫南溪,那里确实有小“溪”存在。一条是发源于葛藤山的陈家河,另一条是发源于金刚台的梅子河。南溪街位于梅子河的南方,故名。民国时期,以梅子河为标准,汤家汇为溪上保,南溪街为溪中保,南石塘为溪下保。
作为一衣带水的两朵姊妹花,历史上的汤家汇与南溪街,一直互为犄角,交互领跑。
民国以前,南溪街也属于河南商城县。由于离县城更近,汤家汇似乎比南溪街繁盛一些。除寺庙很多外,汤家汇的文化事业也相当发达。“上汤家汇”,那一直是南溪人的向往。
1954年以后,汤家汇区更名为南溪区。随后,金寨县第二中学也从汤家汇搬迁到南溪街。汤家汇的地气南移了。“你是金寨哪地方人”?“南溪人”。一直到公元两千年,我都如此响亮地回答别人。
我不是瞎扯。我是南溪区人。我是南溪中学毕业生。马头山、余山、新湾、福堂湾,处处有我的足迹。我还是南溪林家的女婿,在新湾林家的祖坟前,我三拜九叩过。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是南溪人。

束字二号★南溪街
作为南溪区的子民,我一直到十岁时,才光顾南溪街。
1976年以后,父亲每次到河南卖纸,都要先去南溪街一次。他要去开《自产自销证》。令我生气的是,父亲一直不带我前往。12岁的二姐,2岁的弟弟,都跟随过父亲的。
“下很大的坎子”。“有要饭子”。“还吹哨子”。“在饭店吃饭”,……。从弟弟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我明白了大概。我眼睛几乎在淌血。
机会终于来了。祖父的压车子机械故障,必须到南溪修理。祖父点名带我前往。是坐班车南行的。路过小龙山时,我激动地将脑袋伸出车窗外,使劲地喊娘。
那时进南溪街,一律从街东头下坡。农机厂就位于坡下面。我看见了车床。还看见一人拿个瓢,捂住眼睛,一手钳根棍子,在铁板上捣鼓,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电焊,别看”。
街上很热闹。有文化馆,还有照相馆。哇,我看见了红五星。南溪那时驻扎有解放军。大约一个排。
吃过中饭,还在十字街口老蒋家坐了一会儿。他是我祖母的亲侄子。这一带更繁华。有供销社,还有书店。
“再往西走到哪里”?“南溪中学”。爷爷没带我去,说还很远,要路过很长的田埂。虽然没有去成,南溪中学的名字,却顽强地落影于怀了。
四年后,我踏进了南中校园。
带★马头山
南溪名山。位于南溪街正北方。其山腰处,丁商公路曾蜿蜒西行。
从明xx始,马头山就发迹了。为了防止草寇出没,明政府加强了对地广人稀地区的统治。从商城到六安州,绵延两百余里,一直是明政府统治的软肋。金刚台巡检司应运而生了。
巡检司的性质,开始为地方兵站,后来逐步增强其职能,终于演化成了地方政府。大明成化年间,为了发挥更大的作用,金刚台巡检司从汤家汇迁移到了马头山。
看来明政府很有些眼光。金刚台和马头山,原本就是一条山脉。马头山就是这条巨龙的龙头了。大别山虽然幅员辽阔,但适合人类生存的,也就是史河的河谷了。马头山恰有掌控史河的功效。
攀登过马头山。1992年,陪同北京大学的妻兄、妻嫂上去过。是从山的西脊登顶的。相当艰难。山上有古人留下的石寨,还有现代人修建的电视转播塔。山顶风光迷人。可以眺望梅子河。从山东侧的茶园下山,有公路,易如反掌。
2003年,再次陪同小姨子和连襟登山。我一再声明正面上不去,可连襟自恃武功高强,非挑战正面不可。在山顶的巨石下面,我们被王爷草包围了,进退维谷。太狼狈了,我们几乎是爬着下山的。
“比少室山还险”,连襟是河南少林寺的武僧。他如此评价道。

