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 微信资讯

【今日名曲】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薛飚音乐艺术中心    2016/2/24  

1877年柴科夫斯基在梅克夫人经济支助下,辞去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职,专心投入写作和他本人作品的演出,此后七、八年间数次赴瑞士、意大利和法国旅行,这一段时期是他的重要创作时期。1878年柴科夫斯基来到瑞士日内瓦做短期的休养,此前他经历了逃婚、跳莫斯科河xx未遂、结束为时9个星期的不幸婚姻等一系列事件。三月冰雪尚未消融,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珍妮·杨森/帕佛·贾维)


此协奏曲xx献给当时的小提琴家奥尔(Leopold Auer),奥尔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近50年的教学,是海飞兹、米尔斯坦和埃尔曼等小提琴大师的老师。奥尔对这部作品给予好评之余,仍觉得难以演奏而拒绝。但奥尔在其相关著作中没有提及此事,而是对这部作品赞赏有加,见奥尔著《小提琴经典作品的演奏解释》。两年过去了,终于,由俄罗斯小提琴大师阿道夫·勃罗茨基于1881年12月4日在维也纳首演。尽管舆论对它的评价不一,但勃罗茨基仍一往情深地将它带到欧洲各地,为柴科夫斯基争取到了更多的知音。柴科夫斯基因此将这部作品改赠给了自己的这位患难之交。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开始并不受欢迎,被“乐评界的拿破仑”汉斯力克恶评为:“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散发臭味,玷污人的耳朵”。在19世纪若有现在流行的娱乐精神,一笑置之多好啊!遗憾的是柴科夫斯基是如此敏感之人,据说他将汉斯力克刻毒的评论随身携带了好几个月,并引憾终身,再也不碰小提琴协奏曲这劳什子了。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鼎盛时期,为小提琴这件浪漫的乐器写协奏曲的确不易。但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优美的旋律(特别是第二乐章)、强烈动感的节奏(如第三乐章的小提琴断奏)、xx均匀的乐队交响乐音响,更具有浅显易懂的音乐语汇以及丰富的俄罗斯民间元素,堪称惊世杰作。这部作品后来越来越具有感染力,已经堪与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的同类作品媲美。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柴科夫斯基是什么人?他是高超的配器大师呀!

莱昂尼达斯·卡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 1967—)希腊小提琴家。


此曲的创作风格受拉罗献给萨拉萨蒂的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影响,《西班牙交响曲》尽现安达卢西亚风情,作品色彩瑰丽,情调迷人。柴科夫斯基听后评价它“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受此启发创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大部分小提琴协奏曲都是用D大调写成,D大调最具透明而光亮的色彩,音色纯净,是我们外在感觉最温暖的一个调,恰如漫漫冬雪后的暖阳。柴科夫斯基如同贝多芬、勃拉姆斯一样,终生只写过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也同样被列入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含有俄罗斯民谣的地方色彩,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充满热情而激越的情感,抒情风格,孤寂的情调,以致于动人心魄。从第二乐章的浓墨重彩梦幻般抒情到第三乐章跌宕入世俗喧闹的戏剧性,其中一些音调具有不同寻常的戏剧性和深刻感人的抒情性,这与他偏好歌剧与舞剧,崇拜莫扎特的歌剧,偏爱表达浓烈的戏剧性有关。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此结构规模宏大,旋律音调呈多元化构成,活跃的生活乐趣与明朗的感情表达。第一主题深具表现性和歌唱性,展现俄罗斯的宽广动人的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然后开始节奏明快,让人感到某种紧张的活动正在到来。小提琴此时表现出一个具有多重特性的主题,随后将它进行了交响性的发展:有抒情的即兴独白,有更为柔和圆润的歌唱性段落,有诙谐性的舞蹈音型。第二主题则集中宣叙了温暖的柔情乃至略带悲戚的伤感。恢弘壮美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如俄罗斯的广袤原野上延绵自8世纪以来千年厮杀不断的深重民族苦难。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

此乐章唯美沉思的旋律深具柴科夫斯基作品的抒情特性,第二主题并没有朝着我所想的方向蜿蜒前行,而是一片从没登临过的大地在脚下诗意隐现,气息悠长,温柔之极。此乐章是他最细腻、最迷人的灵感之作,美到窒息的感觉,引起与《天鹅湖》里的抒情主题相关联想。那种天地苍凉的悲歌气氛隐隐渗透出无尽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小提琴的旋律到动情之处美得无与伦比,宽广、醇厚、深情的歌唱性琴声一经出现,内心波澜涌现,坚硬铠甲武装的心也会被这美妙的音乐融解,忘记外在的世间,不止一次听到泪从中流,我的伤情总是奉献给音乐。“晒晒初春的太阳,不时地望望最早放青的野草,xx出现的白桦树叶和一团团在明朗的蔚蓝色的天空中飘浮的初春的白云”这是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描写,这也是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温柔、热情和悠然的幻想情景,这些是俄罗斯的民族精髓,尤为世人感怀。高天上流云,山峦下透明干爽的空气,所有的音乐元素都有机地xx组合在一起,细腻朦胧,柔和婉转。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Finale Allegro Vivacissimo),D大调,2/4拍子,舞蹈性回旋奏鸣曲形式。

