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资料:手工业的发展 竹器 铜器等_乡村老田_新浪博客
第四节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手工业脱胎于农业,是农业集约经营的产物。它从农村分化出来由分散加工到走向城市集中 发展。到元代,南北运河贯通,运河城市迅速崛起,客观上加速了手工业者向城市的聚集。 而济宁,作为运河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迅速膨胀,而且门类齐全,行业 繁多,并形成了较为强大的辐射性。济宁的手工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城东琵琶山出土的石器、骨器和土陶等就是明证 。但这只是原始的手工加工,谈不上批量生产,东汉时期的嘉祥武氏祠画像石刻,也可窥见 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但仅为贵族所有。到唐宋时期,这里才有了手工作坊,并形成了行业 和品种花色和分工布局,竹竿巷、扁担街、油篓巷、打铜街、篦子市、打绳巷、炉坊街、纸 坊街、烧酒胡同、糖坊街、粉坊街、香铺胡同、曲房街、皮坊街、袼褙巷等现有街巷的名称 ,即为当时手工业集中加工经营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印证了当时手工业的繁荣。济宁手工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当之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营运业的发展使得手工 业从行业到产品结构有了新的改进,规模也得以扩张,其辐射作用推动了周围各县手工业的 发展。这一时间,木业、土陶业、缝纫业兴旺,但其他手工业规模较小。明代初期,济宁州 就有了沙、马、文、王四大皮毛作坊,各雇工百人,进行皮毛鞣制及加工裘皮制革。产品除 在周围各地销售外,还在苏州开辟了外埠市场。明洪武三年(1370年),济宁州“旧城土筑, 易以砖”,窑业大兴。此时,济宁州成为“运河沿岸七个主要商埠之一”。开始与日本等国 “进行贸易”,扩大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使手工业行业增多,门路广泛,品种规模增加, 花色品种得到改进。当时手工业产品有:木制农具、木车、舟船、铜盆、铜壶、铜勺、竹制 品、条编筐篓、车马挽具、皮毛产品,还有铁制农具、炊具,以及锛、刨、斧、锉、剃头刀 等小五金制品。如清同治年间,鱼台县王鲁镇“杈子村”村民王心发已是条编世家。主要产 品有油篓、粮囤等,后传入济宁州,成为山东省重点条编产品;济宁州人詹进德在小闸口开 办的“协盛成衣局”,主要产品有:大褂、马褂、旗袍等。这类以土产加工和生活用品制作 为特点的手工业作坊,形成于明代,在清代又不断增加起来。据记载,明朝初年济宁就有铜 业作坊和锡匠铺最盛时铜业有13盘炉,400余人。据《济宁直隶州续志》记载:“绵、纟由 、帕、毡出于济宁制法,甲于他处,四方货之杰。明通志补,前志未入”。这说明济宁纺织 业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明朝时期,其绵、纟由、帕、毡制法源于济宁,产品好于 四方。济宁城的铁业历史悠久,不仅制造人民生产、生活用品,而且能制造巨型铁塔和巨型铁钟。 铁塔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济宁人常氏还夫徐永巡愿铸造。造七级时因战争而停 。到明万历九年(1581年)加为九级,并以铜质金章为顶,通高23.8米。各级塔壁均铸造 有盘膝端坐形佛像共56尊,形象生动。声远楼内的巨型铁钟,高2.3米,下唇周长4.5 米,厚0.2米,重约7.5吨。在山东境内可算铁钟之首。此楼始建于宋代。后此楼全部 倒塌,只余铁钟。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重新修建至今。从当时铁塔和铁钟的设计铸造以 及塔级模型中刻画的佛像上,都可以看到当时铁业的发展与其高超技艺。济宁素有“400名铜匠、500名竹匠、600名木匠、800名皮匠、1500名铁匠”之说,是沿运城 市中有代表性的手工业城。其主要行业有皮毛、红炉、竹业、铜业、木业,到清代又有了酱 菜业。分述如下:

