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年初一的早餐,福州的老例是吃“太平面”,就是用煲好的鸡汤泡线面,上面再卧两个鸭蛋。福州特产的线面真是面细如线,我喜欢用筷子夹起一缕,转上几圈,一碗面就在筷头上卷成了一个线团,然后横拿着筷子,像啃鸡腿一样吃。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进门照老例还是要吃太平面,这时我就不敢“啃鸡腿”,而是老老实实地吃面。因为从小奶奶就教训我,在别人家吃饭不能玩筷子。
奶奶说过很多关于筷子的规矩,比如:不能用筷子敲碗盘,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这么干,所以 “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 ;不能把筷子直插在饭里,更不能就这样递给别人,因为这造型像是给死人上香;不能用嘴含住筷子,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用筷子剔牙,不能用嘴,不能用嘴唇或舌头整平筷子……甚至一桌的筷子不能长短不一,因为这会“三长两短” !
老规矩看似迷信,但琢磨起来,背后自有道理。不能用嘴含住筷子,其实是避免你的筷子蘸上太多口水,然后再搅和在一桌人的菜里。不能用筷子指人,其实是避免你挥洒之间,把筷子上的汤汁饭粒甩别人一脸。如果一桌的筷子长短不一,宴客的时候能好看吗?而且说明你人缘不好,平时没什么客人登门,不然怎么连整齐的筷子都没备上几双?
既然有道理,为什么要用迷信来包装呢?因为这些规矩要从小学起,跟小孩子能说清什么道理?还不如用鬼神吓唬来得简单粗暴。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反正我小时候是被我奶奶唬得够呛,在人前用筷子向来规规矩矩,“啃鸡腿吃面法”纯属一个人时才有的自娱自乐。
【二】
餐桌上还有个老规矩,是吃饭要把饭碗端起来。老人说这样才能“保住饭碗”,其实背后也有丰富的处世道理:
一、姿态比较端正。为了保持碗的平衡,就要避免一些不规矩的坐姿。
二、餐桌比较清洁。不容易掉饭粒,汤汤水水的也不会四处洒落。
三、吃饭比较专心。一手端碗,一手持筷,就空不出手来做与吃饭无关的事。
四、饭量比较适当。饭菜多了,端在手中就会不便,于是就会“吃多少盛多少”,也减少了浪费。
五、比较不会妨碍别人。因为端碗吃饭时,双臂自然就会收拢,所以减少了对餐桌空间的占用,也减少了手肘对旁人的干扰。
有个朋友则跟我说过:每个习惯把水果切块吃的人,都值得珍惜。她总结了四个理由:
一、这是一个健康的人。习惯把水果切成小块再吃的人,吃东西一定慢条斯理。而科学家说,吃得慢就会吃得少。因为肚子的饱感传到大脑也需要时间,狼吞虎咽的后果就是肚子明明饱了,但大脑还不知道,所以就吃多变胖了。
二、这是一个耐心的人。没耐心的人xx香蕉,不用洗不用切,吃完连手都不用擦。而一个会把水果洗净、削皮、切成小块再慢慢享用的人,做事一定心平气和、仔仔细细、不厌其烦。
三、这是一个懂得分享的人。再小的苹果切成块,也有与朋友一起品尝的可能。
四、这是一个自律的人,懂得花时间照顾自己,懂得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致。这样的人,房间一定是整整齐齐的,衣服一定是干干净净的,做人一定是规规矩矩的。
你看,一个吃水果的习惯,恁是被上升到了看人品的高度。中国人历来喜欢钻研“识人术”,而餐桌则历来是识人的重要考场。
【三】
看过一个故事,跟用筷子的规矩有关。作者说他和父亲一起跟朋友吃饭,父亲是初见那个朋友,可回家的路上,却对作者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他夹菜总用筷子划拉几下,甚至把盘底的菜翻上来,只夹自己爱吃的。对一盘菜,他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面对利益,他一定会不择手段。” 作者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个人习惯,但后来发生的事,应证了父亲的话。
故事不知真假,但这个朋友的吃相,我们老祖宗对此有个术语叫“迷箸刨坟”——这是很严厉的批评,认为这种吃法就跟刨人家祖坟一样缺德。