矜★罗木匠
上世纪七十年代,汤家汇有名的能工巧匠。
罗木匠名字叫罗广琴,是安徽萧县人。不知是什么原因,他竟然来到了大别山,落户在汤家汇的彭畈村。
听祖父说,罗木匠并不仅仅精通木工。好象没有他不会的手艺。柳林子的压车子,就是罗木匠指导着我爷爷设计、制造的。
压车子确实巧妙。它利用古老的晓河大堰,将河水储存在两个连续的“五斗”田畈中。在田畈的下游,罗木匠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水轮。河水顺木槽而下,冲动水轮转动,弹花机、磨面机、打米机同时被带动了。
只见过罗木匠一次。大约是1974年。爷爷扛着轴承,带着我到彭畈找罗木匠修理。罗木匠当时也在经营压车子。只不过他的机器是用柴油机带动的。
在高高的山顶上,我见到了大名鼎鼎的罗木匠。五十多岁的样子。十分地客气。
中午就在罗家作坊里吃饭。是罗木匠的孙子做的。那孩子和我年龄相仿。看见来客了,小家伙就用两块砖头支着锅,烧起饭来。随后,他跑到屋后面,摘来一个嫩南瓜。将锅盖翻过来,小屁孩竟然切起南瓜丝来。
饭菜真可口。我吃了三大碗。罗木匠早已作古,想来其孙子也应当四十出头了。那也是一双巧手啊。
有其祖,必有其孙。

庄★五世同堂
汤家汇俗语,指五代人同时生存在人世间。
和祖父的祖父,在一个锅台里吃饭,常人连想都不敢想。我1966年来到人间,可老太吧1929年就撒手人寰了。差地太多了。
我祖父高寿,活了八十八岁。1992年我女儿出世时,祖父还健在。四世同堂。我也祈祷过五世同堂,可惜,祖父1993年往生。差地太多了。
人间无奇不有。汤家汇就有五世同堂的事例。王家湾子的杨瑞仁先生1900年出生,1922年其子杨朝俊落地。1943年其长孙杨恒寿哭泣时,瑞仁公才43岁。
瑞仁公1955年仙逝后,他的另一半,陈老夫人,却顽强地生存到1994年。父亲喊陈老夫人为“七奶”,他每年都到王家湾子拜年的。我也见过老太太。她害过脚疾,被锯掉一只腿。这并不影响其健康。
1963年,陈老太的重孙杨清曙开笑,1987年陈老太的曾孙杨广文吃奶。我地乖乖呀,陈老夫人五世同堂,整整七年啊。
王家湾子的故事还没有讲完。2009年9月,杨广文又结婚了。可杨朝俊大爷还健在。如果不出意外,明年他家必定再度五世同堂。这是生命的奇迹,这是人间的赞歌。
喜今日银河初渡,庆来年玉树生枝。

徘★五世积德
汤家汇俗语,强调家风的重要性。
汤家汇人都说,五世积德,才能生出一个县官。这里的“五世”,并非指个体灵魂的五次轮回,而是家庭中的五代血统。家道中衰后,自己发奋积德,子、孙、重孙延续家风,则曾孙辈必然有所出息。
所谓的积德,无非就是积善。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就是道德的灵魂了。以仁义为根基,则所有美德自然归位,身躯竟然也勤劳起来。
积德的乐趣,在于其过程。积德人家春常在,向阳花木早逢春。积德之家,永远温馨和睦,喜气洋洋。看见孝子、贤孙,自己吃着干咸菜,恐怕也能从睡梦中笑醒。
五世积德,貌似十分漫长,其实不然。四世同堂,也就七十年的光景。离开人间时,也许家道尚不丰厚,看看自己善良的重孙子吧,您还担心什么?
五世积德终成富贵。子孙们必须知道,这绝非船到码头车到站。自己的一切成就,都是托先辈的阴佑。积德二字,自己须臾不可遗忘。
富贵本身就是大恶。主动积德,富贵自然逼人,您甚至无法拒绝。千万别主动积富、积贵。您搞反了。当上县官后,您可别得意。那叫官鬼。没有强大的德力支撑,那玩艺随时会让您家破人亡。
承家多旧德,继代有清风。

