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主线图:
1.
开始还有路,从山村一侧通过。
2.
这位花衣女士是此次的“总领队”,她希望大家听她的,而大家都很乐意听她的。她于这个周三已经登此山一次了,三天后再次领队登顶,不能不让人觉得她在“闲庭信步”,不服不行。
3.
队伍向前,几乎都有手杖,而我没有。我不能手里同时握有相机和手杖。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行头”还是不专业,缺少头灯(如果黑夜下山就危险了),缺少手套,缺少露营设备,缺少登山表,缺少毛巾,缺少换的衣服。“六六”看不起讲“行头”的男人,但这不是时装,这事关着生死……
4.
慢慢地,走上了碎石路,此是登顶的序曲。
5.
再走,就是这样的“路”了。
6.
然后一抬头,发现没路了。小冲说我们“爬山归来”,我及时纠正说:“专业术语叫‘登山’”,区别在于一个是匍匐的,一个是直立的——即使有时我们是匍匐的,精神上依然是直立的……
7.
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无论强弱,此乃必由之路。
8.
即使在极危险的境地中,也不忘记回头摆个pose,好像就是为此而来一样。
9.
以后不要藐视你车窗外任何一座像这样的山,当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蚂蚁时,
10.
向“水帘洞”发起冲击。
11.
关爱无处不在,但xx于男人施加于女人;男人们,无论胖瘦,得自己走。这爱有点硬,但男人要的不就是一个“硬”吗?
12.
“水帘洞”局部放大。
13.
洞内有水,却还不足以为“帘”。
14.
即使在这种憋屈的空间里,我还是把装好的相机又取了出来,才拍到了这高反差的别样“洞天”——我适合做战地记者。
15.
“水帘洞”之后,这样的攀爬似乎就成了行进的基本方式。
16. 女领队带着两个“菜驴”走这里,并示范他们如何走。
17.
我顺着女领队走过的路线去走时,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险,乃是针对胆量的;所谓难,乃是针对体力的,半途中的我发现自己不缺这两样,激动之余,回头摆了个胜利的pose.
18.
换个角度看。
19.
边走边拍。
18. 发现,我还缺少一个吊床以让我于山岳之巅舒展疲劳而满足的笑容——像他这样。
19. 我喜欢高山之巅:上次登山遇到自己的毕业生及其同事,一群美女,尽享摄影的乐趣,重新诠释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此次遇到另外一所大学的美女英文教师。信息越交流越觉得世界太小,我们几乎认识彼此的所有朋友,而在山脚下数年来却对面不识——不敢再聊了,怕聊下去发现竟然是亲戚!
20.
美女教师于山顶拜我为师,学摄影,众人起哄,很热闹,并一致要求她让出自己的吊床让与我休息,以为回报。我不累,再累也不能占用他人一路背上来的东西。我以为:此时哪怕是包里的一瓶水,其价值也已经翻了数翻,如同被“神舟”搭载过的种子或礼品。
21.
埋锅造饭——发现,我还缺少炊具。
22.
真正的危险来自于下山,人们拽着“维修锁链”,几乎以九十度的角度“索”下去。
23.
透过密密匝匝的树枝,看见对面的群山斑斓。
23.
我们从这样一块巨石旁边路过。如果不知道我们走的路是什么样的,那么请看下图……
24.
对面的崖壁,就是我们下山之路的“镜像”!以前认为只有岩羊和猿猴能及的地方,现在我们也来了。
25.
到达山脚下的平地,天已薄暮,回头拍下了所登之山,方识得庐山真面目,发现竟是这样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