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A股收盘后,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终于达成一项总额7500亿欧元的“史上最庞大的救助机制”,以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在隔夜外围股市报复性反弹的背景下,A股于5月11日迎来的不是久违的大涨,而是又一次高开低走的大跌,沪市盘中跌至2638点,创下去年9月1日以来的新低。不到一个月前的4月15日,上证综指还曾摸高3181点。短短18个交易日,沪市如坐滑梯,{zd0}跌幅达17%。深市跌幅更甚,并一度以20%的跌幅领跌今年以来的全球主要市场。很多人惊呼:熊市又来了。
与股市的单边暴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中国宏观经济从数据上看形势大好。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的一季度数据,GDP同比增长11.9%,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02%,经济甚至有“过热”迹象。5月11日发布的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其中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五大主要指标数据均实现同比增长。
经济与股市的背离,引发了各界对股市暴跌的猜想。其中,房地产调控新政、股指期货、希腊危机蔓延、再融资、货币紧缩等,分别被当作祸根。出现阶段性顶部的4月15日晚间,房地产“新国十条”出炉;次日,具有做空功能的股指期货挂牌。而大幅高开的5月11日,则直接受外围所激。其间,伴随整个暴跌过程的,则是工中建交再融资、农行IPO加快、国际板提速等扩容“魔咒”,以及准备金率上调的政策及加息传言等紧缩信号。
综观之,A股下跌可以说是诸多“利空”合力。而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都不是短期可以xx的。
房市调控冲击波
在所有“利空”中,房地产调控新政是威力{zd0}的一项。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厉调控”一出台,地方政府相继公布细则,中央各相关部委亦纷纷表态响应;楼市应声而落,“五一”期间各地销售剧降,观望情绪渐浓,开发商集体噤若寒蝉,并在观望半个月后开始竞相打折降价。虽然购房者和炒房者都在持币观望,但是大量资金并没有流向股市,因为房地产产业链很长,影响不xx于房地产。房地产被认为捆绑了中国经济,很多人担心,打压炒房,会拖累整体经济。
房地产行业本身是GDP的支柱行业之一。银行、钢铁直接受拖累,将大幅下滑。银行是经济之血液,钢铁是经济之骨架,二者受损将会很大,对应经济受影响程度必然不小。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房地产股暴跌了30%,钢铁股暴跌了20%,银行股大跌了15%。水泥、其他建材、家具、装修、家电、汽车等,要么直接受房地产拖累,要么与房地产有着连带效应。
目前,房地产行业已开始步入调整,考虑到其和宏观经济的高相关性,各界对宏观经济下半年走势并不乐观。5月11日公布的4月经济数据虽然很抢眼,但从环比角度看,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已经到顶,而下半年经济将进入减速通道。
5月10日,中金公司发布的{zx1}一期宏观经济报告中称,考虑到近期包括房地产调控在内的紧缩政策,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等影响,将今年我国GDP增幅预测从10.5%下调至9.5%。
股指期货替罪羊
在基本面并未显著恶化的时期,A股出现如此暴跌,令不少投资者出乎意料之余,开始迁怒于新近上市的股指期货。
4月16日,股指期货挂牌上市,被认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股指期货的做空功能,改变了A股以往只能单边做多的制度性缺陷。恰好,A股迎来了一波少见的单边暴跌,二者之间的关联迅速成为话题。
有“阴谋论”者认为,主力通过现货市场砸盘,同时在期指上做空,以此在大盘暴跌下仍能获取暴利。坊间亦出现传闻称,基金黑幕有了新版本,基金经理在现货市场砸盘,在期指上埋伏下做空的老鼠仓。
这样的论调,与股指期货推出前的说法截然相反。彼时,“阴谋论”者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助推大盘出现一波波澜壮阔的股指期货行情。
所谓的股指期货行情,指的是股指期货推出前股市会大涨一波,其依据有二。一是经验,推出股指期货的市场大多数是涨过一波的。二是逻辑,机构先买入权重股推高指数,同时做多期指;等涨上去了再卖现货砸指数,同时做空期指。据说这样可以双重获利。
“阴谋论”往往难以证实或证伪,股指期货与现货指数的高联动性让人不得不怀疑,作为风险管理工具,股指期货本为满足机构套保而生,但在投机占主导的市场氛围下,是否已成为助涨助跌的放大器?