徊★猜三不离三
汤家汇俗语,说明自己富有预见性。
“浩哇,猜三不离三。我说他家两口子在闹别扭吧。这不,今天他们离婚了”。
真的很奇怪。人类的预感,往往很准确。不久前,我们宿舍楼的墙壁湿透了。总务处说,是因为太阳能管道破裂。管道深埋在墙壁里,楼上楼下的六户人家,都有可能。我预感到是我家。检修后,果然。讨厌啊,猜三不离三。
也没有啥奇怪的。事情总有端倪可寻。夫妻闹别扭,xx可以从其言谈话语、举止行踪中发觉。这玩艺儿,掩饰不来的。热水器漏水,也可以从使用过程中了解。虽然差别很微小,用心分辨,您肯定能体会的到。
令山民纳闷的是,猜三不离三,那猜出的“三”字,却相当讨厌。它大多属于悲剧性结果。
令山民悲哀的是,该来的总归要来到。您能猜出结果,却无法阻止事物前进的步伐。
用不着纳闷。挫折是人生常态。有苦果,必有恶因。吸取教训,避免下次吧。
不值得悲哀。该来的,只管签到。兵来将挡,水来土埋。跌倒了,您可以再爬起来。说不定这是上苍留在下的课题,它是在启发您的智慧啊。
三三得九,九九归真。

瞻★又不多长一块
汤家汇俗语,意思是得到与否,很无所谓。
“考上大学了又怎么样?又不多长一块,不还是两个耳朵一张嘴”。
山民说这话,有的是出于嫉妒,他用这句话安慰自我。还有人是出于谦虚,提醒自己不要自满。
又不多长一块,这句话涉及人生观。人活着到底应当追求啥。
人类是生而平等的。肉体的配件相同,精神的境界也大体一致。肉体从嫩到熟,精神由愚变智。可惜,由于人生观不同,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分道扬镳了。
有人追求强壮。他的偶像是武士。他发奋练武,终于肌肉发达。恐怕这不值得自豪。腱子肉再多,他依旧还是两只手。他并没有多长一块。
有人追求盛名。他的目标是高官。他发奋苦读,终于功成名就。满耳的颂歌,很让他飘飘然。可惜,他并没有真正飞起来。他同样有喜怒、哀乐。
有人追求占有。他的目标是富豪。他卧薪尝胆,终于富可敌国。声色犬马,他应有尽有。可他依旧没有多长一块。他依旧要吃饭、放屁。说不定他的烦恼更多。
想来,人生在世,多内求一些才好。如此,才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我干吗要多长一块”?这才是高人啊。

眺字一号★棺材
汤家汇人历来土葬。棺材就是山民{zh1}的归宿。
棺材通常以杉树为原料。十二棵杉树才能制作一口。显然,木料越大越好。棺材造价不低。材料加手工费,每口大约需要两千元。
也有用小杉树制作的棺材,费料十六棵。棺材很削薄。山民称之为“火匣子”。稍微有点出息的人,都不愿意睡这种简易棺材的。
制作棺材,一律不许用铁钉帮忙。木板之间,用凸凹槽连接,十分牢靠。
成品棺材,一头大,另头小,横截面是一个五边形的木盒子。下面三围,用九根木料镶成┕┙形,上面的盖板,用三棵木料制成Λ形。
成品棺材,需要布三道油漆,才算完工。布油漆之前,一定要等棺材干透心。
棺材的放置,需要悬空。通常架在凳子上。不要靠墙,防止扯潮。棺材很占用空间。许多山民将空棺材当作柜子使用。拿来装稻谷,太理想不过了。
请将棺材盖扣紧。老鼠进了棺材后,常制造出噪音。没有比这更恐怖的声音了。
抬棺材盖,请高度注意安全。那家伙特喜欢夹手。能粉碎性骨折的。
棺材咬手,兆头不好。

眺字二号★棺材
富裕的人家,通常在生前就准备好棺材的。那叫寿器,可以xxxx。
闰年是山民搁材的黄金时间。我叔父今年58岁,他和小妈的棺材,就是今年制成的。2009年闰五月,恰逢国家六十华诞。兆头好哇。
叔父家最近家道昌盛,为制作喜材,他破费不小。两口棺材,光原料费,就花了五千四百元。大杉树是叔父托人从水竹坪买回的呀。
国庆节回汤家汇,正赶上棺材落成。叔父家还举办了宴席,与国家同庆。
“这事情还值得请客”?我疑惑地问叔父。“是喜材。当然可以庆祝了”。
“别人送礼了吗”?“这种喜酒不能收礼的”。真有点划不来。叔父真大方。
“干吗不买成品棺材”?“买的棺材,有点意弄人。自己制成的,摸着舒服”。叔父还有点唯心主义。
宴席很隆重。一碗碗端。来的早,不如来的巧。上桌子呗。我很久没有开这种洋荤了。
女儿更没有吃过这种饭。开始满桌的凉菜,她以为就是宴席的全部。一使劲,她就吃饱了。后面没完没了的佳肴,很让她后悔不迭。
祝老爹、小妈,健康长寿。

