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对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整合,是人类科学从思想层面到应用层面的创造性总结,互联网的崛起推动了人类前行的步伐,从方向上解决了人类精神层面也就是“社会性”难题。
然而人类天生所具备的“动物性”却仍然没有所得彻底解决,吃穿住行还是人类难以跨越的门槛,而制造工程正是人类解决这个难题的“金钥匙”,谁能真正持有它,谁在未来才拥有人类的话语权,所以未来在制造领域的全球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德国和中国不是全球两个认识到在制造业部署物联网及服务是大势所趋的国家,美国也在采取措施,通过推进“xx制造业”计划反对“去工业化”,同时日本也引入了自己的新工业计划,实施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革命”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目。便纵观整个世界,在制造领域里德国和中国更有基础并率先发力,点燃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烽火。
如果我们将这两个国家当作人来看待的话,那么可从五个方面对进行比较,神经元的较量,骨骼连接的比拚,身体协调平衡能力的对照,大脑的PK,动手能力的比照。
“互联网科技与数字物流”的交锋,“中国制造2025”暂时领先——神经元的较量
中国之所以有底气高举“中国制造2025”大旗迎战“德国工业4.0”,不是因为“中国制造”统治力,而是中国在互联网方面的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和数字物流的“德国工业4.0”,企业能以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的形式建立全球网络,整合其机器、仓储系统和生产设施,中国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走在德国前列。
去年10月2日,德国当红的互联网公司火箭网络(Rocket internet)在法兰克福证交所上市,这是德国过去10年xx的一次科技企业上市。当时估值大概67亿欧元。作为美国史上xx的IPO,基本同期上市的阿里巴巴[微博]市值2314亿美元,是“火箭”的34.5倍。毫无悬念,因为阿里巴巴动静太大,“火箭”上市基本静音。
在IT领域,德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一样尾随美国和中国。在目前全球市值xx的20家互联网公司中,美国占了11家,亚洲国家9家,欧洲一家都没有。
所以这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着急,因为制造的升级现在是建立在“物联网及服务互联网”上,能够创造一个包含全部生产过程的网络,将工厂转变成为一个智能环境。该生产系统是数字化的,基于ICT技术实现了端到端的整合——从运入物流到生产,再到营销、运出物流和服务(维修)。信息物理生产系统不仅使生产能够得到更加灵活的配置,也能够充分利用差异化管理和流程控制所提供的机会。
工业4.0将是智能生产——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的应用,打通所有生产环节的数据壁垒,无线网掌控一切。简单而言,如果说现在的自动化生产是人与机器对话,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实现机器与机器对话在这个信息物理系统中,数字科技和工业产品必须并驾齐驱才可能得胜。可惜数字科技并非德国的传统强项。
在神经元的连接中,中国这个巨人暂时领先。
制造终端的数字智能连接装备,“德国工业4.0”领先整个世界——骨骼连接的比拚
“中国制造”虽然也曾经一度震撼世界,但基本上处于整个制造业的低端,而德国正好站在金字塔尖。就算是中国xx的制造企业,它的设备和装置也是从德国进口。制造终端的数字智能连接装备,一直都掌握在德国人的手里。
制造终端的数字智能连接装备一直是德国最核心的竞争力,二十世纪80年代,德国通过将可编程序控制器(PLS)整合到制造技术,实现了更加灵活的自动制造,同时通过一种基于社会伙伴关系的措施对劳动力的影响进行管理,从而成功地实施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3.0)。德国雄厚的工业基础、成功的软件工业和语义技术领域的专业技能,都意味着德国处于实施工业4.0的极其有利地位。
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部门之一。近二三十年来,德国制造业已成功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如今,大约90%的工业生产过程已应用ICT技术。随着个人电脑向智能设备演变,一种新的趋势开始显现:越来越多的IT基础设施和服务通过智能网络(云计算)来提供。伴随微型化和互联网的持续发展,这一趋势宣告了人们期盼的普适计算已成为现实。通过无线,越来越多功能强大的、自主的微型电脑(嵌入式系统)实现了与其他微型电脑和互联网的互联。这意味着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网络空间)以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形式实现了融合。
制造终端可以视为骨骼与骨骼之间的互动,那么德国这个壮汉明显占优。
社会总体性的标准化生产,德国走在前列——身体协调平衡能力的对照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零配件的标准化生产是所有制造的基础,那么行业协会的标准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所有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起来,才能释放物联网及服务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的潜力。
