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周超臣 (zol)
可穿戴市场如同窗外的夏天一样燥热而繁忙,越来越多的厂商、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虽然谷歌推出了Android Wear系统,Moto 360即将上市,苹果智能手表iWatch也将在10月份发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最热的可穿戴设备依然是智能手环。它们以更低的售价、更贴近用户健康需求的功能俘获了一大批用户,成为运动在手腕上的科技配饰。
目前,无论是国外的Jawbone、Fitbit、Misfit、Garmin、三星、LG等我们熟知的智能手环品牌,还是国内如咕咚、bong、幻响等品牌,智能手环所具备的核心功能就是作为健康追踪器,来监测步数、里程、卡路里消耗、睡眠质量等用户运动数据,从而为用户提供合理的运动或睡眠建议,帮助用户更好的管理自身健康。但是对于厂商声称的IP57/67级或5ATM防水能力的含义,以及计步、热量消耗、深度睡眠时间等数据的准确性,你又知道多少呢?
计步:不同品牌差别较大
计步器是智能手环的核心卖点,计步原理其实都是基于3轴加速度传感器来实现追踪步数。目前很多旗舰智能手机都具备这一能力,比如HTC One M8,它通过内置的智能传感器和Fitbit APP相结合就可以实现计步器的功能。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智能手环会通过内置的传感器记录你每天的步行情况和目标达成率,并且记录你一段时间内(周、月、季、年)的运动趋势,帮助你了解、分析你的健康习惯。智能手环认为行走能增强你的心血管机能,改善血液循环。而从智能手环诞生之日起,就默认你需要每日至少步行10000步。
不过,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以及消费者的反馈来看,智能手环在计步的准确性方面普遍存在不够xx、或者很傻的现象。这里边也要分为国外和国内两部分,目前,国外品牌在计步的准确性方面要比国内做得好一些,国内某品牌的智能手环计步误差竟然能接近30%,这已经不是误差了,而是错误。
八款智能手环计步数据误差统计,xx误差高达23.5%
前段时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对美国市面上热门的8款智能手环进行了监测准确性试验,共有60名用户(男女各30名)参与了测试,每人手上同时佩戴8款智能手环,通过13中不同类别的运动进行了长达1小时的测试,为了保证测试的专业性和信服力,每位测试人员身上都佩戴了传统医疗级的传感记录仪。结果显示,我们耳熟能详的Fitbit、Jawbone、Nike Fuel Band误差都超过10%,被英特尔收购了的Basis智能手环误差更是达到了23.5%。
为了能够测试智能智能手环的准确性,我的手腕上每天佩戴着3款可能是目前xx的智能手环,即使睡觉、洗澡都不会摘下来。左手腕上是Misfit Shine和Fitbit Force,右手腕上则是Jawbone UP24。7月6日当天,我对三款产品同时同步后得到的结果是,Misfit Shine为6160步,Fitbit Force为6675步,Jawbone UP24为6065步,三者之间的xx差值达到了610步!
▲三款智能手环计步数据对比,误差还是挺大的
所以,千万别迷信智能手环上的步数,它们离精准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要有锻炼意识,加强身体锻炼,比什么都强。比如周六(7月5日)我去紫竹院公园参加公司组织的摄影培训课程,发现公园里到处是锻炼的人,跳舞、打拳、打桩、舞剑……各种形势都有,而步行、跑步仅仅是人类本能的体现。
卡路里消耗:真的靠谱吗
卡路里是热量单位,它是将1克水在1大气压下提升1℃所需要的热量。国际标准的热量单位其实是焦耳,美国习惯用卡路里,而智能手环目前做的xx的是都在美国,所以我们在手机上的APP上看到的消耗或摄入的热量都是以卡路里为单位计算的。而在我们国家,感觉也被美国潜移默化使用卡路里为计量单位。
通过食物摄取人体需要的卡路里
有一个有意思的典故是这样子的:用217个“巨无霸”大号汉堡中的卡路里,您能够驾车行驶35公里。我们生活中通过各种吃的喝的来摄入人体所需的卡路里,自然也需要消耗热量,即使你一动不动,身体也在通过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方式消耗着热量。
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智能手环中都把卡路里消耗作为一项关键的指标,我猜原因很有可能是美国的胖子太多了,所以美国人格外重视如何把摄入的高热量释放掉,而运动无疑是燃烧卡路里xx的方式。
通过锻炼或剧烈运动的方式消耗卡路里,当然不只是跑步
我们不仅有一个疑问,智能手环监测的卡路里消耗是怎么得来的?它准确吗?每天早上醒来,我第一件事是对Fitbit和Jawbone的APP进行同步,此时会显示我在睡觉的过程中消耗了几百卡路里,当我一天下来,它会显示我消耗了接近2000卡路里,你觉得靠谱吗?我个人认为很不靠谱。
Fitbit Force记录的过去一周我的卡路里消耗
不难看出,目前的智能手环都是通过计算你的步数来根据一定的算法得来的卡路里消耗量,这里面可能包括你正常走路、慢跑、快跑等各项运动的步数,但是它很难判断这各项运动所占的比例和强度。假如我今天跑了10000步,智能手环如果默认它是普通的步行的话,与跑步所消耗的热量相比,二者显然会存在非常大的误差。所以,我个人认为卡路里消耗监测是一项不那么靠谱的功能。