孤★不来斋
汤家汇俗语,指不与某人来往。
“二蛋这个人十分难缠。你以后千万莫和他来斋”。这就是该俗语的通常用法。
显然,不来斋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难缠”。惹不起,我总躲的起吧。
难缠的意思,就是难讲话,就是不讲理。山民常称之为“刺头”。刺头的心目中只有自己,他绝不吃亏。他也不满足于公平。他非占便宜不可。
“都不和二蛋来斋,二蛋不就饿死了”?
也并非这样。自有大恶之人收买他。二蛋这种人见利忘义,给他一点点甜头,他可以六亲不认。他是理想的xx。比养狗成本还低。
“那二蛋岂不横行乡里了”?
那可不一定。在好人面前,二蛋确实威风八面。二蛋肯定能遇到三蛋的。那是另一家人养的xx。汤家汇肯定还有四蛋和五蛋。二蛋的结局,只能是拼打终身,死于非命。
恶人自有恶人磨。

陋★顾敬之
很小时,一直以为木山就是天的最西边。后来才知道,山那边还有人。那地方叫银山畈。
“银山畈再过去是哪里”?“是亲区”。父亲回答道。
“您可去过亲区”?父亲摇头。父亲说连祖父都很少到亲区去。那里有屠夫。
“是杀猪的屠夫吗”?“不。是xx屠夫。名叫顾敬之”。
父亲说,民国时期,顾敬之经常进山来杀老百姓。他是亲区的民团团长。“顾敬之来了”,哭闹不休的小孩,能立刻停止哭泣。比说“老猫来了”还管用。
说顾敬之是蟒蛇精下凡。专门来吃人的。说詹谷堂就是被顾敬之杀害的。
说顾敬之很会打仗。四方面军最兴旺的时期,都没有打下亲区。
说顾敬之虽然是大恶之人,长相却相当慈善。他还当过民国商城县县长。
说顾敬之私人家中设有牢房。是水牢。将人的下半截泡在水中,不到一个月,皮肉就全部腐烂了。
据说顾敬之死在台湾。客死异乡,在山民眼中,也算是不得好死了。
大约这也是报应呀。

寡★叶集和余集
河南省的两个集镇。小时候,经常听父亲提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常跟随祖父长途贩运。到叶集贩茶叶,到余集贩小白布。
“什么是小白布”?“就是山里老百姓自己织的土布。很厚。比洋布窄一些,所以叫小白布”。
那时候,交通很不发达。汤家汇人做生意,一律步行。从彭畈翻邋遢岭,经铁冲,过长江河,就到叶集了。从瓦屋基翻飞旗山,经枫香树,过灌河,不远处就是余集。
父亲说,叶集在东边,余集在西边。两个集镇离汤家汇一般远,都是{yt}的路程。
“余集可就是余店”?我到过余子店的。父亲笑了,“余店就在家门口。余集很远,快到光山县了”。
“为什么现在没有小白布了”?
父亲说,小白布后来被丝凌布给打败了。丝凌布是从山外头运进来的。很宽。很薄。最要命的,是它很便宜。小白布生意,后来实在做不小去了。
好可惜啊。汤家汇的传统工艺,又消亡了一个。

闻★的确凉
上世纪七十年代,汤家汇出现的新名词。
1975年,父亲{dy}次到河南去卖纸,回家后,给母亲带回来一件衣服。父亲说是“的确凉”。乖乖,轰动全村啊。许多妇女都跑到俺家来,专门摸摸母亲的衣服。
的确凉是以化纤为原料,制成的布匹。有人从母亲衣服的边子,抽出一根线,用火柴点燃后,线头直打赳。烧完后,竟然没有黑灰。山民大开眼界。
“穿着可凉快”?许多人好奇地问母亲。为了不让乡邻失望,母亲说的确凉快。
母亲撒谎了。那家伙根本就不凉快。最讨厌的是它不吸汗,并且巴皮。其{zd0}的优点,是颜色。白颜色。白的耀眼。让人觉得精神抖擞。
丝凌布打败了小白布,笑傲江湖。可惜,在的确凉面前,丝凌布也不堪一击。的确凉进山后,山民开亲,一律采用的确凉作为聘礼了。
不要不要啊。丝凌布也很好。