当还沉湎于第二乐章的美好伤感时,突然被激烈的音乐声惊醒,直接进入第三乐章。小提琴带出的基本主题来源自一首特雷巴克俄罗斯民俗舞曲,描绘了某种嘈杂喧嚣的欢乐景象,乃至于近于鄙俗,此处也就是当初遭受恶评之处。小提琴在跳跃、欢快的节奏中展尽了令人目眩神驰的辉煌技巧,琴音的光彩与灵巧xx天才式地呈现出来,这乐章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华彩乐段是演奏家踌躇满志地发挥激情,光辉灿烂地炫技的好机会。断弓连奏的眼花缭乱、跳弓连弓的目不暇给、运指快而精准的扬翼振彩,看看飞弓断奏xx的连顿弓吧,高把位快弓清晰而明快地演奏,豪情似弯弓射大雕般把旁边指挥也怔住了。就差没见帕格尼尼式的一弦演奏或者忘带琴弓只用手驾驭的技巧架势了。

管弦乐迷人的音色是柴科夫斯基作品的风格,他的钢琴与小提琴协奏曲都为俄罗斯作曲家在这一领域的创造开辟了道路。他的旋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宽阔悠长如行云流水,其特有的抒情气质又可看见学院训练的痕迹。他的作品涉猎的各种题材,每一部都有俯首皆是的深情而优美的旋律。他的作品风格不仅来源于俄罗斯的广袤大地,还来源于他对文学、哲学、法律等的探究,与当时大文豪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文学巨匠的交流,让他站到一个关注人的心理、道德、哲学等问题高度。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柴科夫斯基气质来自于先天性的抑郁质,可以提供心理上更多的探究,而恰好正因为如此,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他的抒情是我们熟知的,他的痛苦也是我们熟悉的。也许诗人是悲伤的孤独者,音乐家是忧郁的梦想家。俄罗斯式的悲剧也就如柴科夫斯基的前辈、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残酷的天才在自己的创造中深刻地揭示着的自身“黑葡萄酒”元素:黑色、阴郁、蒙昧、不透光的非xx质。区别仅仅在于,他的恐惧和痛苦抒情最终试图通过忏悔和信仰在至高无上的怜悯中获得安慰与宽宥。他的作品深处不仅充满了一种虔诚的宗教情绪,更充满着寂寞、孤寂的心对于通体透明的彼岸的向往。文人、艺术家内心的敏感和脆弱程度远超其他人群,情绪在高涨与低潮之间徘徊。但同时的,他们又是最为理想化,最愿意鼓起勇气抛弃其他追逐自己内心渴望的一个群体。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认可而郁郁不得志,信心消沉,但同时,他们仍然愿意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感情细水长流,于我们看来,更像是两人一生情感中涓涓不断的潺细暗流,一晃就是13年,书信往来多达1100多封,从最初客套的钦佩与赞赏,逐渐向着艺术与人生、音乐与爱情的纵深处扩张。这些书信虽有情意但并无热烈表白,严格来说实在不算情书,真正的情书是怎样的?从维特根斯坦公爵夫人卡洛琳公主写给李斯特的情书中我们看到忍俊不禁,从雪伦偷卢克雷齐娅和诗人皮埃特罗·本波之间的世上最美的情书看到猎奇故事,然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书信却涵盖了人生百味,成为永远的知己。《聊斋志异》里云萝公主对感情有段这样的描述:若为棋酒之交,可得三十年聚首;若作床笫之欢,可六年谐合耳。君焉取?梅克夫人不仅精通心理学,也能顾存作曲家的颜面与尊严,更有不俗的音乐鉴赏能力。在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据说梅克夫人曾指出:第一乐章有些繁杂。第一乐章乐队的激情与小提琴独奏的倾诉之间确实有不和谐的地方。


(约书亚·贝尔)

一滴感动的泪珠,一份肺腑的感慨,一缕温情的微笑,唯有美与感动才是真实可见的。《法兰西歌曲》中那标准柴氏风格装饰音、《天鹅湖》主题的舒缓、《如歌的行板》的泪光,还有乌云积压久久才出现的《悲怆交响曲》怅茫的旋律,这些都长久地感动着我们的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似乎看到手从表袋里拿出怀表的高贵音乐家,闪耀着睿智光芒的眼神,注视着这个无能为力的世界。“你说,我主,我能把什么献给你?我的记忆,回想起一个春日,一个黄昏,在俄罗斯,跑来一匹马”,听听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吧,一个长久的旋律萦绕,你会明白:我们若能相会,喧闹未必是xx的。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萨尔瓦多·阿卡多演奏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建议在WiFi下收看)。

技术支持:免费b2b网站   [免责申明]   [举报]    立即注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