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 微信资讯

新型城镇化的辽沈战役:京津冀一体化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2015/2/15  

【导读】

从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开始谈起,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才能xx理解“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为啥会并列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仪的决议。


打赢新型城镇化的辽沈战役:京津冀一体化

2月10日,xx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工作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作为众所周知的一号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从酝酿到诞生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是一年,至少一年。

为啥需要这么久?因为写规划容易,利益的再调整,很难!而利益格局调整,才是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难啃的骨头,没有之一。

2014年2月26日,在经过近9个月的酝酿,xx将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委书记拉到一块,在张高丽的主持下,组织了一场座谈会,由此揭开京津冀一体化战役的序幕。这次会议,核心任务只有一件,就是说服北京和天津市委书记,拿出愿意让利的态度来。应该说,至少公开新闻里,揭幕战很成功。习首先提出要求:“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北京市委书记当场的表态:“北京要克服行政辖区惯性思维的束缚,自觉把工作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

半年后,也就是2014年8月,协同发展规划还主要停留在最简单的增量分蛋糕阶段:


京冀、京津、津冀18项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

时间

协议签署方

协议和备忘录

7.31

京冀

1.《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

2.《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

3.《共同推进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合作协议》

4.《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

5.《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

6.《共同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协议》

7.《共同推进物流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

8.06

京津

1.《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

2.《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

3.《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

4.《关于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协议》

5.《关于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

6.《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

8.24

津冀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2.《推进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3.《共同打造津冀(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框架协议》

4.《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

5.《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你看,基本上都只是围绕交通一体化、生态文明一体化以及重大产业园区建设展开,增量分蛋糕嘛,没有啥悬念,反正大家都受益,了不起河北多分一些。但是,整个京津冀一体化中最核心的东西—存量调整,始终语焉不详:你看到北京的教育资源如何分给河北没?你看到北京的医疗资源如何分给河北没?你看到北京的企业如何迁到河北没?没有,没有,还是没有。

最关键的存量调整内容,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里。没错,就是2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工作小组会议上审议的那本《纲要》。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没能看过《纲要》,所以老百姓对一体化的力度是心里没谱的。到底存量调整的力度低于预期还是高于预期呢?我们只能从xx讲话里寻找关键信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核心关键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我去百度百科里找了一下:首都,又称国都、首要城市或行政首府,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称谓。理论上,它之所以是首都,只因为它是政治中心。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没有哪个国家会说首都必须也是经济中心,没有哪个国家会说首都必须也是教育资源中心,更没有哪个国家会说首都必须也是医疗资源聚集地。

向华盛顿特区学习,就必须还北京以单纯政治中心的本来面目。这意味着,大量的央企、大批教育资源、部分医疗资源将外迁至河北。

廊坊有望对接央企和教育资源的外迁,张家口和廊坊为代表发展信息技术、xx设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承德、保定、张家口为代表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业。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组成的港口与临港工业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吸xx业集聚,发展xx设备、现代物流等产业。

产业及教育医疗资源的外迁,将导致河北住房需求显著增加:一是北京人口的迁移如外迁央企的员工住房、非京户籍的人口迁进河北的住房。目前确定廊坊对接央企的外迁,按照邯郸的人口密度极限测算,未来廊坊至多可接受97万人口。二是河北在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后自身城镇化率提升时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粗略测算,河北省从目前城镇化率46.8%到2020年实现60%的目标将新增1200万的城市人口,7年时间相当再造2012年一个大保定市的人口规模,按照60%比例购买自住房的中性测算,加上廊坊承接的京户,总计将新增206万套住房需求,约相当于北京目前库存的27倍。

河北新增住房需求测算

情景测算

城市310万户住房新增

廊坊接收京籍人口住房新增

总计(套)

50%购买自住房

155

20

175

60%购买自住房

186

20

206

70%购买自住房

217

20

237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京津冀一体化受益标的:

京津冀地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北京周边房地产的需求上升将带来极大的投资机会,利好京津冀地区的建材、钢铁、电力设备、房地产、环保、交运、化工、汽车等行业。建议重点关注唐山港(601000)、华夏幸福(600340)、廊坊发展(600149)、宝硕股份(600155)、三友化工(600409)等相关标的。

总结收益标的只是我们商业研究必须的步骤,但绝不是最有价值的步骤。

想让这篇文章有价值,就必须回答一个为什么。

历时一年,在经过无数外人无从了解但注定发生的惊心动魄式的博弈后,终于,最困难的存量利益调整接近尘埃落定。好端端的,为啥放着消停日子不过,非要去搞存量调整呢?