还有个故事,是刘墉说过的:有个公司招聘创意人才,xx有两个人选,都有非常好的学历和经验。老板很难抉择,于是决定跟他们吃一次牛排。牛排端上来了,其中一位先撒了一些盐,才开始吃。另一位则先吃一口,才撒了些盐。就从这个动作,老板决定要后者。为什么呢?老板说,如果你没吃,怎么能武断地认为一定不够咸?我要的是有创意的人,不是自以为是、独断独行的人。
玻璃大王曹德旺也有个类似的段子。早年有次他招人,四个年轻人都很优秀,让他难以定夺,于是他便请四个人去吃饺子。大家在饭桌上谈笑风生,xx他突然问“你们吃了几个饺子”,三个人都说不知道,只有一个人说吃了32个,于是他被录用了。因为这是一个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的人。
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故事很扯?其实所谓识人术,本来就是经验主义的东西,难免主观武断。但餐桌上确实能看出许多端倪,因为“食色性也”,美食当前,你会放松警惕,在大快朵颐之中,暴露出真实的本性。而且,吃饭作为你每天至少要做三次的事,凝聚了你太多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甚至是你的教育经历、家庭阶层、财产收入……所以法国人说“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四】
我在餐桌上也有一些观察,比如对服务员的态度。有人说,相亲吃顿饭,看Ta对服务员的态度,就知道交往几个月后,Ta对你的态度。这种说法靠谱,但既然是相亲,每个人多少都会惺惺作态,你还要掌握一些不同的观察角度。
比如服务员明明在别桌服务,Ta却使劲招呼,恨不得服务员扔下别人的点菜单,扑到自己面前跪下喊声“喳”,这样的人多半自恋、缺乏耐心。
又比如偏偏乘着服务员来上菜,跟你说“这家的菜做得不怎么样,某家那菜做得才叫好”,这样的人多半长期混迹底层,习惯了在背后说长道短(菜有问题找经理啊,做这样的戏给服务员看算什么事?又有什么用?),而且缺乏同理心,不懂顾及别人的脸面。
在餐桌上,有件事很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那就是点菜。一群朋友中总有那么一个人,每次点菜大家都让他去。这样的人肯定人缘很好,因为一个了解大家的胃的人,往往心思缜密、情感细腻。同时他能获得大家的信任,他点啥大家吃啥。
所以如果你要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领导气质,就要抓住机会,接过点菜的重担。
一个老电视人说过,他们台里录影的时候,向来由新人负责叫餐,而从这件事做得好不好,就能看出他将来能不能当导演或制片人。做得好的新人,让大家对他叫来的餐点充满期待,因为他会从各种状况来判断所有人的胃口:今天是在比较轻松的棚内,还是比较耗体的户外?录影时间是长是短?气温如何?……这种叫餐的能力,就是未来制作节目的重要能力,而一个不懂推敲别人心思的人,又如何制作出打动观众的节目呢?
餐桌上最见人品的一件事,莫过于买单。尤其是当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和刚结识的一桌土豪吃饭,你舍不舍得掏腰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由你买单是成本xx的,因为你连个税起征点都没达到,付一千就是一千;而月薪三万的人付一千,算上个税,其实付出的是将近一千二的钱。当你做了这件成本xx的事,却可能得到很大的回报:对方会因为你不俗的心气而另眼相看,还因为欠你一顿,而找机会回请,这样一来一往,你就可能进入对方的圈子。而如果你只带了一张嘴去,人家有什么理由记住一个吃货?
但如果你真想买单,千万别等到服务员送上账单的时候,因为这时你肯定抢不过土豪,真要抢反而显得矫情。记得很多年前一个春节,同学聚会,在座的还有一个陌生人,是其中一个同学的朋友,很年轻就开了公司,所以难免傲气,连我们的名字都没问。吃了不到一半,有个同学有事就先走了。酒足饭饱之后,土豪叫服务员来买单,大家也都觉得理所当然。没想到,服务员进来说,单已经买过了!大家面面相觑,琢磨了半天才想起来,于是打电话问那个先走的同学,果然是他。我一边看着土豪忙打听那同学的情况和电话,一边在心里念起一句诗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