一、皮毛业

济宁皮毛业的兴起与济宁所处的地理、交通、物产条件密切相关。但也有它独特的原因:其 一,济宁河流湖泊较多,土质优良肥沃,植被茂盛,适于饲养牛羊,盛产大黄牛(鲁西南大 黄牛,为国内优忍受品种)、青山羊(其皮国际上称“济宁路山羊板皮”)。饲养业历代都很 发达,尤以饲养青山羊为盛,村村户户饲养。济宁附近各县年产150万只以上,连同菏泽等 其他各县总计年产300多万只。皮毛业的原料皮张非常充足。其二,运河畅通,商贸繁荣, 济宁回族人众多,清末民初已近万人,又多集居在商业发达的南关越河两岸一带。回族人食 牛羊肉,自古多从事皮毛业。皮毛加工技术是他们传统技艺,历代相传,沿至近代,皮毛技 艺有很高水平,产品质量优良,驰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地和江苏、河南一带的皮 毛畜产等企业中,济宁籍的回族制皮工人都有不少。济宁皮毛业的兴起和发展与运河和本地 回民技艺高超有着密切关系。济宁“皮毛,起于元而盛于明”。元代几次西征,由我国西北带来一些皮匠,安居济宁,习 皮毛业,是为济宁皮毛业之始。回族人民喜集居,后又有各地回民迁来济宁,聚居在济宁南 关、越河两岸一带,遂聚众而成业。从明至清代中叶,继几百年的发展,济宁皮毛业已相当发达,开设了多皮毛作坊,制作工艺 日臻完善,市场也逐渐形成。至清道光、咸丰年间(1850年左右),大作坊已经出现。据记载 ,当时有“马家作坊”等多家。“马家作坊”为马氏兄弟两人所开设,雇工百余人,制作皮 衣,运往江南苏州,由皮庄收购包销(苏州是当时全国{zd0}的皮衣市场,官宦富商多在此购 买皮衣)。年产销量数额都很可观。清末光绪年间,皮毛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较大作坊有2 0余家,其中以马振兴、牛养和、王增盛三大作坊最在名,其他季节性的小作坊与自产自销 的家庭手工业就更多。大作坊雇工百人以上,全业工人约有一两千人。另有外地来济作短期 季节工的人数也不少,济宁越河两岸回民,家家从业,户户作工。由于皮毛技艺高超,做工 精细,产品在各地享有盛名,深受商贾用户称赞。各作坊为防假冒,产品都盖有自己的戳记 ,也有另盖暗记的。当时,济宁年产各种皮衣数万件,除部分销售本地外,全国各地均有销 售。其大宗多由苏、杭皮庄收购包销,苏州“增盛皮庄”就专收济宁各大作坊的皮衣。价格 每年由该庄开盘定价,济宁也据此作为市场交易的标准。

(一)皮毛作坊皮毛作坊由个体手工业逐渐发展而成,其规模、资金、雇工等各不相同,差别很大。有的雇 工百人以上,有的只几人。小的作坊主多参加生产劳动,大的作坊主就只从事经营管理,对 工人进行监督,他们都是精通皮毛生产的专家和内行。皮毛生产季节性很强,春夏两季生产 忙碌,秋冬两季为生产淡季,所以皮毛作坊全年生产的很少,个别大作坊间或进行。皮毛作 坊雇用工人,都是临时性质,很不固定,工人流动性很大,作坊有活时招来,无活时辞去。 活多多雇,活少少雇手艺高,技术强的工人多雇用些时间,差的干一两天后,即行辞退,皮 毛工人为了在一年有限的生产季节中能多干天数,以便养家糊口,都努力学习技艺,提高自 己的技术水平,以技术求生存,挣饭吃。业主以微薄的工钱买工人的技术,用工人的高超手 艺谋取丰厚利润;而工人则出卖技术,凭手艺吃饭。皮毛工人的工资都是计件工资,熟一张 皮,裁一件活,工资多少,都有规定。作坊生产各有特色。有专生产名贵xx皮衣的;有专生产羔皮的(如王增盛作坊);有生产一 般绵羊皮衣的;也有专做出口皮褥子的。生产xx皮衣服要雇用技术高超、做工精细的老年 工人,产品因原料稀少珍贵,做工复杂细致,耗用工时多,成品价格特别高。如一件狐嗉( 用许多狐狸皮的嗉部毛皮做成)衣,价高数百元(银元)。制作xx珍贵皮衣,多需用几百张 狐狸皮,先仔细将皮的头、、背、腋、腿各部件分别卸下,按毛的大小,绒的厚薄与色泽等 分别挑先开,再按它的面积大小,分别拼接,连缀成片,{zh1}成衣。皮毛工艺的精湛,由此 可见。

