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咖啡情怀_爱情未遂_新浪博客

    我在马来西亚开会那会儿,遇到讲粤语的人我就讲粤语,当地合作者很诧异,我为什么会讲很正的粤语;我讲英语,到觉得没什么可奇怪的,好象我天生就该会讲这门外语。可当我要喝咖啡时,向服务员说出“高比(马来语咖啡)”的时候,可折实令当地人一惊呢!

    说实话,我从小就懂“高比误”,翻译过来就是“黑咖啡”,不放糖的那种。我听父亲讲,那时南洋的华人发不出Coffee的音,海南方言fee不出个音来,就只能勉强发出“pi”声来代替了。这就是海南咖啡“kopi”的来历吧!

    在新马和印尼一带,听到海南咖啡,可千万别以为它是早年海南先辈从海南岛带下南洋的。其实,恰恰相反,海南岛上的咖啡,最早是由文昌华侨从南洋带回当地种植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上世纪初,也就是1900年代的初期。

    众所周知,咖啡的原产地是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后来传至中东地区,成为阿拉伯人当作提神醒脑、补充精力,甚至医治疾病的药用饮料。到了15世纪,咖啡才渐渐成为大众饮料,广泛流行于回教世界。1615年xxx商人将咖啡带入意大利,才开始在欧洲流行开来。

    起初,阿拉伯人为了垄断咖啡市场,都坚持禁止咖啡种子出口,并制定严明的法律加以控制。但此保护网却被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荷兰给突破,荷兰人偷偷将咖啡种子运出戒备森严的摩卡港,送回荷兰试种,并在殖民印度尼西亚后,于1699年在爪哇岛上种植咖啡,把它运回欧洲,以谋取厚利,以致目前印度尼西亚仍是世界上第四大咖啡出口国。

    所以说,最初在南洋种植咖啡的是荷兰人,当年海南先辈们下南洋时,当地已有咖啡了。但为何会出现“海南咖啡”这名词呢?这就关系到海南人下南洋的历史了。

    相对于潮州、福建等其它方言族群,海南人算是较迟南下的一批,在各行业已被其它籍贯人士占据分工之后,能选择的职业显然有限,为求生计,许多早期南下者只好在洋人及富裕西化的娘惹(混血)峇峇家庭当帮佣或担任厨师工作。

    根据1911年及193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书上分别记载“海南人为华人中{zj1}语言天份的方言群”,以及“他们多为家庭帮佣,尤其欧人家庭帮佣中,十有九人是海南人”。显见海南人与洋人社会的关系密切,进而连在英军军营及政府机关里负责料理伙食的,也几乎全是海南人。

    也正因为这历史关系,多少影响了海南人后来出来自立门户时从事咖啡店的经营模式,像把洋人早餐吃面包喝咖啡的习惯,以及英国人那根深柢固的下午茶文化给普及开来,而渐渐演变成本土别具风格的咖啡店(Kopitiam)文化。

    所以,早年南洋一带开咖啡店的多数是海南人,连同相关行业如炒咖啡粉、开面包厂的也多是他们的同乡。只要一提起咖啡,便会想到海南人,因此“海南咖啡”一词便应运而生。

    至于海南“高比”与西洋咖啡有何不同,喝惯西洋咖啡的人多嫌“高比”不够纯正,然而以卖点而言,我反而觉得,正因为这所谓“不纯”而更能显现出精彩的南洋特性与地缘价值。

    南洋咖啡粉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这归功于海南先辈们整合了西式咖啡的烘焙技术,加上成本考虑,并融合本地人的口味喜好,研发出咖啡豆中加入其它“杂质”如牛油、白糖、芝麻、玉米等同炒的炭炒咖啡方式。更因为所加的“杂质”成份比例以及咖啡豆的种类各有不同,因此南洋一带,海南咖啡的口味有很多。以马来西亚为例,13个xx州都有其各自的风味个性,而且每州又分为多种口味,品尝起来更显多元精彩。

    近十多年来崛起南洋的“白咖啡”,其实也是海南“高比”的一种,强调低温方式烘焙,炒时不放白糖,所以成品颜色较淡,焦糖味减少,故称为“白咖啡”。

    当地人惊讶于我对这些历史的了解,我告诉他们,我从小就在家里看这里出版的历史书,了解这里的很多种族、很多食物。一个移民中国的马来人说:你比我了解大马,你比我熟悉吉隆坡。

    除了阅读南洋历史书以外,喝咖啡也是我从小的习惯。我的朋友小忧,就很喜欢喝我从南洋带回来的咖啡粉。其冲泡方式还很特别,要滚开的水冲泡,要过滤,要加炼乳,这样就可以不加糖了。

    我是喜欢浓浓的“高比”焦糖味道加上浓浓的奶香味道,很有甜蜜的感觉呢!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我的咖啡情怀_爱情未遂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