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 - Uyghur
人口(2009年):987万人。
族源与历史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团结”的意思。
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
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说法不一。维吾尔民族人按自己的发展史记载。本民族与突厥族同出与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单于的两个王子发生争斗分裂,带领自己的部下逐渐形成了突厥和回鹘两个不同的民族,回鹘就是维族的先民,所以维吾尔语与其他的突厥族语言基本相同,只是发音上有所区别,包括远在小亚细亚的已经与当地民族融合很久的土耳其语都和维吾尔语基本相同,维吾尔族人到土耳其一个月就可以xx学会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他们听这两种语言与听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是在听方言。而许多民族学家错误的认为其先民是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以迄铁勒。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中对“维吾尔”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写作“袁经”,6世纪末、7世纪初写作“韦纥”,788年以前写作“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改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等。还有人认为其族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呼揭”、“乌揭”,甚至远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民族。
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消灭突厥汗国,居住在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沿岸的回纥人建立了回纥汗国,其统辖范围包括贝加尔湖西南、叶尼塞河上游、阿尔泰山西南、天山以北、兴安岭以东等广大地区,后曾占领过天山以南部分地区、七河流域、真珠河(今锡尔河)、拨贺那(今费尔干纳)等地,与唐朝长期友好,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并与唐多次和亲。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进行大迁徙。分南下与西迁,南下主要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
咸通二年(872年)在甘州自立可汗,11世纪上半叶为西夏击败,后又为蒙古所统治。他们长期繁衍生息,今甘肃省的裕固族,这一支回鹘人的后裔。另一支回鹘部众来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其政权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们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生息,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这一部分地区今天的维吾尔族。西迁的第三支回鹘人进入中亚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葛逻禄等部汇合。因其活动于葱岭以西,史称葱岭西回鹘。
在9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一支回鹘,联合其他突厥语系部落建立政权,称为喀喇汗王朝,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围、锡尔河中游和阿姆河中游的以东地区。他们与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长期生息中逐步发展为这一地区的近代维吾尔族。另一说认为维吾尔族自古就生活在新疆境内,后与西迁的回鹘人聚合发展成近代维吾尔族。
辽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建立“西辽”,辖地包括今新疆及迤西地区,
1211年为乃蛮王屈出律所灭。
1218年蒙古灭乃蛮,其间今新疆的维吾尔族先后受西辽与乃蛮贵族的统治,
1234年并入蒙古察合台汗国。
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察合台汗国灭亡,新疆境内分裂为许多割据政权。
17世纪初,天山南部建立了叶尔羌汗国,与清朝维持着朝贡贸易关系。
1678年,康熙十七年,由于白山派和卓勾结准噶尔蒙古贵族攻入南疆,叶尔羌汗国灭亡。
清乾隆二十至二十二年(1755~1757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之乱。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新疆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实行军事管制制度,
光绪十年(1884年)正式建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分裂,进行了长期斗争,进一步加强了抵御侵略和反分裂的力量。历史上维吾尔族的政治家、学者、翻译家如廉希宪、阿礼海涯、桑哥、安藏、贯云石、鲁明善等,都对祖国作过很多有益贡献。
民族分布、支系
维吾尔族大部份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住,占全国维吾尔族人的99.83%。其中80%的人口集中在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田四个地区。北京、湖南、河南等其他省区也有分布。
语言文字
