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通讯家谱(刊于《伊犁晚报》《伊犁垦区报》) - 行者--赵旭风的 ...

我的通讯家谱(刊于《伊犁晚报》《伊犁垦区报》)

2010-05-17 00:18:29 阅读13 评论5 字号:

 

 作者:赵旭风

“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时尚,住的讲宽敞,现在手机视频才xx……”,五一节了,朋友的一条短信,竟然有几分失落,买了不到半年的手机又过时了。

“有福之人赶个巧”,母亲今年六十岁了,和共和国同岁,我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也已过而立之年,和改革开放干了个巧,虽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也算是一起成长。

     虽说变化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定律,但这六十年地变迁,也变得有点忒快了,实在让人有点目不暇接,跟不上步子。

“生儿,勿挂,”一封电报,短短四个字,差点没让站在高台上症在指挥工作的父亲高兴得掉下来,可想那份喜悦。这是当年我呱呱落地,母亲给远在西安工作的父亲发去的一封电报。母亲至今还说,太神奇了,不用说话,一按电钮就可以将要说的话传个远方的人,太神奇了!这是她生活的那三十年里所没有见过的,也不敢想的东西。更让母亲忘不掉的是当年邮局的那个发报的人,母亲说他像黄世仁,一是那家伙长的太像黄世仁,其次是他收费时更像黄世仁,一张纸,四个字花,就花了她一大筐鸡蛋的钱。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也难怪母亲的抱怨。

父亲把这张电报保存起来,因为这是他在共和国成立的三十年了收到的{dy}封电报,高兴的逢人便说,这个儿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  

电报,在那个通讯xx靠“吼”的年代,可算是很先进的通讯工具了,一般的人根本想也不敢想,何况去用。虽然自己勤奋的生长了三十多年,到现在也没向父亲预料的那样,憋出一个什么出息来,但在那个年代,自己能享受这样高规格的待遇,知足了,就像妈妈当时说的那样,我是当时那个村子里{dy}个用电线传出去的人,荣幸啊!通讯生活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那时,交通还很不方便,父亲只要去上班,便就音信全无,由于路途遥远,也为了节省开支,父亲每月只能探家一次。为了多和家人呆{yt},父亲会在下班后,坐上三四个小时的班车,然后步行十几里回家,到家时往往都是半夜三更了。

现在野生动物需要人类保护,在那个年代,野生的动物太多,人需要保护。我们家距县城有一个很深的山沟,为了不让父亲走夜路感到孤单和害怕,我们姊妹三个和母亲一起到山沟的这一边去接父亲,打着灯笼向着父亲回来的方向喊话,虽然会喊的口干舌燥,但那份的亲情确实那样的纯正和浓郁。直到现在,那些满怀亲情的呼唤和温暖的灯火,始终是身居大都市的家人们心头最温暖、最柔软的部分。

那年大队里要接进来了一部电话,全村老幼齐上阵,挖大坑,栽杆子,架电线,忙忙碌碌,热火朝天。呵呵,真有点当年地雷战的味道。

母亲不以为然的说“两根破铁丝,能倒腾出个什么动静来”。

等到通电话的日子,人们跟看猴戏一样,把大队围个水泄不通,接电话的人摇着那个电话机,喂喂了半天,让村里的老人也听一听。这一听,差点没把老人给吓傻了,撂下听筒就跑,说那个电话里面藏着个女人,还在说话。

这是最在的手摇式的电话。在那个人民公社时代,只有大队的干部才能去使用,于是,队长跟命根子一样,把电话锁到到箱子里面,还专门拍了一个民兵值班守着电话。

时代变了,人民公社改成乡了,大队变成了村,我也正儿巴经的成了学生。当年同桌的父亲是乡长,终于有机会去了一次乡长的办公室,那可是当年去过的{zg}领导的办公室了。桌上放了一个黝黑发亮的电话,比村里的那个手摇式电话高级多了,没有摇把,是一部漂亮的的轮盘式电话。

偷偷的跑过去,摸摸那个电话,拿起来放到耳边,坐在乡长的椅子上,听听那嘟嘟嘟的声音,哎!那个美呀!痛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到时候桌上也放个和乡长一模一样的电话。

虽然现在桌上也放了两部电话,口袋里装着手机,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味道,没有半点当年的成就感,倒有一种守电话的感觉,哎!郁闷!

那时全乡也就只有几步部电话,基本上都是政府专用,和老百姓没多大关联,一是没有钱,二是也没地方打,也没地方接。也难怪我有那样一个宏伟的理想。

当年邮差的地位很高,书信是很时髦的通讯形式,几分钱可以便写很多东西,不像电报那样寥寥数语,惜墨如金,也不像电话那样遥不可及,想写多少写多少。于是每次都写好多字给父亲,好像生怕吃亏了似的。{wy}的缺点就是太慢,一封信从寄出,再收到信,至少需要半月,也会耽误很多事情,但每次寄出信时的那份期盼和收到信时的喜悦,到现在都是难以忘怀的。

上了中学,到县里读书,短短几年,县城里已有很多固定电话,邮局里也是排着长队等着打电话的人,固定电话就这样走进了人民的生活。

高中时,哥哥从西安回来,带回了BB机。没有电线,无论身处何处,却可以收到对方的问候和留言,相对以固定电话方便多了。在当年通讯生活刚刚复苏的年代,一部BB机,可比现在数千元的手机出彩多了。

死缠英磨的向哥哥借用{yt},过一把当老板的瘾。拿到学校去显摆,可带了半天,愣是没人呼我,只好跑到厕所里,调个闹铃,然后跑的班里,BB机一响,那个自豪呀!同学们那个羡慕呀!虽然充满稚气,近乎好可笑,但那份对新事物的渴望和追求,就像刚刚发生过的一样。

高中那年,姐姐单位领导们每人配备了一部对讲机,像砖头一样大,很沉,不像BB机那样,一传呼,就要满世界寻找电话复机,比起BB机来更加方便快捷。于是为了体验看不到人可以听到声音的效果,我愣是跑出去了二三里,声音没有听到多少,累了一头汗,不但出了信号范围,还把机子给耗的没电了。

于是,新的目标也与时俱进的出现了,拥有一部更好的对讲机和BB机。可当我的这个愿望还没有暖热时,却发现满街的保安和交警每个人腰里都挂着一个。呵呵,还是算了,自己不要整个冒冲xx,私用警械之嫌,一个新的目标便迅速流产了。

“BB机、手机一个都不能少”,上了大学后,到处都是这句广告词。大都市里面那些膀大腰圆的商人们好像一夜间,有了BB、大哥大、一头卷发,一副墨镜,虽然那个派头很酷,但咋看咋都不像好人。

大学毕业不到十来年里,电话、手机、电脑网络换了一查又一茬,自己都数不清了。此刻,和家人遥距千里,却可以语音对话,网络视频,亲人们近在眼,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免去了昔日的舟车劳顿,方便的通讯,真真切切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短短的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那纸电报、那部手摇电话、那部比砖块还要笨重的对讲机、那部可爱的BB机,到今天连六岁的女儿和60岁的母亲都在使用摆弄的手机、QQ聊天、MSN和伊妹儿。这些曾经新奇的东西一路走来,和我们的生活一起发生着xxxx的变化。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我的通讯家谱(刊于《伊犁晚报》《伊犁垦区报》) - 行者--赵旭风的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