自2006年以来,德国政府就一直通过高技术战略推动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目前已经成功推出一些技术项目。工业-科学研究联盟目前在跨行业的层面上,推动工业4.0项目的进展。该项目实施的下一步是工业4.0平台的建立。该平台的秘书处由专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COM)、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联合会(VDMA)和德国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ZVEI)组成。下一步任务将是为关键主题确定研发路线图。今年初,BITKOM、VDMA和ZVEI开展的关于“德国工业4.0战略前景”的调查再次证实了德国企业本身的发展水平的确领先。47%的公司表示它们已经积极参与到工业4.0战略中;18%的公司表示它们正参与德国工业4.0战略的研究工作;而12%的公司声称它们已把该战略付诸实践。
而在中国,现在仍处于一个草莽江湖的时代,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不知道“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在哪里,更多的企业还处于工业2.0时代,大部分的行业标准根本就没有得到制定。
“中国制造2025”的xx挑战,分别是标准化、工作组织和产品可用性。在身体协调平衡能力方面,中国落后得更多。
“智能工厂”的分布式生产组织能力,中国领先——大脑的控制力
“智能工厂”是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智能工厂其实我们认为是大脑控制,与工厂关系意义并不大。智能产品有xx的特征被识别,在任何时候都能被定位,我们知道它的发展历程,了解它当前状况,以及实现其目标状态的方式。从通过出口物流下订单的那一刻起,纵向与工厂和公司业务流程联网,横向连接则可实时管理衍生价值体系,这二者共同构建了嵌入式制造系统。此外,这些指令都要求启用终端间工程(模式)流经整个价值链。
工业4.0拥有巨大的潜力。智能工厂让客户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得以满足,这也意味着,即使产品只生产一次,也能通过颇具收益的方式制造出来。这似乎与战役之三的“标准化”制定产生矛盾,其实并非如此,基于“长尾理论”的产品制造,很多时候可以通过“3D打印”来实现,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魅力所在,“规模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都可以同时进行组织生产。
目前,制造业的业务流程仍然是静态的,仅通过极不灵活的企业软件系统实施。在物联网和服务化的背景下,制造业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速度将接近互联网本身的发展速度和活力,这方面中德两国各有擅长,德国已经有公司在这方面有过尝试,而中国的互联网技术雄厚扎实,两相比较,中国的基础技术暂时领先。
以3D打印为突破口的“智能生产”能力,不分伯仲——动手能力
在201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一个由多家德国公司联合研发的“智能工厂”向世人初步展示这一场景:展台上一条模块化生产线正在生产名片盒。与传统生产线不同的是,关于制作这一名片盒的所有信息都通过互联网被输入到产品零部件本身,这些产品零部件通过与生产设备进行信息交流,指挥设备“你应该这样生产我”。而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中,这只算是小菜一碟。因为在将来,工厂里所有的加工设备、原材料、运输车辆、装料机器人都装有前文提到的那个CPS,都是“能说话,会思考”的。
原材料将直接和加工设备联系,告诉它“我需要找哪台设备进行加工”。然后,这些工件会告知负责下道工序的加工设备,“我还需要哪些材料”。接下来,运输车辆知道自己的任务来了,它会根据地下铺设的感应线路,把材料送给装料机器人。生产所有的后续工序,包括生产销售文件都由这些工件自己携带。如果工件出了错,或者顾客有了个性化要求,研发部门的智能工程师会立刻报警,并将演算后的改进措施发给工件。
在终端的制造能力上,3D打印技术现在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所有国家都处于同一水平,但在未来的xx制造这方面,德国肯定走在前面,而中国则因为有广大制造企业,在选择性方面会有自己的优势。德国可能更精准,而中国的企业可以更个性。这一块现在还不能直接比较。
从上面五方面进行比较,中国与德国各有优势,神经元的较量上中国明显占优,骨骼连接的比拚上德国远胜中国,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德国又走在前面,大脑的PK中国暂时领先,动手能力不相伯仲,总体上来说两者各有优势,中国现在是动脑不动手,德国是动手少动脑。中国现在拥有互联网及物流网的优势,德国具有xx数字化制造优势。胜负之争五五开,至于其它国寡,日本老矣,美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也是“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为什么会引发整个世界关注,除了这两个国家都是制造业大国之外,因为如果这个梦想能够xx实现,对于全世界来说,全球GDP将增加15万亿美元,相当于再创一个美国经济。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制造业的这种革命将会渗透到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万物互联”,这将重构整个社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这种如同科幻电影般的景象或许更让人激动。
这是一次真正的世界大战,但这场战争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冷热兵器战争,是人类智慧的一场xx规模的较量,也是两个伟大民族对人类社会智慧的总结,“德国工业4.0”PK“中国制造2025”一定是在斗争中融合,在合作中竞争。不论谁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最终的胜利者一定属于整个人类。
—【我是创客】—
造物者
“创客”第一垂直媒体
| 创业时代的公民态度 |
创客群体的价值分享平台
编辑:叶小腥 美编:andy 主笔:司马鬼斧
选题:吴小兵 产品:孙雅西
加入中国创客矩阵,请加微信号iam_maker
接入“我是创客”创业服务平台,请加主编微信:iam-m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