(二)工艺技术皮毛生产工艺分为鞣制和裁制两大系列。每一系列又细分为若干工序,由原料生皮到制作成 裘皮产品,大小工序共二十多道。鞣制是把原料生皮制成熟皮,供制作成品用;裁制是用熟 皮裁缝成供使用穿戴的裘皮制品。①鞣制工艺洗皮:到河里将生皮泡软,洗净泥土、油杂质,使皮呈鲜皮状态,叫“洗皮”。因需用水很 多,多到附近河里去洗。操作时,工人光腿赤脚,在河里来回踩动皮张,待软呈鲜皮状后, 再用手洗净。下缸鞣制:把洗好的皮,铲去皮上的老肉,放入大缸,加适量的土硝、黄米面和热水,使其 酶化,约经十多天方能熟好。劳动强度很大。招毛:绵羊皮鞣制前后,要把毛绒理顺、招开,剪去多余的毛绒,叫做“招毛”,招毛是鞣 制系列中的一个特殊工种,是一种技术较复杂的专业。②裁制工艺配活:是制作裘皮成品的首道工序,是裁制的基础。操作过程是:先把皮张按大小分开档次 ,再把每个档次的皮按毛的长短,花纹形状,色泽深浅分别挑选开撂在一齐,叫做“撩户” ,每一撂皮叫做“一户”,皮叫“户皮”,每一档次的皮最多时可撂成二三十户。撩户工人 坐在中间,二三十户皮绕成一周。撩户工人多是裁活多年的老工人,懂皮识毛,户清不紊。 配活是根据产品对皮质的不同要求和样板式样大小,用一户皮配成“活卷”(如铸造的毛坯) 。裁活:首先把每件活卷的每张皮板用口喷水闷湿,叫做“闷皮”。喷的水粒细如雾点,叫“ 蚂蚁水”。闷的要匀,闷后两张皮板合盖一起,让全皮吸匀水分。半日后,在案上用力搓揉 皮板,再上下左右拔开,叫做“拔皮”。皮拔好后,按板上所注用在什么部位的要求,并按 样板大小裁去四周无用的边欠,形成皮坯(一般为长方形),用线连结,拼成衣片。{zh1}把所 有的皮缝、小孔小洞缭好,衣片制成,叫做“缭活”,缭活时,针线要密(一寸十八针),插 针要浅,浅绠要细。整修:活卷在裁缭过程中形成许多线梗,衣形也要多收缩变形,更有未剪去的疵点或漏缭的 小孔洞,需要补剪补缭,去绠整理定型,这叫“整修”。皮毛生产工艺细致复杂,工序繁多,周期长,每道工序操作都要特别认真仔细;稍有不慎, 就会造成半成品或成品质量降线降品,甚至成为残品废品,经济损失巨大。济宁皮毛业在长 期生产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创造了一些新工艺,如招毛工艺,所用招、剪为济宁所独有 ,流传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皮毛生产工艺。此工艺完整高超,技术精细居全省xx,在全 国也属先进。