另外,目前有很多智能手环都有饮食监测的功能,即你通过扫描食物二维码或者录入事物名称,它会计算食物所包含的热量。但是这种手动输入以及中国食品的复杂性,很难相信它会给出什么漂亮的数字。
你认同作者的这种观点吗?你如果是健康方面的专家的话,也可以直接在文章@周超臣,或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我相信一定很有意思。
睡眠:手动xxxx信吗
智能手环另一大功能是监测你的睡眠质量,这里面包含入睡时间、浅度睡眠时间、醒来次数和深度睡眠时间。比如Jawbone UP和Fitbit等智能手环都能通过每天的监测形成一个长效机制,绘制出长期睡眠质量的趋势,帮助你了解睡眠状况并作出改善。这里尤其要关注深度睡眠时间,它是确定你能够精神奕奕的过好充实的一天的基础,深度睡眠只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5%,深度睡眠也被称作是“黄金睡眠”。
Misfit Shine记录的单日睡眠和周平均睡眠(无需手动录入)
不过,目前的智能手环在检测睡眠质量时所体现的“智能”让人不敢恭维,以Jawbone UP24为例。你每天需要在睡觉之前长按手环上的按钮切换到睡眠模式,或者通过在手机APP上操作,记录你的入睡时间,等你醒来的时候你需要重复上面的动作表示你已经醒来了。
Jawbone UP24必须手动切换睡眠状态
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谁能每天做到呢?困意来了谁还会记得要先把时间调成睡眠模式呢?而有时候即使你调成了睡眠状态,却发现很难立马进入睡眠状态。假如我提前了2个小时将状态切换到了睡眠模式,或者早上我起来了,忘了切换,等到八九点上班了才想起来切换回来,这样得到的睡眠数据有意义吗?
另一个问题是,Jawbone UP会根据手环的动态来判断你是深度睡眠还是浅度睡眠,对于睡觉不老实的朋友,这可能是一个困扰,因为你动一下手臂,Jawbone可能就认为你是浅度睡眠,即使你睡得跟死猪一样、即使外面巨雷滚滚也无法吵醒你的情况下,只要你翻身了,那完蛋了,Jawbone第二天肯定说你是浅度睡眠。
由于我没有切换睡眠,Jawbone显示过去一周我的睡眠记录为0!
这也是用户以及媒体在使用或评测的时候对智能手环吐槽不止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智能手环的功能设计上,至少应该能够让设备自动识别睡眠和醒来状态,而不再根据手动操作的方式来切换。目前,国内一款bone智能手环据说能够自动识别睡眠状态,并且我们已经拿到了这款产品,随后我也将在评测中格外关注它对睡眠同步的可靠性。至少我认为这对用户而言,省去了不少麻烦。另外,Misfit Shine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睡眠质量监测方面,或许智能手环厂商都该去调用一些国际上比较有xx的医学数据或者请教一些健康专家,对睡眠监测功能进行优化、调校。
续航:目前产品让人操心
目前的绝大多数智能手环的续航时间都在10天以内,这也是包括智能手环在内的可穿戴产品普遍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智能手机时代一天一次郎的充电时代,要求改善电池续航的呼声虽然从智能手机问世以来一直被提及,但是从来没有得到OEM厂商的重视,该问题同样延续到了可穿戴产品上。
Jawbone UP24的续航只有8天
Jawbone UP24的续航时间为8天,Fitbit续航则为5天,而三星Gear Fit因为配有一块1.84英寸AMOLED屏幕的原因,续航只有3—4天,国内的同类设备也基本上如此。这类设备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就是都跟手机一样采用充电模式,并且屏幕越大,续航越差。
三星Gear Fit的续航最多为4天
对于一款智能手环产品,这样的续航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或者可以说非常不满意。这显然是横亘在智能手环普及道路上xx的硬伤和痛点,没有人愿意隔几天就把智能手环摘下来充几个小时电。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设备简单化,而不是给生活带来更多的麻烦,显然经常充电或者中途没电了给我们的困扰已经足够多。
Misfit Shine的续航达4个月,已经非常理想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Misfit Shine的续航能达到4个月,Garmin Vivofit的续航则能达到一年,二者都采用纽扣电池来提供续航,并且二者都能显示时间,这对于其它在续航上容易“腹泻”的产品具有参考意义。如何在能够监测基本的运动数据、能查看时间的情况下还能提供一个让人满意的续航正成为可穿戴时代亟需解决的难题。
思考:如何脱离手机使用
