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 微信资讯

【艺萃】重返乡土,"建筑界诺奖"获得者将民居改得这么美!

文摘报    2016/6/13  


  江南,烟雨蒙蒙,江水泱泱,青山如黛。岚烟萦绕着白墙灰瓦,如画,这是我的文村印象。

  一幅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

文村新民居

  走在石板街上,雨滴顺着老屋的瓦檐滑落,小狗悠闲地从身边经过。寻访王澍历时四年在这里建造的14栋民居,一时间迷茫了今昔,白、灰、黄同样的色系,同样的风格,时空在这里恍然交错。新民居就这样在老村中自然地生长,毫无违和感。这位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重返乡土,开始一段艰苦的文化寻根之旅,王澍将自己的建筑理想植入浙江古老的乡村中。

什么是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奖通常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和"业界xx荣誉",旨在表彰—位或多位当代建筑师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通过建筑艺术对人文科学和建筑环境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这—国际性奖项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评选—次,授予—位或多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来源:普利兹克奖官网


老街

  新旧民居的交界处,有新建的亭子,村民们在这里聊天,孩子们在这里玩耍。桥下戏水的白鹅,溪边洗衣的妇女,用王澍的话说,全是生活。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发现只是一些小的改变,设计师就让空间流动了起来。

文村改造前 (资料图片)

文村改造后 (资料图片)


  文村向文村学习,王澍叫停了村子的拆迁。在进行浙江富阳美术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三馆项目的设计时,王澍提出附加条件,支持文村的古村落改造,文村项目就这样被争取下来。在对浙江乡村进行田野式考察时他发现,30000个自然村,1000个被列入保护名录,但古民居大都处于“半残”状态,仅有20个村庄还有改造和抢救的可能。文村有上千年的历史,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古民居保存尚好。村委会主任沈樟海捧着厚厚的家谱告诉我,村子从东阳迁移而来,是沈括的后人,家谱中绘制的村落规划图,充分显示出祖先们的智慧。

城市化是xx的发展道路吗?北京还是北京吗?上海还是上海吗?高楼大厦都是近亲繁殖,地域文化坐标模糊,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正在消逝。王澍在追问中将目光投向了乡村,在这些古民居中他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乡土建筑传统中,他找到更亲近自然、更有智慧的手工营造方式。

村庄俯瞰图

新民居

  百姓们能接受他造的房子吗?与时下流行的彰显气派的楼宇审美不符。建的还是“旧”房子,是典型的浙江老民居,石料、木材都取自于当地,村里的石匠也参与到房屋的修建当中。只是房子已经富含今天的科技含量,夯土的各项指标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实验室中完成,确保牢固耐用。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让之前动摇而没住上新居的村民们后悔不已。村支书黄健军从中看到了希望,他说村委会正在商议,逐渐关掉小工厂,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王澍领衔的优秀建筑师团队的进入,似乎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轨迹,让他们向传统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近。

村庄俯瞰图

  在新建成的民居中,王澍把厨房空间设计得很大,有的村民又把大柴灶搬回厨房。柴火烧饭的香味在街巷间弥漫,砍柴、烧柴,又能定期清理山林的杂木,森林能更好地新陈代谢,这是自然的平衡。

老宅

  推开一间老民居的窗户,天井里的青苔顽强地生长着,我似乎感受到时光的记忆,生活的琐碎,刻进空间的悲欢。房子在,气息就在。村民沈生平的家在村中的老街上,门敞开着,我走进去,正赶上他们吃午饭,桌上的菜色有好几种,红烧肉、青椒肉丝、炒青豆、烧冬瓜,平静淳朴的笑脸,显示着生活的惬意与自足。他们一家养蚕,早上五点便去山上采桑叶,我去库房看到一屉屉肥肥白白的蚕宝宝吃着绿油油的叶子,快要吐丝纳茧了。生活就这样如常地继续。

蚕快要吐丝纳茧了

  传统就在这些老民居里相生相息,

历史就在这里活着。


编辑自《光明日报》2016年6月5日10版,原题为《乡土若寄》

本期编辑:王佳、兰亚妮

技术支持:免费b2b网站   [免责申明]   [举报]    立即注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