二、红炉业

红炉业是济宁手工业中较大的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隋朝。在济宁“xx匠”中有“ {dy}匠艺”之称。济宁的红炉产品不仅在济宁周围十几个县负有盛名,在山东省也是名列前 茅的。尤其是济宁的钢货还驰名于苏、豫、冀、皖四省。济宁的红炉业最早源于城南的魏楼、胡楼、红屯庄;城西北的杨李文郑、店子集及邹县的亢 父等地。这些地方都有{zc}红炉业。由于产品销量大,他们都纷纷进城开起作坊。红炉业中 的技术高手多来自怀庆、临清等地。济宁的剃刀铺即怀庆府的王某在济宁开设的,打火镰的 是临清州的,打剪子的是沂州的,红炉业中曾流传过“怀庆、临清的红炉业,临清的剪子传 秘诀”的谚语。新中国成立前,济宁有红炉作坊百多家,80%的集中在大闸口一带,其余在胜利街和小土山 。1940年红炉业组织了“济宁铁业公会”,孙协成任会长,业务集资设了公会,立了纪念碑 。同时也出现了些资金雄厚专门经销红炉产品的大铁货商品。其中:“合盛公”是施长贵独 资经营的,有资金10万元(银元),坐落于大闸口河南街。“万源号”是刘松鹤独资经营的, 有资金1万元(银元),坐落于大闸口河北街中段。“瑞兴号”是刘振乾独资经营,有资金5万 元(银元),坐落于大闸口河北桥头。“成兴号”是孙协成的{dj2}铁货作坊,开业于1917年, 拥有红炉八盘,雇工40余人,坐落在大闸口河北街东口路北。“瑞兴公”是吴梅元等合资的 大商号,还有陈广村之父开设的“兴顺铁货店”,陈广村设的“东兴顺”,其胞弟陈应民开 设的“西兴顺”,潘朴圆独资经营的“瑞聚铁号”及与他人合资开设的“聚泰号”,泰安人 许广先开设的“裕顺黑猴钢货店”,郝先生之父开设的“大德恒号”等。这些铁货店,依恃 雄厚的资金,坐庄收购红炉产品,促进了红炉业的发展。济宁红炉业是一个产品花样繁多的手工业。从行道上分为钢货行、铁货行、工具行、碎货行 等行道。在钢货行里又分为白细钢货、黑钢货等。在铁货行中又分为大条货、小条货、大片 货、小片货等。在工具行中也分为一般木工具和民用工具等。碎货行中也分为钢片小碎货和 日用品碎货等。1911年前后,济宁红炉业的原料丰富,又便于加工制造,于是出现了父教子、兄教弟、师带 徒的新局面。大闸口等地的红炉业在产品竞争中,出现了一些名优产品:张元盛“张字”铁 工具,路殿成“双葫芦”菜刀,耿协太“三耿”钢货,刘庆雷“天字”修足刀,李疙瘩“李 字”皮铲,王源兴“王字”剃头刀,张玉山{zc}好剪子,孙协成生产的大铁锚,张兆臣“合 盛号”钢片货,耿广中小巧玲珑刀,白殿元{zc}切药刀,王运田“王麻子”剪刀。济宁红炉产品之所以驰名省内外,主要是选料优良、工艺独特、讲究质量。大闸口的“三耿 ”铁匠铺,特别是设在城墙根的耿广忠屠宰刀很有名。他三代相传,技术超群,生产中有大 、中、小血刀,宰牛马猪羊用,有“刀经脖梗捅心脏,血流如注见阎王”之赞誉;所造xx 、弯背刀、牛耳刀、砍刀都是屠宰业中的抢手货,不但钢刀好,而且小巧玲珑。大闸口“三 张”铁货铺中,张兆臣开的合盛号钢货铺,以专业生产厨师用刀有名,门口悬百斤大刀为幌 ;张学仁开设的元盛号,是五代相传拿手的好木匠工具,{zc}技术已200多年;张德喜是拿 手的钢锉专家,他淬火时用硝碱黑酱抹锉刀上,既能防止锉齿烧毁而又能作脱氧剂。大闸口 街还有几家专业生产剃头刀的作坊。有名的是郑成海{zc}三代剃刀,李太义二代{zc}剃刀, 还有孙凤岭、孔兆为等几家。大闸口“王”字牌剃刀是王瑞源开设的“源兴号”剃刀店,独 家生产。剃刀是选用进口火车盘弹簧和汽车板簧为原料,钢号为45#碳素钢,要在1200℃焦 炭高温中开坯、拉条、截坯、锻打三遍成型,经等温回火再行冷却加工刨一、锉齐、打眼又 在850℃温度中淬火,而后在中温350~400℃中进行调质回火处理,然后安把刨磨,再后细 磨抛光制成成品。在胜利街(原名玉莲街)有十多家专业生产剪子的作坊。张敬义的小花剪是xx,打剪子三代 相传,所制剪子锋利,刮铁不卷刃,剪绒毛锋利茬齐。季广银是刘兆吉的门徒,三代相传的 技术,他生产的裁衣剪剪百层布整齐如刀切。高广山的羊毛剪是{dj2}生产,开业70余年。王 洪敬等兄弟的白铁剪久负盛名,剪白铁皮轻松自如。刘庆雷的“天字”修足刀誉满任城。路 段成的“双葫芦”牌民用菜刀,优点是夹钢均匀,淬火硬度适中,能前砍后剁中间切,素有 “路家‘双葫芦’刀,买时不用挑”之誉。李疙瘩的皮铲也是xx货,住阜桥路西,专业生 产皮铲,其产品经久耐用,是越河两岸皮匠师傅的好工具。济宁城东小屯和北关牛市村、神路街,还有专门生产铁锁的,如王家的双龙锁,孙奉九的苏 秦背箭锁,陈德龙的一支两不绝锁,李玉树的蝎子爬墙象皮锁,魏付坤的弹子锁产品等,也 都在运河沿岸远近闻名。济宁的铁匠艺人信奉李老君为祖师爷。他们为纪念祖师爷,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五日老君生 日这天,都熄炉停产,摆酒庆贺。

