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没感受到光,谈什么灯光?
摄影|Liky 特约评论员|周红亮
编辑手记
前辈周鍊在一席中的演讲题目叫《光外有光》,讲述了他三十多年做“光”的心路历程,引用了他做美国自由女神像照明、颐和园夜景照明设计时候的构思过程。
你会忽然发觉,不愧是大师,大道至简。
然而触动容易改变难,醍醐灌顶之后,回归到你日常工作中,你会不会有所改变?
此前萦绕在你工作周围的“灯光”、“照明”,其实大量的时间内,我们都是在和各种设备、图纸打交道,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讲,一个灵光的闪现或者价值观,的确似乎是很“轻盈”的,轻若鹅毛。
可正是这一缕轻盈,至关重要。
日出东方时万物苏醒,阳光照射的角度从何而来?色温几许?
迎着阳光朝气蓬勃时,“阳光正好,好得觉得一切皆可原谅”(木心语),这时的色温多少?照度多少?
日落西山时候,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你感觉的心静如水和别人感觉的只是近黄昏,这些情绪的生长,都由什么样的光与环境提供的土壤?
雨后出现的彩虹啊,总会让人惊喜,然而倘若彩虹每天都挂在那里,却又不见得真的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了。所以,你会发觉,千百年来,人和光的关系,其实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起居休闲常用低色温,工作常用高色温,为什么楼宇外立面不主张绚丽的颜色变化,原因大抵逃不过上述。
这种关系,不会因为设备用的是白炽灯卤素灯或者是 LED 技术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所以,要理解好建筑、空间,最根本的,其实不是去琢磨建筑用内透光好、泛光照明好还是媒体立面更出彩,最根本的是先要理解好人与光的关系。
这个建筑,希望与人发生一种什么关系呢?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次我们跟随 Liky 的镜头来到欧洲,回眸到千百年前,人类与光在自然、宗教等各种场所里面产生的关系去,同时,做照明的人,也可以敏感感受到自然采光、建筑照明里面的各种隐秘的手法与背后的企图心。
同时,当值本期特约评论员的,是擅长于理解建筑与人的青年照明设计师周红亮老师。你可以细细品味他的观点与感悟。
学会感受光,才能用好光。
或许你可以更多思考一下,换了你,你会怎么演绎这个建筑?
xx,上文提及的周鍊前辈的演讲《光外有光》,以及周红亮老师亲自解读的案例视频课程《京兆尹餐厅照明设计》、《南通西寺照明设计》,在云知光照明学院 APP 上就有,可供学习,共同进步。
光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经验之一。
人和光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因为它无处不在,任何视觉任务都需要它;人和光的关系又好像疏离遥远,因为它似乎只存在于艺术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实际上,从人出生映入眼帘的第一缕光线,到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记忆情境,光(或者说依赖光而形成的视觉经验)切实深刻地影响、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喜好和情感。
只是绝大部分的人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混沌、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中以忙于生计,似乎无暇估计光(或者说照明)的问题。
浪漫的人和美好的时光似乎太少!
夜晚,罗马万神殿被照亮,质朴的光营造的神圣感和历史感让具有浪漫情怀的游客为之一震;但忙于生计的出租车司机可能只是扫了一眼,提示客人到达目的地,对他来讲,满足看见即可。
也或许有情怀但没心情人迎着万神殿走过,过后对它一丝印象也没有。
这可能超出照明讨论的范围,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照明是个挺复杂的事情,和万物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生活中的光是怎样的?广义上说,任何人都可以做照明设计,比如买个灯泡,吊在屋里点亮它,特定的点位、配光、光的数量及光色,即会形成一定的光环境。
大部分人的生活环境就是这样被点亮的,这可能是相当一部分人生活的光环境状况。
人生活在其中虽然会逐渐习惯,但由于光环境未被仔细地设计,可能由于眩光、或书桌照度不足等问题,身心受负面影响而不自知。
其实,拿张纸局部遮蔽下可能就会减弱眩光,提高视觉舒适度;或把灯泡吊低点就能提高工作面照度水平。
作为照明设计师,每每见到错误使用灯光的情况,都有要冲上去调下光的冲动。
因为光和人的关系如此紧密,对人“润物细无声”式的身心影响如此之大,真是应该重视起来。其实一点小动作就可改善光环境!
慢慢来,从自身做起,从项目做起,让好的照明理念和技术一点一点传播,去改善我们的生活中的光环境。
关于特约点评嘉宾周红亮
周红亮
照明设计师
北京周红亮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云知光照明微课堂专栏作者
云知光“光路计划”特约讲师
设计理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周红亮代表作——北京京兆尹素食餐厅照明设计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周红亮作品——南通西寺照明设计☟
最新动态:
继2014 APEC期间为元首夫人午宴做照明改造设计后,同一场地,再次受邀为6月12日总理晚宴做照明顾问。
林力勤 Liky
南社·建筑文化传播 设计总监
资深建筑摄影师
云知光首席视觉营销官
注:本文来源于云知光会员刊物——《eLicht 云知光》。每月一期,每期发行10000册。在云知光照明学院官网注册并完善收件地址,就可以免费订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