这就得从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开始谈起,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才能xx理解“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为啥会并列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仪的决议。

早在十八大的时候,本届董事局接过了一项任务: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也就是GDP要翻一番,然后人均收入也翻一番。这么逆推出来,大约2020年前,中国每年需要保持6-7%的增长速度。考虑到潜在增速趋势下行,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供给都不利于经济趋势上行,所以呢,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四个主要矛盾不管怎么变,排在第一位的始终是稳增长。

稳增长谈何容易,学校里书本上的知识告诉我们:供给端要素决定经济中长期增速。但在实践中,你会发现,需求才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天花板的xx瓶颈。尤其是产能过剩整体格局下的中国,打造新的需求增长极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xx的出路。

敢问路在何方?对外,路在“一路一带”,基础设施开路,通过大规模投资深度绑定周边国家,彻底打开周边市场,实现经济和政治甚至军事的区域一体化(详见《以史为鉴,亚洲迈入习时代》)。

敢问路在何方?对内,路在“新型城镇化”(对应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也就是传说中的“三个一亿人”计划:中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一亿人,农民工进城一亿人,棚户区改造一亿人。根据财政部大致估算,6年期间城镇化需要投入42万亿元。3亿人成为城市居民后,结合智能化、低碳化、信息化的智慧城市发展方向,若人均消费年新增1万元,则将新增打开3万亿元的巨大消费市场空间。掐手指头算算,只要真能把几亿人转变成市民,不愁没有源源不断的需求。

你想让农民变成市民,就得找好地方吧?

东部三大城市圈行不行?不行。因为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严控超大型城市户籍人口”。所以,只能拿着地图从欠发达地区去圈地。这时候,一个问题来了。全世界的城镇化,本质都是工业化。你想到欠发达地区去搞城镇化,首先得想办法找到人和产业的来源。把人和产业从发达地区引导到欠发达地区,东部发达省份到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算一种做法,北上广这种特大城市到周边次发达城市也算一种。克强总理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你让北京把产业转移到河北去,北京市委市政府愿意么?你让广东把产业转移到江西去,广东省委省政府愿意么?在我看来,城镇化的新就体现这里:啃硬骨头,彻底打破传说中的一旦调控就“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尴尬。事实上,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这档子事儿,根本就不是什么新东西。只不过在“旧城镇化”的模式下,举步维艰。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就明确提出要求“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协调发展”,此后十二五规划、京津冀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文件无一例外都在强调一体化协调发展。但是,最核心的利益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你如何说服北京市委市政府落实规划?说直接点,人家凭啥要主动把相关企业还有教育医疗资源迁出北京城?

每当我们回想起新中国诞生前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总会不禁联想起赫赫有名的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彻底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为解放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一届领导班子正面临一场xxxx的决战,新型城镇化能否成功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年中国政治版图能否朝着改革深水区顺利前行,新型城镇化能否成功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版图能否接续过去十年的增长奇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一半(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done),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接受中央财经领导工作小组会议审议,新型城镇化取得第一场攻坚战胜利就在眼前。接下来,我们可以期待长江经济带上演第二场攻坚战。相比第一场战役浓重的行政命令色彩,第二场战役的市场化特色会凸显出来。通过差异化的环保标准,倒逼东部产业向中部区域转移,辅以综合的招商引资优惠,有理由相信,长江经济带会成为继京津冀之外的第二个大型甚至是更大型增长极,南京、武汉和重庆会成为最受益的几座城市。

未来几年,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将构成中国经济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来源:分析师徐彪微信,作者:徐彪、刘晨明)



技术支持:免费b2b网站   [免责申明]   [举报]    立即注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