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剃刀老师的《音响玄学的祛魅》一文,成为了羊年音响行业的第一颗重磅xx。首先,还是要感谢老师能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理总是越辩越明的,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也是有缺陷的,很多东西,通过讨论才能得到真正的结果。其实我非常尊重奥卡姆剃刀老师,因为他的很多科普类文章我觉得非常受用,但是这一次老师在音响上的观点,我却表示不能苟同。此文的目的仅仅是“讨论”这个问题,我提出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录音师,现在一个资历尚浅的耳机工程师,将从另外的角度,来描述一下奥卡姆剃刀老师提出的这些观点,也让大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用以判断。
1:偶次谐波还是偶次谐波失真
首先,奥卡姆剃刀老师第一个观点就是“偶次谐波”的观点。事实上,在音响行业,无论是胆机也好,磁带也好,我们讨论的不是产生大量的“偶次谐波”的问题,而是讨论的是产生“偶次谐波失真”的问题。相信老师作为一个电子行业资深的教授,应该对失真所产生的波形有所理解,不同的失真波形,会产生让人觉得很不一样的声音。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吉他的失真,是通过让电子管前级过载而增加新的频率分量,而这种失真,对于人耳来说,是“悦耳”的,是“丰满”的,其偶次谐波分量会比较的丰富。在胆机中,也通过这个增加了一点点所谓的“胆味”。而数字信号出现的失真一般来说“削波”失真比较多一点,削波失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部分是一些含有大量奇次谐波分量的“方波”,听起来自然会难听一些。当然啦,我也不是学信号与系统这一块专业的,权当抛砖引玉,希望有懂行的朋友可以站出来说几句。
2:电源究竟有用没用
在这一块,其实很容易解释清楚。对于数字音频播放系统来说,电路并不仅仅是“数字电路”,同时也还是要涉及到模拟的放大电路这块的,而模拟的放大电路,其根本还是在于“电”。当然啦,说听出水电火电风电是比较夸张一点啦,其实电源xx的作用还是“稳定”,比如说稳定的220v,50hz,保持正弦波,减少其他杂波的分量。我想引用老师说的一句话,“对于数字系统来说,只有打开和不打开两种状态,动力部分完成了“打开”的任务就OK了,细究这只手是否轻微发抖是毫无意义的”现在问题就出来了,在通信领域,我们需要得到的是纯正的“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仅仅是高低电平,容错度很高,无论是3.5v还是3.8v跟3.7v的差距其实并不大。而音频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模拟”信号,而模拟信号是一个连续的信号,不同的数值对最终的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继续套用老师的这句话,换到一个大家相对好理解的领域去,我们开汽车,踩油门,在数字的观点上来看,仅仅是“开”和“闭”的关系而没有“深”和“浅”的区别,当然啦,大家都知道的,汽车行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就相当于连续的模拟信号,油门踩法不一样,同一辆车,到达终点的时间和状态,也不能一样吧。
3:线材究竟是什么鬼
当然,老师也说了,阻抗,感抗,容抗是对声音有作用的,这个点我也同意,而且我想补充一句的是,线材对声音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程度是“阻抗曲线”而不仅仅是单独的“直流阻抗”。现在很多的线材其实缺乏足够的“专业”与“严谨”,所以在HIFI圈一直有那么一句话就是“线材水深”。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水深,是因为人类现有的科学无法将所有的物理现象全部用科学的参数表达出来,如果有足够多,足够xx的参数可以表达出来的话,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知道线材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啦,影响一定是存在的,而双盲试验,老师有没有想过人耳的记忆效应,对于无法快速切换的线材来说,未经过专业训练和拥有大量听音经验的人来说,这种区别微乎其微。我们不能说我们看不懂X光片就说医生通过X光片能看出病来是骗人的,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金耳朵存在的。
4:煲机,到底是在煲什么
