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会堂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类xx赛事——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多年来的举办地。每年3月的第三个周日,参赛学生与学科专家等数百人在此共聚一堂,播撒科学种子,畅谈科学梦想,谱写科技乐章。2015年第三十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将于3月22日在此举行。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走进沪上“科学家俱乐部”。
“镶着金边的法式拱形门窗,轻快明亮的彩色花窗玻璃,沉稳典雅的咖啡木地板,在浸润着文艺复兴风情的法式古典花园洋房里,静静感受时光的流逝。”
上海科学会堂成立于1958年1月18日,由共和国首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题“科学会堂”四个大字,是xxxx座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科普教育的活动场所,五十多年来享誉国内外科学技术界,是沪上市民熟知的“科学家俱乐部”,也是市科协下属的近190多个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20多万会员的温馨家园。
由陈毅市长题写的“科学会堂”四个大字
科学会堂自成立以来,各类学术研讨会、报告会、科普教育活动、国际科技交流活动不断,接待过无数中外知名学者的造访。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谈家桢、苏步青、李国豪、谢希德等市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们,都曾在科学会堂的花园洋房里留下过身影。
20世纪80年代每周日举行的“星期日工程师”活动
科学会堂建筑中西合璧,主楼为坐落在南昌路47号的一幢混凝土木框架结构的法国古典式两层花园楼房,庭院内有占地6000平方米的花园,绿木成荫,怡静入画,许多科技界的重要活动及会议都在此举办。
科学会堂建筑外观
科学会堂建筑内景
位于南昌路57号的科学会堂连接工程于2006年落成,进一步完善了上海科学会堂的各项功能配置。该连接工程在传承的基础上既有现代气息,又体现新旧映衬,犹如珍珠项链,将儒雅的老楼与时尚的思南楼串连起来,使这两幢跨度近一个世纪的建筑实现了“科学对话”。其中xx的国际会议厅可同时容纳800人的会议,曾接待过无数中外知名学者的造访,亦适合科技工作者、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科技交流和联谊活动,它同时也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多年来的举办地。
第2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
沿南昌路一侧是2013年由上海市科协精心打造的“时尚科技之窗”,每扇橱窗顶部加盖圆形顶棚,类似欧洲城市老式建筑底楼采用的橱窗圆棚,远远望去颇具海派风情。橱窗通过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高科技展示手段,以场景还原、幻影成像、机械模型、互动体验等形式表达传统图文展示内容,将时尚、趣味、互动元素融入科技传播手段,多角度演绎了科学魅力,传播了科普文化。
南昌路“时尚科技之窗”
向西侧前行,位于南昌路59号的科学会堂思南楼于2001年落成,高16层,总建筑面积17800平方米,其竖向玻璃体造型犹如远航的风帆巍然耸立。
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
2014年1月底,一面由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共同打造、长约14.8米,高为4.8米的“院士风采”多媒体展示墙正式在科学会堂内落成。该展示墙集合了230位上海籍、在上海出生或主要工作生活在上海的院士照片,并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灯箱、信息查询台及实物柜的形式向观众们全方位介绍院士的生平及其重要科技成就。该照片墙旨在宣传院士们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执着科研的崇高精神,弘扬院士们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矢志不移的科学追求。
“院士风采”多媒体展示墙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科学会堂不仅成为了沪上科学家进行科技交流、联谊沙龙的高规格科技活动场所,也成功扮演着政府“智库”的角色。宝钢工程调整方案论证、青草沙水库调研报告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近千条科技建言和重大科研课题都凝聚着科学会堂的智慧。在科学会堂里,一批批院士、学科领头人诞生和成长,一套套决策咨询方案频频飞出。每天,科学会堂都席不暇暧地接待着一个又一个学术团体,各种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激烈碰撞,奠定了科学会堂在国内外学术机构的极高荣誉。
“对话诺奖大师”报告会
徜徉在科学会堂的古典建筑群中,在不经意抬头的瞬间,就可能遇见某位知名的院士或学科带头人。如果你也想来与科学家来个“偶遇”,那么就请来到科学会堂,在舒展、开阔、精致的科学长廊中,品味古典与科技的碰撞,感受自由大气的科学文化氛围。
东起雁荡路西至思南路,科学会堂内三组建筑交相辉映。未来,科学会堂将以更加完善的设施,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将周边沿线打造成“科技新天地”,更好地服务于市民,服务于科技工作者们。
青少年科学家摇篮“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便坐落于科学会堂思南楼六楼。科学社依托市科协下属190多个学会、协会、研究会的资源,以素质教育与拔尖人才培育相结合为理念,通过“科学种子”、“科学伙伴”、“科学园丁”三项计划,搭建起了科学教育工作和创新人才培育互相融合的社会化平台。十余年来,众多耀眼的“科学新星”在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的指导与培育下冉冉升起。
上海青少年科学社活动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