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一直有人研究各种传统医学,试图搞清其原理是否和现代医学有关联,研究古xx成分及其是否有效。
2014年11月17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的西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UWS)签署合作备忘录。这次备忘录的签署,加上先前中澳在中医上的一系列交集,又激发了中医支持者们不少的幻想,他们沾沾自喜,认为这表明中医正在“走向世界”,是中医的“科学性”的证明。其意义也被上升到“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和输出中国文化软实力”。我们倒要先看看,澳大利亚人对中医的这般“热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UWS早在2003年即建立了“国家补充医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NICM),国内有报导称该机构是刚刚建立,这是不实的。该机构进行的是包括中医在内的与替代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相关的研究工作。看起来,该校与不少传统医学颇有“渊源”。
然而,稍有科学常识的人就能看明白,该校该机构仅仅把某些中医的疗法及中药当做研究对象,而非连中医的理论和望闻问切之类也搬过来用。换言之,并未从根本上背离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废医验药”基本立场。
以该机构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为例。他们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了引起帕金森症的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的细胞间转运。这是一篇正规的SCI论文,与中医没有半点联系。2014年还有另一篇论文是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中风者的照顾。这些难道是中医的方法?在这些研究的思路、方法中,我们看不到中医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中医支持者们有什么好高兴的?当然,他们可能会说,以后就会研究中医了。
再来看UWS官网的介绍,其关注点在于引入更多的选择为民众的健康服务,而不是什么文化层面的目的。可以说,对文化层面意义的幻想,可谓国内中医支持者的自作多情。
反观当下国人对中医的态度,纯属自欺欺人。其实,当中医走上“国际化”之路,当“中西医结合”成为官方都认同的口号,中医也就日益接近一个单纯的文化符号,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消亡之路。君不见,好些中医药学士无法就业,只好改行;好些硕士博士穿上白大褂,拿起了试管量杯。一方面,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基本破产;另一方面,古人留下的经验不断被挑战,被证明无效或有害。比较xx的案例有:针灸被证明只是安慰剂、含马兜铃酸中药导致肾衰竭等等。讽刺的是,即便很多重要的毒性研究出自中医之手,而中药研究实际上是按照化学分析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中医仍被很多人看做是是“主流医学”,被当做富有生命力的“国粹”。
对于国际学界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药的“重视”,我们有必要理性看待。这种重视绝不代表对传统医学方法的认可与接纳,而只是要批判性地继承古人的遗产(如果有用的话)。对这些情况,我们不能带着虚荣心的眼镜去看;这一切对于中国人,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当下中医的“走向世界”,连中医的回光返照都算不上,因为中药本身只被当做营养保健品或食品,作为xx根本没有走向世界。而所有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被这个时代抛弃。
转载声明:本文来自科学公园(www.scipark.net),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