三、竹器业

济宁是鲁西南重镇,水陆交通便利,溯自明末清初就有了竹货小手工业者在此经营。初为几 户,后由这几户出师之徒的发展扩充,形成了鲁西南人人皆知的“济宁竹竿巷”。清初最早在此经营者有王鸿盛、杜永兴等10余家。1920年后增加到60余家,有太茂、太同、 宝盛、万顺、复兴、义合、盛祥、德盛永、成兴、玉顺、海盛等。至1937年后,济宁竹业发 展极盛时期,有祥太、馨记、顺兴等130余家。该行业又分4业:①编织业。以编制品为主。最为xx的是王洪盛的精制产品,有磨坊用的 水旱筛,酱园用的酱油秋江篮、江吉子,糕点店用的粘果斗,还有药材店用的柏子筛、丸药 浅及其他筛药工具等,为其他用户做的有:淘萝、方筐、车带筐、元宝篮、小方篮、大网篮 、鸡篮、鱼筐、鸡罩、鱼罩、粉罩子、豆滤子、豆芽筛、鱼丝篮、打油圈、粉钎子、房钎、 茶牌及各种竹扒等。②扎鸟笼者。有10余家。如老艺人李广熙、陈少林、傅万春等所做鸟笼 种类繁多,做工精细,剔透玲珑,其技术精益求精。当时产品有大小方笼、圆笼、粗细画眉 笼、大中小三号百灵笼、佃柯笼、各式打笼、大拉笼、鹌鹑笼、母子笼、蚰子笼等。③扎轿 业。有3家。老艺人有赵忠礼、殷延深、魏华庭、所做的结婚花轿、花棍、伞扇、裙灯等, 多行销至临沂地区的费县、平邑等一带农村。④鞭条业。有孙培芝、李永庆、李寿亭等10余 家,其产品制作简便,工序不繁,有一铁制火炉即可生产,种类有鞭尖、三股条、四股条竹 筢子等,供庄户农民及运输赶车用。竹业所需竹竿、竹枝等原料,多来自南方浙、闽、皖、赣、川等省。最早沿运河由船户行商 运济销售,因品种繁多,故产地来路不同。竹枝出自湖州、棣隶、妙西、孝丰、张村、报福 、山川、港口以及余杭、金华等地,其中以妙西{zj0},因枝条细小稠密,用其所做之扫帚经 久耐用。采货时间在头年十月至来年的清明节前。毛竹以张渚质量{zh0}。皮厚身长而挺直。 毛篙地铺{zh0},节稠身长,挺直不梢尖。晓墅的王古{zh0},质细而柔,编织能够多起几层竹 篾。黄千竿用做账竿,王古和黄千这两种品种均十八节以上,方有勾节。木竹竿坚实节稠, 渔民多喜用为网支,盲人也多喜用作明杆。此外还有光篾、齐头篾、盘篾等。泗安的风芯篾 做篦子和织布杼用,福建的茄瓢用于盛粥和庄户下地用,它盛茶水多日,质地不变。进口拷 皮用于染鱼网用。竹业所购之长货为毛竹、光竹、毛篙,大小竹竿等。砍伐也分季节,伏前 砍伐之料因其汁液甜,易于虫蛀;伏后从“白露”到来年“清明”节前,这段时间属于腊货 和春庄货,经过苦霜,去其甜液,故经久不再生虫。经营的竹货,多销至梁山、郓城、鄄城 、金乡、嘉祥、鱼台、汶上、东阿、聊城、泰安等处。竹货运输最初由运河水路来货,待通火车后,行商改用火车运输,委托代理店代销。代理店 最早的有安立信、朱振谦开设的“聚盛和”。后又增设了3家:有刘德年、催兴哲等5人开设 的“源丰行”,时德柱、李崇需等4人开设的“玉成公”和杨子祯开设的“同义公”。来货 逐年增加,每年春秋两季到货多达40余车(火车皮),除供应本地外,余均销于上属各地。竹业所用的工具较为简便,有篾刀、手锯、拉钻,用以做各种竹编制品;剜铲、半圆凿,用 于盘制花轿、竹床、竹椅等;刨子、扒模,用做各种竹扒、线锤、廉架,用于打制竹廉及烤 毛篙、竹竿用的木马等。

