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 微信资讯

跟老妈聊买菜,不只是钱的事儿

文摘报    2016/6/13  

跟老妈聊买菜,不只是钱的事儿 
阅读  放慢你的脚步

 



当80后、90后终于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他们才发现,老妈的“买菜经”,不仅仅是无聊那么简单。



  怎么买菜 成家中“不和谐因素”


  “我家老陈让我跟她去排队,说便宜西瓜一人限买半个,我们两个人就能凑着买整个的……结果我在太阳底下站了半个小时。”微信群里,王君又开始吐槽妈妈的“买菜经”,她与妈妈在消费观念上的不同,已经成为家里xx的不和谐因素:“隔三差五就得吵上一架。”

  买菜本不是什么大事,却成了王君与妈妈之间代沟集中的体现地,老妈嫌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只会在超市买盒装菜;女儿则觉得老妈锱铢必较,把时间全浪费在“比价”上。

  超市盒装的蔬菜不能买,都是不好的菜才装盒;就算非要买,也要等晚上xx,10块钱能买三盒菜;菜市场买菜别买离入口近的,那里的摊位租金高;xx菜也得多看看,家家xx不一样……纵然女儿不爱听,陈女士还是愿意给女儿讲讲自己的“买菜经”,只不过在王君看来,“买菜经”无异于“紧箍咒”。

  “这两个月我家附近开了一家新果蔬超市,与原来那家打价格战,我妈就每天去排队买xx品,这家排完那家排,能排小半天。”妈妈的节俭观,让35岁的王君一直无法理解,在她眼中,家里的经济条件,早已无需考虑蔬菜水果的价格问题。每天排队抢xx品,甚至让她觉得有些丢面子:“还有一早上去超市抢鸡蛋,我觉得没必要。”

  王君希望,母亲能理解她“超市自由”的理论——在超市购物无需顾及价格,只要喜欢就买:“说白了我也是让她省心啊。”

  王君的母亲陈女士并不能认同女儿的省心说,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让陈女士总也过不惯花钱大手大脚的日子:“我明白孩子能挣钱,但也不用瞎花啊。你看我市场买的黄瓜,1块2四根,她在超市买的10块钱,没什么区别。”

  陈女士还拿女儿爱网购的习惯当作挡箭牌,每次女儿说自己图便宜,她便用网购回击:“什么购物节,一整宿一整宿地看,不也是图便宜吗?要我说,她比我还抠呢。”


  卖后询价 只为回家“有个交代”


  早上8点刚过,郭亮开车停到北五环外一家早市门前。这个xx,家里买菜的任务,又落到了这个“80后”新晋爸爸的头上:“这一年来,家里买菜基本都是我。”

  走进菜市场,郭亮径直向离出口不远的菜摊走去,菜贩看见郭亮,还主动打起了招呼:“大兄弟今天买点儿啥啊?”说着话,还给郭亮手里塞了一把塑料袋。

  郭亮把自己形容为“执行者”,说白了,就是家里人让买什么菜,“我就买什么”,不太懂挑选的他,还要借助相熟的菜贩,才能选出哪些菜更为新鲜:“我每次都在这一家买,人家跟我熟了,也不蒙我。”

  在郭亮看来,能与菜贩建立互相信任关系,少不了一个前提——自己买菜,从来不问价钱:“一来人家也辛苦,争个一块两块没必要;二来问了价格也没用,我也不知道这菜该卖多少钱啊。”

  不过,春节过后,“不问价钱”的郭亮,与菜贩之间有了新协定,等菜挑完,结账时菜贩会一一报出价格:“小白菜是2块5一捆,今天这个豆角便宜,5块钱一斤……”

  “人家是买之前问价格,我是买后问价,一开始卖菜的都觉得我逗。”郭亮坦言,问价格不为对比,只为回家好“有个交代”。

  每次买菜回家,郭亮的丈母娘都会询问菜的价格,原来郭亮都只回答“没问”“不清楚”:“因为我老婆买东西也不问价格,丈母娘总说我们不会过日子,倒也没多说,我们也没在意。”

  直到2016年春节,郭亮一家人回老婆的老家过年。到厨房帮忙的郭亮,再次被菜价问题问住——老丈人指着家里的黄瓜说,“我们这儿8毛一斤,北京的贵吧?”