维吾尔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后,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人喜欢吃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饭(用大米、羊肉、清油和胡萝卜等做成)、馕(特制火坑中烤出的面饼)、拉面等。饮料一般喝茯茶,也有喝砖茶的。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奶茶喝。
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族一般是小家庭,子女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过去虽行一夫一妻制。但多由家长包办,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古代回纥人也存在多妻现象。同时也存在收继婚制或转房制。通婚范围的限制是:一是禁止与非伊斯兰教徒通婚,尤其是妇女,{jd1}不允许嫁给非穆斯林。如若违反,将会受到宗教法的惩罚;二是父母与亲生子女之间及同父或同母兄弟姐妹之间不能结婚;三是门第不相当者绝少通婚。初婚如不是处女,男子可以提出退婚或离婚。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被取消,结婚、离婚、复婚都按社会主义的《婚姻法》办理。
维吾尔族青年男女较为开放.他们有这样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青年男女在恋爱阶段,男女双方都不能把对方领回家去.维吾尔族青年谈恋爱别有一番情趣,他们大都是自由恋爱.较开放的青年男女也常常在僻静处,渠边,树下,庭院门前或机关院内谈情说爱,窃窃私语,这种情况随处可见.一对对情侣,坐三块或站在一起,絮絮叨叨叙述衷情.当双方都已考虑成熟,才分头告知各自父母家人,
双方父母就共议订婚,结婚事宜然后举行结婚仪式。
维吾尔族按伊斯兰教规实行土葬、薄葬,死者停尸一般不超过两天。尸体用白布遮盖,由“买曾”、“伊麻木”(宗教职业人员)为死者净身,用白布包裹,男3层,女5层,由“布吾”实施。在阿訇行站礼祈祷后,将尸体抬往墓地入葬。墓穴深、长约2米,宽1米左右;墓壁西开侧洞,置尸体于洞内,头北、脚南、面朝西,用土块封洞口,然后用土填墓穴.冢成鱼脊形。入葬时阿訇诵经,亲属不许哭泣。
维吾尔族有很多忌讳,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
宗教信仰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至今保持着宗教xx的习俗。他们每天要做五次xx(妇女不做xx),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夜晚举行。xx一般在自己的家里进行。他们不崇拜偶像,所以在做xx的方向不挂任何人像。此外,每周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主麻拜”。每年分别在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举行两次会礼,并且在斋月的每个夜晚都要做xx;在xx之前,必须淋浴,称为“大净和小净”。
传统文化艺术
维吾尔族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
维吾尔族文学在维吾尔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民间文学又是维吾尔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有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谚语、笑话、寓言、神话、传说、谜语等。xx的作品就有《艾里甫与赛乃姆》、《热比亚与赛依丁》、《阿凡提的故事》等。
维吾尔族体育娱乐活动主要有:打嘎嘎、高空走绳、托包克、姑娘追、萨哈尔地、摔跤、较量、滑冰、斗鸡等。有些地区还盛行刁羊、赛马等运动。
被誉为“歌舞之乡”的新疆,戏剧艺术也同歌舞艺术一样辉煌,据汉文史书记载,以及本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维吾尔族戏剧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维吾尔族人民继承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音乐以及古代回纥音乐的传统,并与中原地区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长期交流,逐渐形成现代维吾尔族音乐文化。其内容丰富有特色,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曲和包括歌、舞、乐的大曲《木卡姆》5大类。
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舞蹈时,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还有“动脖”、“打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小动作,眼睛尤其传神。这一切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鲜明特点。维吾尔族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达斯坦”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一种曲艺形式。“达斯坦”为维语,意为“叙事长诗”。作为曲种的达斯坦,是以说唱长篇韵文故事为基本特征的。“叙事长诗”所以成为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是由于维吾尔族借用本民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古老的“木卡姆”中的曲调选段来歌唱表演的。
维吾尔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新疆花帽、绣花枕头、艾德丽丝绸、和田地毯、英吉沙小刀、维吾尔陶器、民间印花布、维吾尔摇床、维吾尔玉雕、维吾尔国画、和田木制器皿
维吾尔族工匠技术精湛,巴扎上的各种手工艺品,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中{zj1}特色的是铜器和银器,这些器皿全部是维吾尔族民间工匠以精湛、娴熟的手工雕刻而成,每一件器皿都是民间艺术家的心血杰作,每一件都是古意盎然,造型生动别致。作品题材广泛,即有自然界动物的塑造,又有日常的生活用品,或粗犷有力,或趣致可爱,或精雕细刻,无一不洋溢浓郁的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