四、铜业

济宁铜器业产品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多年来盛销不衰。清朝初期是济宁铜器业发 展的兴盛时期,铜器业作坊聚集在南关打铜街。由于门户逐渐增多,遂又向附近街巷发展。 从打铜街陆续延伸到税务街、玄帝庙街及冰窖一带,业主达120多户。所用红铜、黄铜、白 铜等原料多来自南方,在当地也收购一部分旧铜补充应用。辛亥革命后,币制改革,市面流 通多为纸币,各种铜币被铜器业大量收购,充实了原料来源,生产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技术工人多来自南京、镇江、扬州、苏州一带。如王继盛、锺益荣等,都是由南京来济宁开 设铜盆作坊的。铜器产品除销往本省外,还远销北平、天津、唐山、南京、上海、镇江等城 市。铜器业分为红铜作坊、黄铜作坊和生铸、熟打两大类。其中又分五行八作。所谓“五行”即 制盆、制锁、制埚、什件、零活;再加协作的化铜炉坊、坩埚炉坊、刮光作坊,称为“八作 ”。铜业各作坊大部不能独立生产成品,必须依靠协作相辅而成。先由化铜炉坊铸成模型,再由 各作坊手工锤打,修整成各种成品。红铜作坊改进操作后,能由原料制成部分成品,因而发 展较快。盆作坊有12户,其中3户较为xx,当时税务街流传“西头郭,东头沈,当中还有 欧阳本”的说法。由南京人开设的制盆作坊,产品式样古老,制出的铜盆边宽底浅,但还离 不开协作生产,销路不畅。后由周村传来先进技术,崔凤山开设的“同心成盆厂”、陈宪德 开设的“义利盆厂”的均改变了协作生产办法,由原料到成品均独立操作。式样新颖美观, 产量高,销路广。制销作坊有两户。民国初,济宁只能修配,不能制作,后来有河南沁阳黄凤保、卢仲山两家 来济宁设立作坊,以原料生铸,独立操作,制成新铜锁。什件作坊6件。什件是木家俱用的铜配件。桌屉的拉手,橱、柜的配件。以夏玉珠、黄继元 、孙振海等生产的数量多,销路广。零活作坊20户。专做各种零活,技术高超,能独立操作各种细活,修配零件。出名的技术师 傅有朱庄严、李从茂、刘永勤等,他们能制作无缝铜管、修配消防水枪的铜嘴,堪称绝技。 后得技术真传的有文守科、刘玉傅等人。刮光作坊3户,后由天津引进磨光技术,进而提高到电镀操作。烟货头作坊8户,分为生铸、熟打两坊。以白铜生铸的有同兴成、三合成等。熟打的有李景 来、李景怀等。化铜炉坊7户,坩埚作坊有2户。有单家、杨家、邓家、沈家炉坊专为各家作坊化铜,铸成模 型协作生产。朱玉珍家的甘埚炉专化高级金属,有“分金炉”之称。开设最早的铜店有税务街方德森的德昌铜店,郭星台、聂庆湘两家合资经营的同盛铜店,王 慕周家经营的贞益铜店,资金均甚雄厚。除大批收购各作坊产品运往外地销售外,并设有红 铜作坊,生产日用铜器,其中铜粉旋远销十几个省份及地区。全会兴是全玉忠开设的铜店字 号,以生产铜粉旋出名,远近农村粉坊争相{qg},每年冬季农闲时是销售旺季。红铜作坊学徒5年出师,其他作坊3年出师。出师后帮师1年,然后才允许自行设立作坊。铜 盆作坊艺不外传,只收自己子弟,出师后回南京扫墓祭祖,才允许独立经营。旧历二月十五 日为拜师收徒日期,各作坊均依此定例。