上文中我们对目前智能手环具备的核心功能进行了逐一讨论和解析,也对目前智能手环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了“讨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这类设备其实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硬伤,源于它们跟智能手机的连接方式——低功耗蓝牙4.0。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如此深度的挖掘对蓝牙的运用,尽管你的笔记本电脑、手机上都有蓝牙功能(可能蓝牙耳机是一个例外)。目前的智能手环,包括智能手表,都是通过蓝牙跟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配对进行各种数据的追踪、同步。而我们知道蓝牙的有效连接距离目前做得xx的也只有100米,普通的基本上都不到10米。而智能手环的有效连接距离属于后者。
目前的智能手环只能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设备而无法独立使用
这意味着什么?你随时随地要携带至少两款设备:智能手环和智能手机。一旦二者的有效距离脱离了连接状态,智能手环就立马“脑残”了,它只能是你手腕上的一个普通手环,不能监测各种数据,做得好的如三星Gear Fit和Fitbit Force只能用来显示时间。
对于喜欢运动的朋友,一般都会换上一套舒适的运动服出去锻炼,而手机在裤兜里显然不方便,尤其各种5英寸以上的大屏手机就更不方便了。但是一旦你不带手机,你的各项运动数据智能手环都无法监测,这就是问题所在。
能够独立使用才能让可穿戴设备迎来爆发式增长
这里就引发出作者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可穿戴设备需要具备独立使用的特质,或许必然要考虑到通过其它方式跟手机连接同步,比如Wi-Fi网络;或者即使在离开手机后,智能手环也能具备独立监测、存储各项数据的模块,等到和手机连接后能够将各项数据显示在手机上。
当然,具体如何实现应该是厂商们考虑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脱离手机独立使用,智能手环将永远受制于环境因素而无法广泛普及。你可能要拿国外那些分析师的狗屁预测数据来反驳,比如可穿戴市场2018年能销售1.12亿部,能达到4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见鬼去吧!看过《华尔街之狼》的朋友可能不会相信那群西装革履只是想拿到投资者的钱而夸张炒作的家伙的连篇鬼话。
防水:IP67、5ATM是什么
目前的智能手环都拥有一定的防水能力。我们也经常能在产品购买界面看到有些品牌会标出某某产品具备IP67级防尘防水功能,并且一般会给出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可以在淋浴、洗菜、洗手、下雨天等情况下佩戴而不会担心手环进水损坏,但是不建议佩戴它游泳,比如三星Gear Fit。
目前的智能手环都可以佩戴着淋浴,部分可戴着游泳,比如Misfit Shine。
以IP67为例,IP(INGRESS PROTECTION)防护等级系统是由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一套防护标准,由两个数字所组成,第1个数字“6”表示防尘、防止外物侵入的等级,第2个数字“7”表示防湿气、防水侵入的密闭程度。固体防护等级有7个,用0-6分别表示;液体防护等级有9个,用0-8分别表示。而目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都沿用这一标准。具体看下图的表格:
IP防尘防水等级列表
所以当你购买智能手环时,一定要仔细看一下它的防尘防水能力,目前还没有看到标出具备IP68级防尘防水能力的智能手环,不过就防水性而言,目前做得比较出色的是Misfit Shine,官方表示它可以在最深100米的水深中使用,可以佩戴着游泳;Fitbit Flex/Force的防水深度为10米,而Garmin Vivofit则拥有50米防水深度,也称5ATM。那么,5ATM表示什么含义呢?
ATM(atmosphere)即大气压,1ATM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米的水深,是用来判断手表防水性能的单位,只有当达到5ATM(即50米防水)及以上防水级别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防水手表,即日常生活用强化防水级别(共三个级别:日常生活用防水、日常生活用强化防水及潜水用防水),而专业潜水手表能达到30ATM(300米水深)的防水能力。当然,把它用于来界定智能手环的防水级别似乎有着同样的意义。
总结:
尽管可穿戴市场在未来的几年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容易让人脑袋发热,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各项不足。作为可穿戴编辑,显然希望这个市场做大做强,如同智能手机所实现的市场规模和广泛普及。何况,可穿戴设备的存在为的是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质量都得到改善,但是每个新的科技领域在最初阶段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而本文提出来的只是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或许,经过两三年的技术发展和经验积累,包括智能手环在内的可穿戴市场将带来真正的智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