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节 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全国人才需求量巨大
来自前程无忧网的调查显示,自今年3月份以来前程无忧发布的空缺职位月均增长9.4%,2009年7月前程无忧发布出96万个招聘职位,比6月增长12.7%。来自职酷网的调查报告同样显示市场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从2009年8月开始,来自全球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显现成效,国内各行业新职位发布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扬走势,并一路持续坚挺到现2010年的{dy}季度,金融、房地产、工业、零售等行业相继回暖。以金融行业为例,在金融风暴的阴影笼罩下的2009年1月~7月,全国月平均招聘新职位发布量只有4000个左右,但从8月~12月招聘职位量就达到了33万个左右,招聘势头重现牛市,全线飘红。
来自2009年10月28日《南方日报》报道称,锦田(中国)顾问公司历时3个月对168家珠三角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很多珠三角企业开始了招兵买马。从企业计划招聘的岗位来看,企业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排在{dy}位,占到招聘岗位的30%;非销售类的基层岗位紧跟其后,比例达到了25%。调查还显示,有24%的新岗位提供给应届大中专毕业生。
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人才需求量的增大,说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终于显现成效,产生了其预期的积极影响,市场信心逐渐恢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人,但同期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人。也就是说,每年将出现200万人的富余劳动力。不过,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这说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的同时,专业技术人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农业科技方面,预计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而工业机械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工业的逐渐复苏,人才需求自然也随之大增,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人才缺口将达1220万人。而在服务业,主要是一些xx涉外人才需求增速加大,比如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涉外会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物流、精算、数字媒体、心理咨询等,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二、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11万人,就业率为87%。也就是说,2009年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人数达到了79.43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以上,与2009年持平。而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达到了历史性的631万人,2009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如果加上农村转移劳动力,预计2010年全国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人以上。也由此可见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就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上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每年都会出现,而就业不成或者没有稳定收入的很多大学毕业生都过着“蚁族”(作者注:“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等,学者廉思将这个群体定名为“蚁族”。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同名图书《蚁族》就是描述这一群体的读物。)生活。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数百万的规模。
面对一边是数百万的缺工,一边是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未就业的现实。在2009年11月20日召开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xx,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1月22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09年度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对于公众非常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2009年有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率为87%,这在危机重重的2009年度已经超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预期。对此,在全国经济复苏的2010年,特别是在全国多个地方出现大规模用工荒的情况下,一些观察家分析认为,随着全国经济继续好转、结构调整初现成效,2010年内地就业形势或好于2009年,全年新增就业岗位有望超过1100万。这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消息。
三、大学生培养模式滞后
2.供需错位,主要表现在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没能很好地协同发展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各高校按单科设置的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随着大学的扩招现在都成为综合性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过程中,有些学校追求“大而全”,新设专业一拥而上。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比如文学、新闻、历史、管理等专业,由于这些专业不需要增加实验设备等教学成本,学校就大量扩招,使得这些专业的大学毕业供给严重大于需求,而极少数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则严重供不应求。
以山东省为例,2008年4月29日,山东省经贸委在“山东省企业与高校人才供需预测预警机制”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上透露,2007年~2010年间,山东省高校人才供大于求的专业约有130多个,供需人才过剩数量达到了55万人。供大于求的专业占到了全部专业的近三分之一,一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幅度更是超过50%,比如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财务会计等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幅度则超过70%。研究结果显示,这些专业在研究生层次的主要有企业管理、材料加工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主要有市场营销、建筑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工程、汉语言文学、英语、临床医学等专业。
2009年“两会”期间,接受《扬子晚报》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表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合理与否。高校热门专业不一定是就业热门,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接受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校长易红说:“大学生就业现在是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一定程度上与学科设置不合理是有关联的,对高校专业设置依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是有必要的,不过我认为,目前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政府的政策引导。”
3.高校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差
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诟病的地方。很多高校由于沿袭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突出。相反,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正是用人单位设置“工作经验”等障碍拒绝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原因。那怕是在用工短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也宁愿聘用那些专业能力强、上手快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甚至一些农民工,而不是聘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又不强的大学毕业生。