愚★灯芯绒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汤家汇流行的布料。
灯芯绒好象是双层布料。里层是棉布,外面贴着一层绒毛。绒毛呈条状,平行排列。每条绒毛,有火柴杆粗细。也有绒毛一马平川的,那叫“平绒”。
在山民眼中,灯芯绒可是最上等的布料了。真暖和。摸一把,能舒服好半天。很少有山民穿得起灯芯绒衣服。能咬着牙,买二尺布,做一双布鞋,就很值得自豪了。
灯芯绒最怕清洗,每洗一次,绒毛就减少一批。好在灯芯绒衣服特别耐脏。几个月不洗衣服,似乎毫无问题。那家伙本身就是黑颜色,而且千沟万壑,其藏污纳垢能力特强。实在看不上眼了,可以用湿毛巾抹一把,或者就用手拍拍,哇,象新的一样了。
灯芯绒最难修补。必须也用灯芯绒面料作为补丁。绒毛的走向,还必须对准,否则死丑。
大约在的确凉进军汤家汇的同时,“的确卡”这种化纤布料也进山了。藏青色的布料,比汤家汇{zc}的小白布还厚实。灯芯绒终于死掉了。
农业果真斗不过工业?恐怕还得走着瞧。

蒙字一号★板栗
汤家汇常见的树种。经济林木。
“上山采栗子去喽”,这是中秋节附近,儿童{zd0}的乐趣。山中的野生栗子树真叫多。半天采一竹篮,似乎没有问题。可惜,野生的板栗,很小。大家都叫它“毛栗子”。
有人工栽种的板栗树。是嫁接过的品种。也有山民会自行嫁接。太好了,山中可以嫁接的对象,浩如烟海。据说,栮树被嫁接板栗枝桠后,也能变成板栗树。
板栗树寿命特长。千年的板栗王,并不罕见。板栗树产量很高。一尺粗的树干,能撑起一间房子大小的树冠。中秋时节,果实压弯枝头。上百斤的产出量,当不值得怀疑。
枯死后的板栗树,也是山民眼中的宝贝。那是上好的木料啊。房梁、桌腿等,只要您说是栗树料的,立刻能让人刮目相看。连板栗树的枝桠,山民也舍不得随意烧火。检查一下,说不定还能找出一个锄头把。
据说商南起义后,枪支不够,许多山民就杠着栗树棍参加了红军。那家伙的确可怕。抡圆后,没有人能经得起一棍子。还不给我跪下。
“为什么不用板栗树做棺材”?曾疑惑地问父亲。
“抬不动”。父亲想也没想。

蒙字二号★板栗
汤家汇常见的林产品。美味小吃。
美味的东西,总是不容易吃到嘴。吃板栗,竟然一直是山里的技术难题。
板栗壳的{dy}层,叫“栗泡”。很厚实。一个浑圆的刺球。“九月栗子笑哈哈”,熟透后的栗泡,确实会自行开裂,可将栗子扣出来并不容易。一不留神,就被栗泡刺咬上一口。
板栗壳的第二层,叫“栗皮”。很厚实。就是一个木疙瘩。吃生板栗,向来很不雅观。男男女女,呲牙咧嘴,费很大的劲,才能将栗子皮给咬开。
板栗壳的第三层,叫“栗绒”。很温柔。吃活板栗时,它不是障碍。一旦晒干后,退栗绒就又成了难题。别企图用手指扣。它能轻易地让您指甲离腮。
炒板栗也需要技术。{zh0}先砍一刀。注意火候。火太大了,很难炒熟。火太小了,板栗的口感就大打折扣。您将其中的水分,全部蒸发了。
不容易吃到嘴的东西,总是美味。板栗炖老母鸡,恐怕连万岁爷也能招待的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剥板栗吃,那也是人生中{zd0}的乐趣了。
遇到分栗子,必须两人分吃。否则会踢脚趾头。
板栗可以当饭吃。建议别一次吃的太多。爱放屁。

