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 微信资讯

【拾遗】光为带你走进旧时客家人照明用具

光为照明    2015/2/9  

【索引】

客家祖先勤俭智慧,从古至今,发明了许多照明用具,最常见的有松明、火绳与篾骨火(有些地方叫做“真里火”)等。在那些物质馈乏的年代,他们充分利用了本地自然资源,方便了自己的生活起居与出行,显示了客家人与众不同的禀赋。


松明

采自树龄较长的干松树,其油脂凝聚在主干或分支干上,砍柴时留意一下, 便可发现有的部位呈褐红色彩,砍断劈成小片,以火柴点燃,会噗噗作响,边冒黑烟,边散发松脂的清香,边蹿出通红的火苗。饱含松脂的松树片子,即是松明。将松明扎成一束,捆在一根棍子上,点燃后便成了火把。旧时但凡客家人出门办事走夜路,松明是xx选择。如路远些,可多扎几个火把,用篾篓盛着,背在肩上,随时更换。到了春暖花开之际,很多人利用松明点起的火把,去有水的农田里 “照夜”。运气好的话,可以收获许多野味如黄鳝、泥鳅、田螺甚至团鱼等。记得小时候,笔者会在春节期间邀一些小伙伴制作孔明灯,在灯芯处扎上一小束松明,点燃后热气喷薄,很快让孔明灯热气膨胀,放飞升高空后,如遇风大,可飞数里之外,很难追回。电影《林海雪原》里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就是利用匪首座山雕祝寿之机,以松明火把为号,接应大xx一举拿下威虎山。可见松明真是用途之广。


火绳

客家人还会搓火绳照明。搓火绳,采自农家的红薯藤。收冬后,人们将红薯藤放入水田沤烂表皮,再在清水中洗涤干净,仅剩下里面的藤梗,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直到藤梗呈乳白色,这时便可拿回家中用小木锤轻轻敲打,直到红薯藤变柔软后就能搓绳了。搓绳和搓麻绳一般,搓成拇指大小的一根绳,约摸有丈把长了,便在头上打个死结,卷成一个圆圈,如此一个火绳圈便搓好了。原料充足的家庭,可搓得几十个火绳圈,以备不时之需。这火绳有一个特点,不用明火点燃,就着火笼内的红火炭,待绳头烧红后,用手甩上几下借点风,火苗便冒起来了。火绳特别适合一两个人晚上跑长路用,火苗虽不旺,但足可以在漆黑之夜辨明前进方向,看清路中的沟坎、石块和桥梁状况。有一圈火绳在手,走十来华里夜路xx不在话下。因为火绳烧得偏慢、耐久,确实是夜行人的好伙伴。


篾骨火

我们的祖先不仅懂搓火绳照明,还会使用更简便的方法 制作照明用具。农村人家家户户每年均要请篾匠做篾,打谷箩,补竹器。那破篾子剩下的竹囊条片,客家人也舍不得浪费,将它打捆后,放入水塘中浸泡个把月,再取出在清水中洗去泥巴,然后在太阳底下晒干,竹片的两面会呈麻点形状,持在手中用火柴点燃,便是篾骨火。许多住土坯房的人家,为做夜工活方便,将点燃后的篾骨火斜插入墙缝中,边干活边用工具掐断烧过的黑炭,让火苗保持长旺不衰。点完一根后马上换根新的,虽然简陋却便利实用。不过这篾骨火炭掉在地坂上还不打紧,掉在木板楼上就危险多了,很容易引发火灾。笔者记得农村大嫂年轻时点篾骨火上楼拿东西,火炭掉到一堆干燥的棕包上,结果引发了火灾。幸亏发现得早,父母亲及时救火,才损失不大,没烧坏房子,不然就惨了。殊不知,小时候笔者家中仅有一间房子,还是捡一位无后的曾祖父辈留下的。抚今追昔,实在感慨万千!


为了生存及起居出行方便,客家先辈们吃苦耐劳,穷则思变,以聪明才智变废为宝,就地取材,制成各种照明用具。以上三种,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们虽然早就销声匿迹了,但却留给我们晚辈一种启迪,一种精神财富。


技术支持:免费b2b网站   [免责申明]   [举报]    立即注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