很显然,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能够迅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需要的是直接使用的实用型人才。大学在理论研究方面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不足,比哪师资力量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教学内容滞后、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加上学生自己的“宠儿”、“骄子”等心态,以至于很多大学生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做事眼高手低等,企业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毕竟,很多大学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开开始什么都不能做,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后才能胜任工作。但这样的培训所造成的成本是用人单位所不能接受的。据2010年3月18日《羊城晚报》报道,不少企业都认为,动手能力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带来的是“现时利益”,大学生带来的是“长远利益”,在还未能为企业盈利时,大学生就不应该对起薪低等有过多的抱怨。广州一间室内设计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目前很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企业不得不投入时间金钱为大学生搞入职培训,这也是刚毕业大学生起薪点低的重要原因。广州一位建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曾做过统计:传统的技术行业,要培养一个熟手的应届毕业生,至少要花费工资3倍到5倍的费用。据悉,一些高新技术行业,这笔费用可能达到10倍到20倍。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指责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高校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相反,一些注重实践的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大受企业欢迎自然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民办的北京吉利大学,采用订单式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根据市场需求,并采用“量身定制”的课程结构,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证教育”模式,全力培养“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的实用型人才。近几年来该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非常高,根据北京市教委统计并公布的数据,北京吉利大学毕业生2004年~2008年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6.63%、99.77%、99.87%、99.91%、99.91%,名列北京高校前列。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希望高校的教学内容得到相应的调整。2009年12月20日举行的“2009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由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民进上海市委等联合进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9.15%的大学生们希望老师在专业课上多教一些实际应用内容,少讲抽象理论。若在{zh1}一学期可自由选课,近七成的被调查者,倾向选择企业实训课程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
尽管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但是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而进一点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就业期望值,是指大学生毕业时对自己即将可能从事的工作的薪资标准、工作环境、发展潜力等的基本预期值。就择业单位而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能在大型国企、外企及事业单位就业,还有很多人更是热衷报考公务员,从而出现了数千人争抢一个公务员职位的火热场面;就择业地区而言,很多毕业生都把范围圈定京津沪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就起薪而言,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据中国人才热线发布的2010年首份大学生求职调查显示,23%的学生将深圳特区作为就业{sx}城市;其次是北京和广州,各占16%;选择在天津和上海就业共计8%。也就是说,选择上述五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全体大学生中占近七成。对此,深圳市人事局副局长陈纪福告诫大学毕业生们,求职时千万不能盲目跟风,认为到大城市就能谋得很好的工作。事实上,深圳特区目前接收毕业生较多的主要集中深圳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比如金融、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物流、通信工程、英语、工商管理、会计学、法学。2009年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同样佐证了大学毕业们希望到较发达的大城市就业的现状。对天津市2009年有就职意向的大学毕业生调查显示,在对就业地区的多意向选择中,有76.1%的毕业生表示希望能留在天津市工作。希望去北京的占47.1%,希望去上海的占23.5%,希望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占23.2%,希望去广州、深圳的占18.7%。在工作单位选择中,排在{dy}位的是国有大型企业,占70.5%,紧随其后的是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所占比例分别为58.2%、57.9%和50.9%。在起薪方面,据2009年底智联招聘薪酬数据研究中心就全国5428家企业(样本企业构成为外资:民营:国有=4:4:2)进行的调研统计显示,预计全国大专生平均薪酬为每月1468元,本科生平均起薪为每月2036元,硕士生平均起薪为每月2946元,博士生平均起薪为每月4325元。预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2010年的平均起薪点将达到每月2800元左右,而天津等二级城市则为每月2500元~2600元。
很多大学毕业生以为,到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到大型国企和事业机关单位意味着发展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薪酬福利都有保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人面对到基层就业的优惠鼓励政策并不领情,即便愿意去基层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因为求职不顺作出的权宜选择。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诸如期望过高、盲目从众、理想化、急功利、攀比等诸多不良的心理误区,从而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待业“啃老”的尴尬局面。专家们提醒,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才是理性的、现实的。
5.就业渠道不畅通
就目前企业招聘人才的渠道而言,不外乎包括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媒体广告、网上招聘、职业中介或猎头等招聘渠道。对大学毕业生而言,目前的就业渠道主要包括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招聘会、学校推荐、网上招聘、报考公务员、熟人介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学校推荐和报考公务员都是那些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还可能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条件的限制,因此通过这些渠道就业的只是少数毕业生。对大多数人来说,网上招聘、参加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而这两种渠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面对海量简历,用人单位很难找到合格人才,在用人单位感慨招聘人才之难的同时大学毕业生也不满足于这样的招聘形式。
6.大学毕业生缺乏求职技巧
有知识有才能但不善于表现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怀才不遇”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用人单位都表示,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出自信心缺乏、过分紧张,回答面试人员的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让用人单位难以接受的是,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急于求成,极尽吹嘘之能事,应聘简历弄虚作假,以至于{zh1}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落得骂名。久而久之,大学毕业生的诚信、职业道德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使用人单位避而远之改而录用用工作经验、更愿踏实工作的职校生、农民工等。
7.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起薪低、社会福利不完善、用工苛刻等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除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不尽合理。根据2009年5月5日《羊城晚报》的报道,华南理工大学与智联招聘联合对华南地区300多家企业的调研显示,新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中专科的起薪为每月1493元,理工科本科生起薪为每月1945元,文科本科生起薪为每月1793元,硕士起薪为每月2807元。而上一年同样的调查,专科生起薪为每月1600元以上,本科生则在每月2000元以上。
从全国各地的调查数据来看,这样的起薪还不是{zd1}的。据2006年4月17日《潇湘晨报》报报道,该报和红网联合针对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显示,已签约的学生中,签约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了13.1%,1000元~1500元的占了34%。更让人吃惊的是,在2005年广州有公司在招聘会上打出“月薪五百招聘本科生”的横幅,而500元已低于广州当时的{zd1}生活保障线。更让大学毕业生们难以接受的是,除了起薪低外,在20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以下,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不完善。
四、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严重
就业歧视在国内就业市场上一直存在,甚至会长期存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规定,所谓就业歧视,就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视为歧视。”事实上,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就业歧视的表现除了国际公约所列举的上述几种情况以外,还有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籍贯歧视、长相歧视、身高歧视、姓氏歧视、属相歧视等等。从总体情况而言,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女性求职者遭遇就业歧视的情况比男性求职者更为严重。
……
延伸阅读: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