  “我也没多想,就还说不知道。”听到郭亮如此回答,老丈人连忙帮他“找了个台阶”:“哦,平时不是你买菜。”

  “是我买啊,可我买菜从来不问价。”面对老丈人的台阶,郭亮表现得颇为诚实,xx还不忘“补上一刀”:“我们都不关心这个。”几句话说完,厨房内一片寂静。

  回想当时的场面,郭亮表示颇为尴尬:“从那天起,我就开始问价钱了,每次回家都汇报一下。”

  让郭亮没想到的是,问问菜价虽没有省钱,倒让他与丈母娘的关系熟稔起来,“没事跟我说说怎么挑菜,顺便拉个家常,交流比原来多了不少。”


  菜经互动 串起家庭交流气氛


  退到几年前,孙宇也不能理解老妈天天买便宜菜的热情。而现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终于开始明白老一辈的心态,与老妈的“菜经”互动,还成了家庭交流必不可少的部分。

  “原来我家边上就是菜市场,我妈天天去,当爱好一样。”孙宇还记得,妈妈xx炫耀的,就是又买到了便宜菜,还让菜贩多送了一把香菜:“每到这时,我都没啥反应,我妈只好跟邻居大妈显摆去。”

  那时的孙宇觉得妈妈只是图便宜,“我有时在小区周边的超市买点儿菜,可把我妈心疼坏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孙宇渐渐能够理解妈妈的想法,开始独立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他,也成了菜市场的常客。

  “老人爱跟人聊天,我发现菜价就是个由头。甭管菜贵贱,都能聊得起来。”孙宇曾观察过菜市场的老人,买菜之余,少不了与菜贩聊几句家常。回到小区,老人们也会聚在一起,分享各种价格信息,东边的超市今天白菜打折,西边的市场西瓜又降了价,聊着聊着,话题就从物价转到了养老金,一会儿又跳到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你不要先入为主,总觉得这是钱的事,其实聊菜价就是老人生活的一部分。”

  有了这样的理解,孙宇发现妈妈的买菜经也没有那么无聊,甚至还能从中得出些小乐趣。

  “有一次我买莴笋,我妈说莴笋叶不要扔,等于白送一把油麦菜。我说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结果我上网一查,原来这俩还真是‘亲戚’。”孙宇把查到的结果给母亲看了,连夸家里出了个“生物学家”:“一说一乐,老人也高兴。”

  现如今,每次回家看望父母,孙宇都会主动与妈妈聊些“买菜经”,从菜市场的趣闻到物价变动,再到网上各种捡便宜的招数,连从不关心菜价的父亲,如今也加入到讨论中来:“要多理解一下父母,他们跟你聊买菜,只是想跟你聊聊天,多关心一下你的生活。”


  反向传播 我教老妈捡便宜


  别人家都是妈妈给孩子传播买菜经,可在彭丹玲家里,她却成了捡便宜的“老师”。

  “逛菜市场我不在行,但我可以把网购教给妈妈。”妈妈第一次学习网购,还是主动要求的。从其他朋友那里听说网购比超市还便宜,彭丹玲的母亲主动给女儿打电话“求学”。

  “我妈这一代人已经开始用电脑了,上网、手机聊天都会一点儿,原来我觉得网购要涉及网络支付,还是不太安全,所以没跟爸妈说过。既然老妈自己要求,我想还是得鼓励。”首次授课,彭丹玲选择了在电脑上网购,第一步就是教会母亲如何在网上搜索、浏览商品信息,打开购物网站、在搜索栏里输入想买的商品,再按照评价、价格等方式排序,彭丹玲带着妈妈练习了一上午,“可能年轻人不觉得,网页上的信息还是挺乱的。老人一时半会儿不容易接受,所以要先熟悉。我跟我妈说了,最开始不急着自己买,看好什么,我给她下单。”

  过了十多天,彭丹玲发现母亲网页操作越来越熟练,于是给母亲注册了账号,开始了下一步教学——下单。彭丹玲表示,货到付款的购物方式,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与此同时安全性也较高,“如果担心付款安全问题,我建议先让爸妈买货到付款的商品。”

  母亲学习的速度超出了彭丹玲的想象,不到半个月,母亲就能独立下单购物:“我一回家,好几个快递箱子,我就觉得这事成了。”

  光是下单、购物,并没有达到彭丹玲和妈妈的目标,在网上“淘便宜”才是重点。网购打折信息繁杂,返券、满减各种形式即便年轻人也未必算得明白,彭丹玲只能一点点给母亲解释各种优惠政策的使用方法:“你别说,老人特别认真,外加时间也充裕。她拿个小本,算来算去就为算个便宜价,我觉得这样也好,可以锻炼脑子,就是要叮嘱老人不要沉迷在网购里。”

  母亲从不会网购到如今可以独立下单、网上支付,甚至用上了手机购物APP,彭丹玲的授课大约用了一年时间,家里的日用品购买,也都换成了网购:“什么手纸、洗衣液,我妈都主动在网上买,便宜不说,还省了老人的力气。我妈现在还教她那些老伙伴儿呢。”

来源 |  中食网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点击右上角分享好友

回复“*月*日”获取更多资讯 


技术支持:免费b2b网站   [免责申明]   [举报]    立即注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