等★暴栗子
名字虽然叫栗子,但暴栗子却并非美味的小吃。一种体罚措施罢了。
握住拳头,然后再将中指和食指伸出来,勾成并列的ΓГ字状,然后用突出的关节部分,撞击别人脑袋。这就叫“吃暴栗子”。
暴栗子是最温柔的体罚措施。男人喜欢使用这招。教师体罚学生,父亲责打子女,常用暴栗子伺候。
一生中只吃过一次暴栗子。来自父亲。他埋头和面,让我在边上端煤油灯。实在困极了,我将煤油撒在了面盆里。是牵挂面啊。几十斤面粉,全让我浪费了,连猪都不吃。
父亲人生经验丰富。他能立刻知道事件的后果。还不到一秒钟的功夫,他就给了我一暴栗子。从来不打人的父亲,他竟然打我了。
我哭了。其实一点都不疼。是伤心。为父亲的辛劳而伤心。他已经忙活足足三小时了。是后悔。为糟蹋的粮食而后悔。一副挂面,能卖十块钱啊。
我也使用过暴栗子,敲击的是女儿脑袋。1996年,她四岁。她拿了我五块钱,擅自买冰棒,与小朋友分享,竟然撒谎骗我。我生气了。给了她一暴栗子。
我肯定没有使劲。可我依旧后悔不迭。我担心她幼小的心灵承受不小。
宝贝啊,你不该骗人。


诮★家鸡一打团团转
汤家汇俗语,指父母责打子女后,子女不会记仇,更不会离家出走。
汤家汇{zc}的教子方法,是严厉二字。“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许多山民的信条。
母亲就是该宗教的信徒。我就成了那只可怜的家鸡。小时候挨的打,不计其数。最厉害的一次,是母亲用树条子,将我从长岭一直打回家。我的头皮子全是血,姐姐妹妹弟弟,全部吓的大哭。
从那次起,我学乖了。只要母亲脸色不对,我立马就逃跑。哈哈,母亲跑不过我了。离家出走,我连牙缝都没想过。等天黑时,我悄悄地溜到门外边。饭熟了,我直接去盛饭。此时的母亲,气已经消了。
站在子女角度想,父母严厉责打子女,似乎没有必要。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明白道理。虽然我对母亲的责打,毫无怨言,但现在回想起来,许多事情,我也常觉得窝囊。
1982年高考失败,我还因此挨打了。我的老娘啊,您打我干什么。虽然表面上无所谓,我内心已经在滴血了。我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难道考大学,就是为了给父母争面子?那我偏偏就不上学了。
有人断言,我就是俺娘打出来的。不敢苟同。许多人生观,我是从祖父身上悟出来的。
身教重于言教啊。

谓★做翘
汤家汇俗语,指父母责打子女后,子女无声的反抗。
最常见的做翘方法,是绝食抗议。父母双方,是谁打我的,必须谁亲自出面来哄我。否则,我绝不吃饭。
我小时候挨的打太多。绝不敢做翘的。只要俺娘不再找树条子,我保证比兔子还乖。我二姐就不同了,她气性打。动辄做翘。俺娘喊她“二翘”。
面对子女做翘,父母{zj0}的对策,是置之不理。万不可轻易给子女赔不是。
有天晚上,二姐又做翘了,站在房屋门后面,坚决不吃饭。大姐给她盛了一碗,她坚决不接。母亲真厉害,决不出面安抚。不吃就让她饿着。
二姐也相当顽强。我们都吹灯睡觉了,她竟然还站在门后面。第二天早晨,我惊讶地发现,二姐依旧站在门后面。难道她一夜没睡觉?
母亲说,半夜时,二姐上床了。天快亮时,她又接着做翘的。原来,母亲也一直在观察着二姐。是上学这个插曲,才最终解开了二姐的心结。
无论如何,做翘都不是好习惯。它甚至能影响自己的家庭幸福。我和老婆,就不可能出现冷战的局面。
都说我脾气好。无他,不做翘罢了。