五、木业

木业是济宁城较大的手工业之一,历史悠久。曾有600名木匠之说。木器行业有11个自然行 当,大有木制帆船,小有儿童玩具、锥把、农具、家具、马车、手推车等杂货俱全。主要产 品有150余种,360多个规格。在旧时的木业劳动者中,除镟货、棺材、神主、风箱、木雕、衣箱盆(花的)、玻璃盒等固定 产品生产外,生产农具、家具的,大多数无固定顾定,流动性较大,一年只干七八个月的活 ,他们终日劳累不得温饱。全城木业曾有147家,有自己铺面的只有50多家,都有雇主,特 别是刘传仁等7家木工厂,垄断经营,包揽生意。刘传仁的木工厂,雇工最多时达40余人。 北门里的“增盛”木工厂,兼营营造(建筑)业。最盛时雇工百余人。1928年,冯玉祥的队伍 组织行业工会,在孔庙开会时,木业到会的有500多人。还有一些名特美术工艺,种类多、分布广,而且颇具地方特色。主要产品有:①楷雕。从明 代后期开始,以曲阜的颜、徐、李、孔四姓为代表。产品有笔筒、花架、手杖、如意等。② 彩塑。以戈氏为代表,主要塑绘佛像,各县区都有此业。③泥塑。艺人分布各县区,以玩具 为主,多以夸张的动物造形,赋予鲜艳的色彩、羽毛、塑绘、捏制成小哨或攒钱罐等。此类 工艺可追溯到明代。④刻字。以李、孙二家“文源堂”字号为代表,各县区都有。主要搞印 书、请柬、信柬、刻章等,从明代流传至今。⑤木板年画。以郭德岭的“恒义”、“恒泰” 作坊为代表,主要生产神像、玩画等,分套色、添色两种,是春节间的热门货。⑥绢花。主 要以市中区的作坊为主,从清代中期开始,有头花、装饰花等。这项技术,由江南传入。⑦ 画像。以市区的李佑铭为代表。始于清末至三十年代盛行,多以炭精制品画人像。⑧面塑。 以汶上、嘉祥的艺人为主,流动在各县区。面塑赋以艳丽的色彩,人们多以此为玩具,供小 孩玩耍。从明末至今仍在流传。⑨糖人。嘉祥、微山的艺人多为此工艺,在各县流动。它的 历史悠久,制作品多为动物、玩具。⑩裱画。主要分布在市中区和曲阜。有裱糊店“文美斋 ”、“文英斋”等。不仅装裱字画,还可以揭裱字画,使古旧字画焕然一新,其原料宣纸, 来自安徽;绫绢,来自杭州。技艺主要受北方派系的影响,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1}绣花 。市中区、曲阜较多。由宋朝始至清初,素有“鲁绣”之称,主要绣品是服务及丝织品,多 为孔府服务。后由“苏绣”、“湘绣”等名绣代替。{12}金银首饰。由市中区的“南北祥茂 ”、“天盛和”为作坊。明代后期开始,多采取来料加工,产品有首饰、戒指、手镯等。{1 3}乐器。清朝以来,以市中区为主,生产京胡、二胡等民族乐器。{14}神主。明代,由市中 区、曲阜生产,以“岳氏”为代表。{15}仿古画。市中区、曲阜生产,均有作坊。市中区以 张氏、杨氏为主。从明xx始,主要产品有仿古字画、中堂、对联等。{16}碑贴。以曲阜孔 家为主,自明朝开始,生产各种碑贴。{17}剪纸。清朝以来,以市中区的李氏为代表,主要 经营绣花花样、窗花等。{18}木制玩具。各县区都有生产,多设摊销售。由明代流传下来, 主要有“手摇响棒锤”、“小刀枪”等。{19}扎纸。市中区以徐氏为代表,由明代传下来, 多生产随葬品。{20}蓝印花布。以嘉祥、汶上为代表,产品有生活用花布、床单、被面、褥 面、包袱皮、窗帘、门帘等。{21}制笔。市中区有“江大有”,曲阜有“福盛和”、“扶兴 和”字号。从清朝开始,制各种毛笔及“京刷”,其中也有“贡品”。酱菜业是清代济宁手工业的{zd0}亮点,占据{dy}把交椅,其{zd0}的生产厂家为玉堂酱园,该 企业已不是简单的手工生产,它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已具有资本主义特有的经营现象 ,其生产经营情况将在第六节中评述。济宁手工业的发展一是依靠运河交通,二是依靠济宁周边各地提供的土特产和原料。皮毛加 工业是原料云集济宁的原故,竹编业、糖业等则是南方提供的原料,这一切均受益于运河便 捷的运输。大运河为济宁和工业输入血液和动力,没有大运河便没有济宁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

