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 微信资讯

城市经济导报2008年对丁济堂老先生的采访

工程圈    2015/4/3  

城市经济导报2008年对丁老的采访

丁济堂半个世纪的画史


73
岁的丁济堂老人精神矍铄,谈起农民画艺术和自己当年户县的往事,便会滔滔不绝。半个世纪的记忆被再次开启,抖落封尘,一幅关于户县农民画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这是一间并不太大、没有过多家居的屋子,房内多少显得有些冷清。客厅的墙壁挂满了农民画及剪纸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的纸张已经开始泛黄。

“历史会选取一些特定的人,充当推动某个事件进程的重要角色。我的运气好,被选中了。”当记者询问是否可以称其为户县农民画的“xxx”时,丁济堂如此回答。

时代机遇,我抓住了

1955年,丁济堂从城固师范毕业后,由陕西省教育厅分配到户县黄堆小学工作。工作之余,丁济堂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坚持画画。“因为我本身就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当时也没有什么业余消遣,所以就是画画。户县的县城、乡村、农田、街道,一切跟农村相关的内容都是我反映的题材。”

建国伊始,为了发展新中国农村的文化事业,全国优秀的乡村、生产大队和公社都成立了俱乐部、文化兴趣组,户县亦不例外。

“那个时候户县有文学、美术、戏曲、音乐等文化组,但工作开始得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人才不够,领导也不太重视。”

1956年,一次机缘巧合,丁济堂被调入户县文化馆工作。

“因为此前一直画画,画得多了也有一点小名。主管文化的县长杨自修也是一位美术爱好者,他觉得我能在推动户县美术文化上发挥作用,就推荐我去县文化馆。人事处的领导马宏智好画国画,很痛快地答应了。你说是不是运气很好?”

进入户县文化馆的丁济堂起初并不知道自己的具体工作,他只是十分激动和高兴。“我的愿望是考美院,但是师范生必须要教几年书才能考。进文化馆啊,对我来说差不多就是‘曲线救国’。虽然还不知道要做什么,但说不高兴,那是假的。”

不久后,丁济堂被任命担任群众美术辅导员。“‘群众美术’就是农民画的前身,那会还没有后者这个概念。”

丁济堂负责群众美术工作的消息一经传出,诸多的村民及美术爱好者纷纷要求随其学习,指导他们如何画画。“都是以前我在写生的过程中结识的朋友,这些人的热情很高。”

随后,丁济堂便组织并辅导成立了第一个农民画美术组,并举办了第一个农民画训练班。“就在咱们户县钟楼的门洞下面,差不多有三十人,还包括机关的工作人员。”

此时的户县,中国农民画运动的燎原之火已被点燃,丁济堂也开始了他农民画的求索之路。

1958,“户县农民画”元年

1958年,这一年,在全国文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亢奋状态下,户县农民画迎来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此时的丁济堂,对户县美术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思考。“这时学习画画的人多了,我一个人力量有限,故而就想要培养一支骨干力量。”

一次讲座改变了这一切。

同年初,长安画派的xx画家石鲁在西安举办创作讲座。聆听专家讲演后的丁济堂难以抑制内心激动的心情,给陕西省美术协会发去一封影响深远的信。“我也想请专家来我们户县办讲座,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不过也没敢抱太大希望,毕竟我们的影响力还很小。

然而出乎丁济堂意料,陕西省美协很快便有了答复。主要领导对户县的美术发展表示支持,对丁等人的工作表示肯定。更为重要的是,美协还选派xx版画家修军来户县举办讲座。

“听说修军老师要来,群众的心情都很激动。三百人的电影院,座无虚席。”

就这样,户县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美术讲座,空前成功的效果更加坚定了丁济堂“拉队伍”的决心。“这么多人喜欢,我觉得希望很大,一定要搞下去。”

经过这次讲座,丁济堂的队伍开始逐渐壮大,单春荣、董正谊、杨志贤、张智敏等众多骨干峥嵘渐露。

“这是我们1960年在西安参加美协赛画会的主要班底,他们全部都获了奖,我也得了组织奖。”