语★楼板
汤家汇传统民居中,房屋(即卧室)中都棚有楼板。
房屋通常就一间房子,靠近山墙一侧。在房屋的隔墙和山墙壁上,事先埋入一组平行的树干。汤家汇人称之为“楼丝”。楼板是大约一厘米厚的木板,钉在楼丝上面。
1974年,父亲到吴家店做木工活,主要工作是为别人钉“天花板”。
“和楼板是一样的吗”?父亲解释说是两码事。天花板也有楼丝,但木板却定在楼丝下面。天花板的主要目的是作为装饰,也没有入口。
如此说来,天花板就没有楼板实用了。楼板是堆放杂物的理想去处,也是儿童的天堂。小时藏猫猫,我们最喜欢躲在楼板上,里面选择的空间很大。
楼板上面,并非漆黑一团。至少我家的楼板上,开有窗户。夏天的时节,楼上呆不得。太热了。冬天则相反,我们姐弟几个,常在楼板上做作业。我是列方程高手,就是在楼板上被姐姐教会的。
家中来客,床铺不够时,母亲经常将我安排在阁楼上睡觉。铺上稻草,就可以睡觉了。整个楼板,事实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木板床。有天半夜,我准备起夜。闭着眼睛,摸了半天,我竟然摸不到床边子。吓了不轻。
哈哈,原来我是睡在楼板上的啊。

助★梯子
汤家汇人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工具,用于登高。
主流的梯子为木梯。将一棵笔直的杉树分两开,中间等距离装上横木,这就是标准的梯子了。也有用毛竹捆绑而成的梯子,总有种不稳当的嫌疑。
梯子大约一丈来高。能架在屋檐上的,{zh0}。检瓦、上楼、爬树,是梯子常见的三大功能。汤家汇百姓家的梯子,显然不能用来进攻城池。好在山里人也会制造“云梯”。
梯子相当好玩。一旦父亲将梯子搬到了大门口,我们就找到了显本事的场所。
光会上梯子,那算什么呀。三岁时,我就掌握技巧了。我会坐梯子呀。选择梯子的第五档,不用手扶。用脑袋和双腿保持固定,将屁股远远地伸到梯子的背面,来个临空大便。“娘,你看我罕”。
不看是吧。来更很的。用手扶住梯档子,我将脑袋也退到梯子的后面。再将脑袋从第六档伸出来。整个身体成了“S”状,缠绕着梯子。
还不看是吧。我拼了。脑袋向下,双手扶档,我再来个倒下木梯。
俺娘终于出现了。她竟然拿着一根树条子。
我的娘来地,屁股好痒。快逃。

者★卖黄表纸
我母亲最擅长的家庭副业。大约在1975年以前,母亲一直暗中制造、并xx黄表纸。
真好玩。母亲是标准的知识分子。她是金寨师范{dy}届毕业生,学历比父亲高多了。可母亲却比父亲迷信。母亲认识汤家汇所有的“香头”。
制造黄表纸的手艺,母亲就是从香头那里学来的。我家的阁楼,就是黄表纸的制造基地。来人搜查时,母亲就让我先登到楼板上,再将梯子抽上去。
黄表纸论“刀”数。每刀五分钱。五十刀为一“个”。每个大约有小砖厚。将四个黄表纸装进小方筐,上面盖上红方巾,母亲出发了。每次回家后,母亲都能带回十元钱。
母亲xx黄表纸的基地,是金刚台。母亲从金寨师范毕业后,曾在高冲小学教过几年书。她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梅河村和四顾墩是母亲的主要目标。
母亲异常胆大。半夜离家,第二天中午就能赶回来。她一律批发给香头。也遇过险,来自政府。母亲说是“走娘家”,竟然蒙混过关了。
直到现在,我也不认为母亲违法。山民送汤七,一定需要黄表纸的。山民肚子疼,也渴望喝点黄表纸灰水。这根本不危害社会,政府您管它干吗?
法律的精神,应当是社会和谐。

焉★门向
大约是在1972年,我家正式搬迁到了小龙山。常有风水先生光顾,他们围着我家房子叹息:门向太好了。
我家共六间瓦房,呈丁字状排列。南北三间的大门,对着大冲。东西三间的大门,对着晓河。东西三间还有个后门,对着梅子河。
“三股水,向屋淌。真不得了。一定是蒋本襄设计的”。母亲解释说,这与蒋道长毫无关系。1969年大水后,我家实在无处安身。是井湾生产队的徐队长,送给母亲的地皮。门向是无意中形成的。
风水先生说我家必定大发。这恐怕很不准确。全家人没饿死掉,就谢天谢地了。风水先生说我家主要吃梅子河一碗饭。这倒被其言中了。站在后门口,遥望金刚台,紧盯梅子河,这一直是我们兄妹的习惯。我们在等待。
我们等待着父亲。他每次闯河南,都是翻金刚台前往的。金刚台就是俺爸。
我们等待着母亲。她每次卖黄纸,都是顺梅子河回家的。梅子河就是俺娘。
我们兄妹,似乎还有点出息。可我断定,这与门向无关。是父母的人心,引导着我们成长。父亲的宽厚,母亲的善良,这才是我家{zd0}的门向。是人心的取向罢了。
父亲的山高高,母亲的水长长。