历史上其他经济体中,就有过机构利用期指、现指的联动赚取高额利润,进而导致股市异动的先例。每次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日,市场波动往往比平时远为剧烈,即是一大明证。但如果具体去看股指期价和现货指数的波动关系,在这一轮下跌中,期指其实是现货市场的跟随者而非xx者。期指屡次意图上涨带动现货,{zh1}都反被大盘拖累走低。
在4月16日到5月10日这16个交易日里,沪深300指数从3356.3点跌至2858.4点,跌幅达14.8%,中金所IF1005合约期价则从3415.3点跌至2918点,跌幅14.56%。数据显示,股指期货上市首日,按收盘价计算,IF1005合约期价较现货指数升水59.3点。在随后的12个交易日内,该合约期价与现货指数的价差波动基本维持在20~40点的窄幅波动空间内。
期现市场走势的一致性及波动空间,均在合理范围之内。股指期货的跌幅和其基本相当,期现波动基本同步,套期保值者基本可以实现xx套保。这正是股指期货正面效应的显现。而且到目前为止,大的金融机构尚不能参与期指交易,股指期货开户数还不到2万户,日平均成交仅9000户左右,虽然股指期货的保证金交易模式使得成交量看起来很大,但是这样的参与户数根本谈不上左右现货的程度。
对于意图操纵股指期货者来说,{zd0}的问题是“对手盘”。如果“对手盘”不够大,那么盈利也不会大;如果“对手盘”够大,那么风险也会够大——这正是市场博弈的常态。
“政策市”顽疾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基本面有可能出现逆转、海外市场又风雨交加之际,A股市场正面临流动性逐渐收紧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正不断从过度宽松向适度从紧转变。自5月2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的高位之后,5月7日,央行宣布发行140亿元3月期央票及1100亿元3年期央票,发行规模合计达到1240亿元,其中3年期央票增加200亿元,3个月期央票较上期减少60亿元,回笼力度逐渐加强。
5月11日,新一批经济数据出炉,CPI当月增幅为2.8%,再次接近3%,加上5月10日出台的央行报告“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值得关注”的表述,市场对于通胀的预期将再次提升,加息的靴子仍未落下。
考虑到多家大银行再融资迟早启动,农行IPO进程有可能加快,国际板也将提速,A股面临的资金压力委实不小。
货币供应状况对A股的走势,可以说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巴曙松等多位学者曾研究过A股走势与宏观经济的关联,结论是关联度不大;英国《金融时报》的研究则表明,A股走势与政策导向及货币松紧程度关联度,要大于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概言之,A股本质上是一个资金市、政策市。而在中国,货币松紧度也是取决于政策的。
从政策角度,则需审时度势,重新考量政策趋向。中国经济经常被比喻为一列高速前进的列车。对于宏观决策者来说,如何把握其油门与刹车的关系,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动荡的2008年,央行从年初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月的15%,经3月、4月、5月、6月,一路上调至17.5%,紧缩银根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显露无遗。
然后,从9月开始,经10月、11月、12月,一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5.5%。辅以4万亿计划的出台,放松银根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显露无遗。即便考虑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始料未及这一因素,如此急促的大起大落也显得分寸失当。
新一轮打压炒房的政策,也有大起大落之嫌。
房贷利率7折,契税减免,二套房交易免税年限从5年缩短至两年,这些都是2008年底为了避免经济衰退而采用的猛招。经济如愿复苏了,又出现过热,于是,新一轮反方向猛招又来了。
宏观决策者的使命,据说是熨平经济周期,所以要逆周期调控。但过于急促地变动宏观政策,则有可能变成经济助涨助跌的放大器。
如果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二次探底,届时会不会有新一轮的刺激政策?会不会还是从房地产下手?在外围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之际,中国的出口势必大受影响。中国正在加大力度的紧缩政策取向,也许应有所调整。
考虑到利空打压之下股市下跌幅度不小,尤其主要权重股的估值偏低,股市进一步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很小。不过,在货币政策转向之前,短期超跌反弹之后,A股仍缺乏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