有了助手的丁济堂不断地举办各种展览,同时还帮助邻近的乡镇创作宣传画、壁画,但更为主要的工作还是办班。

195810月,丁济堂和西安美院老师陈士衡在户县太平口炼铁工地举办业余美术训练班;年底又在甘峪水库工地举行了一期美术班。“1961年前,我们共举办了10届训练班。”

如此一来,户县农民画的影响不断扩大。至19601961年开始,户县农民画有了相当的规模,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受到了华君武、张锋伯等人的高度关注。

1961年,陕西省广播电台播出了农民画的发展状况,省美协老师康师尧撰文《评户县农民画》。这时,‘户县农民画’这个概念被首次提出。”

“农民画是我生命的全部”

《城市经济导报》(以下简称“城经报”):今年是户县农民画“五十周年”的庆典,作为它的主要创始人,您此刻的心情如何?

丁济堂:首先应该说明一点,户县农民画“五十年”的提法并不科学,从1958年算起只是大家的约定俗成。事实上,1956年的孕育、1957年的萌芽及此后的逐渐发展,直至1961年有了“农民画”这一正式提法,这段时期都应该算作是农民画的产生阶段。也就是说,户县农民画的历史多于五十年,或者称1958年前后为“户县农民画孕育、产生阶段”。

我始终坚持认为要把户县农民画产生的历史根源搞清楚,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呢?因为只有明确了它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才能把握其未来的历史走向。

当然就我而言,户县农民画发展半个世纪了,此刻我内心是非常激动的。我见证了户县农民画从无到有、队伍逐渐扩大、画家越来越多、作品越来越繁荣的景象。我自然也希望它的未来会更好。

城经报: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在您眼里,艺海生涯中自觉xx的困难是什么?

丁济堂:当初画画有人反对,我画了,有了农民画;后来办培训班有人反对,我办了,有了农民画家队伍;我推广农民画,还是有人反对,我做了,现在它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我的从艺生涯是被人反对的一生,也是自我坚持的一生。如果没有我当初的坚持,可能现在不一定会有农民画,或者说也可能发展得不如现在这样好。我吃饭、走路,甚至连晚上睡觉做梦都是农民画。

农民画是我的性格,农民画是我的魂;没有什么能影响我的农民画,这就是我的命。

城经报:作为户县农民画的主要创始人,您看目前的户县农民画是否还存有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丁济堂:抄袭、复制等问题令我担忧丝网印刷,这种简单的商品流水线式的加工会从根本上影响作品的质量。一旦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影响到农民画的生存。

市场化的进程不可避免,但如何处理好经济活动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值得每一位农民画家、政府管理者,乃至全社会的深思。政府要加强管理与引导,要切实地重视起来;画家则必须不断地加强理论的学习与艺术素养的提升。

户县农民画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办培训班,这个传统一定不要丢。发展的关键是创作,创作的核心就是辅导。师傅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徒弟要谦虚地学习他人的长处。一张画一张画地讨论,每个作品细致的分析、研讨。精神有了,态度有了,我们垮不了!

城经报:您如何看待户县农民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

丁济堂:在我看来,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原汁原味,农民画要姓农,要做到见其画如见其人。就是所谓的“我洋不过你,你土不过我”,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农民画一旦脱离养育它的乡村土壤,那它的生命会很快枯竭。

当然,如果能顺利地获批,那对农民画将来的发展定会有莫大的帮助。整个社会会更加关注它的发展,政府部门也会更加重视。

 《工程圈》笑话与美文故事征集
1、讲出您身边的故事,我们替您整理发布;
2、讲出您身边的趣事,分享给奋战在建筑一线的工程圈友。
照片、语音、文档、聊天记录,
不管什么题材,我们都欢迎您的来稿。

工程圈的定位建筑相关知识展示及交流平台,及时,方便,快捷。

工程圈的宣言:参与也是一种享受,关注也是一种支持;工程圈需要您,精彩你我他!

微信公众帐号:工程圈gongchengquan1

QQ: 13072370331161188088

个人微信号:jianzhuspace

电话:15513975181

《工程圈》法律顾问:王文杰律师

技术支持:免费b2b网站   [免责申明]   [举报]    立即注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