第五节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商品化生产

元明清时期,由于运河交通的便利与商贸发展的带动,济宁运河区域的农业,特别是农业生 产的商品化,有了可喜的发展,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出现了不少新气象。济宁运河区域,为南北运河纵贯之地,境内大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砂壤,地势平坦,河 泊纵横,日照充足,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运河的畅通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与生产力 水平的提高,以麦作为中心二年三熟制已确立,耕作栽培精细化程度也日渐提高,济宁运河 区域已是山东小麦的主要产区。

一、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及加工

元明清时期,济宁运河区域主要的粮作是麦类、豆类、谷类及高梁等传统的旱地粮作。在耕 作方工上,一般是麦与豆及谷类的接茬轮作,二年三熟是较普遍的种植制度。这种农作安排 一般是麦与豆连作复种,经过冬闲,再进行一次早熟的谷类春播作物,以便收后秋季种麦, 形成早谷———麦———谷的二年三熟,这样一来,就提高了粮食的复种指数,提高了粮食 总产量。同时,济宁运河区域的农业种植进一步向精细化方面发展,表现在耕作、施肥、管理等各个 生产环节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技术操作要求,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已为越来越多的人 所不取。在济宁运河区域,实行二年三作的农田,一年进行春秋两次耕地。无论是春耕秋耕,都讲究 要适时、深耕,促进了土壤的熟化和农作物的生长。在济宁运河区域,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还在于重视积肥、施肥。清初山东馆陶人孙宅揆在《 教稼书》中介绍了粪肥种类与积制方法,可视为自明代以来北方运河区域的通例。田间的精细管理,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济宁运河区域的农作区,禾麦的种植管 理突出一个“力勤”。拿中耕来说,要“锄不厌烦”,禾谷定苗后一般要锄三四遍。小麦扬 花后,结合中耕锄草为麦根壅土,以抗倒伏。收获更要精打精收,颗粒归仓。济宁运河区域的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据嘉靖《山东通志》载 ,东昌与兖州两府夏税麦额共计23万石,占全省夏税麦额总数的四分之一强。特别是沿运的 州县,麦作更是当地主要粮作。如在兖州府的汶上县,“地多膏壤,树艺丰腴”,所种粮作 ,尤“宜秫麦”(万历《兖州府志》卷4,《风土志》)。而滕县西部的沿运地区则更是有“ 千亩麦”(万历《滕志》卷3,《风俗志》)之称的xx麦仓。万历《兖州府志》所载,沿运 的鱼台、汶上、济宁、寿张等8个州县的夏税麦占全府27州县夏税麦总额的三分之一强,其 中汶上、鱼台等地的小麦种植比重已占到了本地粮作面积的近五成左右。夏税麦从一个侧面 反映出济宁运河区域小麦种植面积的普及和产量的提高。从济宁航运码头的粮食吞吐量上,也可反映当地粮食的丰裕。据载,济宁船运码头,吞吐量 {zd0}者为粮食,年达上千万至数千万公斤,旺季日早市逾千石(每石150公斤)。济宁运河区域粮食生产的特色在于它的流通输出和加工增值。由于受济宁城市粮业的辐射, 周边地区的粮食除留下税收和自食自用外,多沿运河输出到外地,粮食收获即成为商品,所 以也客观上造就了济宁粮业交易的繁荣。同时,从济宁城区的豆饼行、油行、水果行、果品 行、面食店、粥汁店等行、栈、店的繁荣上可以看出,济宁运河区域的粮食加工业相当发达 ,且已进入商品化生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济宁资料:手工业的发展 竹器 铜器等_乡村老田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