哉★不稀罕
汤家汇俗语,指并不赞赏。
人是种很奇怪的动物,总想取得周围人群的赞赏,并乐此不疲。少成天性。人类的性格,往往就是这样养成的。芸芸众生,最影响孩子成长的,肯定是父母的欣赏目光了。
小时,偶尔拣到财物,兴冲冲拿回去给父母看。“好稀罕”,父母的目光很让人失望。渐渐地,我也就明白了,不是劳动所得,还是不要为好。人类的投机取巧心,就是从拣东西培养起来的。
俺娘最常讲的故事,是说有个死刑犯,在临刑前,请求母亲再让他吃一口奶。母亲答应后,他竟然将母亲的奶头咬掉了。他是在报复母亲。从小,他就喜欢偷东西,母亲一直鼓励,“我的好得儿”。
子教婴孩,妇教初来。为人妻者,往往也存在许多恶习,让丈夫苦恼不已。怪谁呢?恐怕还是怪丈夫自己了。月姥姥是按照男人的爱好,特意选择的女人。她老人家绝不会搞错。
我老婆从来不化装。这太好了。原因很简单。我不稀罕。
有同事常向我们叹息,老婆整天要去买新衣服。陪不起,也掏不起。好同事,您怪谁呀?谁让您自己好色。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乎★空城计不可二用
小时,父亲常说的故事。
说汤家汇来人玩大把戏。全家人都想去看。大家一致决定,让父亲看门。父亲是三国迷。等全家人走后,他将家中的油灯点亮,也凑热闹去了。
显然,家中没有失窃。父亲洋洋得意,并四处吹嘘自己的空城计。说后来又有人来玩大把戏,父亲重操故技,结果家中值钱的物品,被人洗劫一空。
通常,人们都将智慧二字并提。想来,智与慧应当是两码事。智也叫“谋”,慧应称“略”。智千变,慧不变。智为术,慧为道。术再高,也高不过道。
汤家汇人常说,以不变,就可以应万变。确保家庭财产安全,{zh0}的办法,就是留人看家。这就是大慧。千万别以为它愚蠢。在该策略面前,空城计、苦肉计等所有计谋,都不值一提。
奇谋往往可以得计。其成功无非是利用别人的善良。当您的计策被别人识破以后,当人们的良心被狗吃了以后,他就会来个将计就计,让您连死都弄不明白原因。
诸葛亮确实是智慧的化身。可惜,他智有余,而慧不足。蜀国是不可能战胜魏国的。
富强,这才是立国之道啊。

也★金寨师范
母亲以前念书的学校。位于梅山镇,史河西岸,画眉山下。很幽默。一个标准的农民家庭,我家却与山里{zd0}的学堂,缘分不浅。
2009年,我们给父母买了一套房子,位于“香江名座”中。母亲搬迁进去后,感慨万千。新家与金寨师范,就一桥之隔。五十年后,竟然又回到了老地方。山不转路转啊。
妹妹是金寨一中老师。现在的金寨师范,就是金寨一中的西校区罢了。如此说来,妹妹是俺娘她们学校的老师了。路不转水弯了。
1989年,我大学毕业了。学校分配给我的{dy}项工作,就是出差金寨,给金寨大专班学员上课。金寨大专班一直是安徽农业大学的骄傲,是“大别山道路”的经典。其校址就在金寨师范内。
我的任务是讲授《农经写作》。说实话,肯定是误人子弟了。刚毕业的学生,除了心高气傲外,我没有多少真实本领的。好在同学们很好学,彭红炎、廖祥龙等一大批学生,很让我自豪。
由于是老乡,我与同学们相处的异常融洽。记得还为班级写了班歌:
“来自南溪,来自青山,来自双河古碑燕子河,来自江店梅山斑竹园,而立之年重拼搏,我们相聚在金师校园。秋风吹进山呀,落叶盖家园,几十万父老乡亲,挣扎在贫困的深渊……”。
后面发奋等啥的。忘了。
(完)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25(杨诚先生作品)_中天剑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