先摆明立场,煲机是有效果的,但是xx没有必要刻意去煲机,因为其实“煲机”就是一个机械配合与磨损的过程。话说回来,首先老师第一个要纠正“误解”是,煲机能让持续工作之后变成另一种声音并且一直保持。在HIFI圈内,永远不会有人认为声音是一成不变的。好听和不好听,煲机有的时候也会相对随机,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煲机都会变得柔一点,好听一点。关于老师晒出来的频响曲线,个人认为是有一点“扯淡”的,因为大家做一个设想,一张10CM*10CM的白纸,揉成一团展开之后,拿尺子去量,我相信还是10CM*10CM,当然,会有一点轻微的误差,可能是十分之一毫米这个级别的,而对于工程上来说,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测量误差,都认为是“一样的”,但是事实上呢,一张崭新的纸与一张揉皱了再展开的纸,是个人都可以看出区别,为什么呢?因为,参数的数量,或者说,维度。我们可以认为频响曲线是耳机的一个固有特性,就相当于是纸的边长,而纸张的平整度,或者说凹凸不平的高度,可以是耳机的其他参数,例如失真,例如相位等等等等。仅仅通过一个频响曲线就得出煲机没有用,还是略微草率了一点啊,这就和宣称一张揉过了的纸和一张空白的纸是一样的,因为他们边长没变化一样的可笑。
5: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对黑胶着迷
这个问题讨论的很好。在我刚刚成为一个录音师的时候,我也认为数字音频是xx的,干净,通透,而后来我发现,黑胶的声音,在“味道”上,的确要比CD更加的高。为什么呢?因为,首先是声音的密度。对于CD来说,44.1KHZ的采样率可以采集到人耳能听到的20khz没有错,但问题出现在哪里了呢?其实问题还是出现在了“数字”和“模拟”上。PCM格式的音频文件,对应照片来说,还是“一个一个像素”,即使现在的手机,5寸屏幕分辨率已经达到了2k,从理论上来说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人眼视网膜的分辨率,但是大家还是会发现,仔细瞅瞅,还是能看见像素点的,而不像当年老的胶片拍出来的照片,是连续的,模拟的,在1个平方厘米厘米有无数的点。当然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黑胶唱片产生的失真,的确是那种比较温暖比较讨好人耳朵的失真,似乎没啥问题啊。当然,其实还有一个更加重要而被忽略了的问题就是唱片制作风格上的差异,不同的年代,甚至每一首歌曲的制作手法水平差异都很大,老的唱片比较追求“味道”而新唱片比较注重细节与响度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暂且不谈了,黑胶这东西,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否认他存在的价值。
6:金耳朵到底是天生的还是练出来的
这个不用争辩了,一定是练出来的。我的耳朵xx状态可以听出10段EQ任意频段增减3db,在录音师这个行业里面,练耳朵是一个必须经过的训练过程,不练,听到了也不知道。这东西就跟医生看X光片一样一样的,都是练的,没啥天生的金耳朵。
7:怎样的双盲,是靠谱的双盲
首先来说,对于普通人,双盲是一个特别不可靠的事情。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压根不知道这里面的区别啊,就拿老师举例子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来说,对于不喜欢喝可乐,很少区分里面细节的人来说,当然喝不出来。但是如果对于一个对可乐有“研究”的人来说,喝不出来?我连天津产的百事可乐没有南昌产的百事可乐甜都能喝出来,更加别说味道更加涩的可口可乐了,社会现在分工那么细,对每一个行业来说,全球范围内有深入研究的人也就仅仅是那么几个。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所有人都知道,很多厂家试性能车要去纽北的赛道,如果给老师您一辆法拉利,给舒马赫一辆比亚迪秦,您俩跑一圈试试,那时候网友们提到法拉利真的要说:垃圾,纽北跑不过秦,那法拉利多冤枉。其实就是这么回事,术业有专攻,对于这种判断的东西,没找到真正的“专业”人士,做所谓的双盲试验就是耍流氓。而很不幸,发烧友里,还是挺多木耳的。当然啦,我文章前面还提到了人耳的一个记忆效应,太小的区别,有时候就记不住了,不代表没差别啊。
其实写了这么多,xx不是说非得去争个输赢对错的,没必要,很多东西,存在即合理,当然我也不否认音响行业里面的骗局是太特么多了,但是,咱不能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啊,大家伙一起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玩音响玩HIFI,不是更好吗?每个人都有热爱每一项东西的权利,至于听力,贝多芬是聋子,也不能阻止人家对音乐的热爱对吧。
【服务】发送数字“0”或"首次关注”获取帮助信息;发送文字、语音或图片等消息投稿或咨询
【关注】点标题下方“中国音响网网”快速关注;点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搜索微信号“chinaaudio”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可以一键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