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雕塑瓷(6)_老马的万壶堂_新浪博客

                                    说说雕塑瓷(6)

 

民国时期景德镇雕塑瓷最为精彩,1913年景德镇近代瓷塑创始人,一代宗师游长子(1874——1922)来到景德镇,游长子又名游蛮子、字泽长,福建闽侯湾边人,出身木雕世家,童年拜“何派”传人张进奎为师,年轻时雕塑技艺已经十分精湛,后与师友陈山东同赴江西从事佛像修饰和捏肖像为生,到景德镇后大胆改革将“何派”雕塑体态优美,线条流畅、工艺精致的风格与景德镇瓷塑敦厚古朴,以及色彩丰富的彩饰工艺融合在一起,使得景德镇近代瓷塑古意不失,新趣有余,在景德镇9年中游长子创作了【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寿星】、【哪吒】、【七仙女】、【刘海戏蟾】、【麻姑献寿】等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屈原】、【苏武】、【关公】、【关平】、【周仓】‘【岳飞】以及【渔樵耕读】等许多瓷塑作品,这一时期的雕塑瓷即使成批生产;模印工艺也使用较少雕塑部分多,也有不使用模具的复制品,产品基本供出口,雕塑背后盖有“福建会馆”或“景德镇福建会馆”篆书印章两种,游长子为人高尚,对学生、弟子教导有方,技术不保密,门下涌现出一批高徒,如曾山东、蔡金台、何水根等都承继了他的雕塑技法和艺术风格,并形成了景德镇当今雕塑瓷的传统和地方特色。

  佛山石湾也是一个xx雕塑瓷产地,生产雕塑瓷的历史很久,到了明代才逐渐崭露头角,石湾雕塑瓷属于低温施釉陶塑,俗称“钧陶”,初期以制作屋脊瓦饰等建筑雕塑为主,俗称“屋脊公仔”,明清时期以可松、黄炳等陶塑大师为代表的一批能工巧匠为石湾陶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陶塑从造型技法风格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意塑”一为“工塑”。

  意塑是指陶塑作品只塑不雕,xx靠工匠用手随意捏成,毫无刻意雕琢之意,重在写意传神,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自然天成,由于细部未经刻划,角线浑圆,挂釉后细部会变得面目不清,明代以后其脸部手部等部位均不施釉,以保持细部的纹饰,明代意塑的代表人物有杨升、杨明、可松等以及一些未在作品上留名的工匠,清末名家黄炳的弟子陈祖(绰号“大难祖”)发扬光大把意塑工艺推向高峰。传世品中如清中期的【钧蓝釉达摩】、【绿釉窑变红睡鸭】仅以数笔大刀阔斧的线条便将达摩和睡鸭表现的形神兼备,主次有度,可见“意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明代xx陶塑工匠可松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擅长制作仿古器物,一些仿青铜器作品不落俗套,善于仿制宋钧色釉,尤其对翠毛釉的运用有独到之处,作品简练、浑厚、朴实、地方色彩浓厚,他的传世作品【仿钧釉三足炉】虽然只有8厘米高,但凝重古朴使人感觉很有厚重感,其传世作品有仿青铜贯耳瓶、觚瓶、翠毛釉笔筒,也有少量人物陶塑,题材多为罗汉和仙佛等,手法粗犷但求神情毕肖,他的艺术技巧和风格对石湾陶塑的发展影响很大,成为后人仿效的大师。

  “工塑”多采用写实手法,使用湿雕工艺,用木制工具精雕细刻,既塑又雕适于表现细腻俊秀人物形象和一些动物的羽毛、面部,“工塑”重点对人物的面部表情、手部及动物的羽毛、眼睛等细微刻划,所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形神皆肖,但由于是湿塑工艺,刻线浑圆,为保持细部纹饰一般均不施釉,石湾“工塑”积极学习和吸收各地名窑雕塑瓷的精华,加之各种颜色釉的灵活运用使“工塑”产品更加生动,并具有自己地区鲜明的艺术风格。清中期xx工匠黄炳是“工塑”行业的代表人物,他吸取“意塑”技法的优点,加上他深厚的写实功底所塑造的对象均栩栩如生,黄炳善于用青釉装饰动物的羽毛和眼睛,羽毛清透可现,眼睛炯炯有神,黄炳善画,与其叔叔黄古珍一起模仿工笔翎毛画的技法创造了陶塑胎毛的技法,他的弟子陈渭岩继承和发展了黄炳的“工塑”风格,并和艺徒潘玉书到景德镇交流技艺,吸取景德镇雕塑瓷的精华,独树一帜为石湾雕塑瓷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说说雕塑瓷(6)_老马的万壶堂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