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无人工厂在日本诞生,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无人工厂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及。目前,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机器人革命”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3年到2020年期间以5.4%的复合年增长率发展,到2020年其销售额将达到411.7亿美元。
目前,工业机器人在中国主要应用于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机械加工,模具生产等行业,参与的制造过程包括焊接、装配、搬运、打磨、抛光、注塑等。
沈阳新松机器人在通用汽车公司全球公开采购中中标,这是新松机器人拓展汽车市场的重要一步。新松机器人的产品在全国五大汽车集团均有应用。机器人产业化的开始是以2000年新松机器人的成立为标志。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仅有约3500台,2012年已达10万台。
2012年4月23日下午,德国汉诺威工业展览中心,一年一届的世界上规模xx的工业博览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第一次参加汉诺威工业展。代表中国参展的是沈阳新松机器人,它是国内xx一家上市的机器人公司。
展会上,新松机器人的展台受到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关注,她特别认真地观看了来自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作为当时参展的主策划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拴昌表示,这次展会是中国工业机器人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将形成深远影响。
据专业研究计算,在一般性制造业中人工成本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0%~70%。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以及各种法律法规限制,90后年轻一代工人不愿意加班,不愿意从事简单枯燥的机械式劳动以及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企业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来雇佣和维持,这样就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另外国内用户对价格非常敏感,成为制约我国服务机器人发展的主要瓶颈。智能机器人成为现代制造业新生力量。
千分之三
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现在很多大公司都有引进机器人这个计划,包括富士康、创维等,而且很多公司都在投资研发生产线,来顶替工人。一方面中国的需要比较多,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被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也已经大面积使用工业机器人,中国还是有很大差距,比如国外一百个工人里面,可能有三台机器人,但我们国家可能一千个人里面只有三台机器人。
无人工厂能否大规模发展,与人力成本有关。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制造业的数字革命——工厂的“无人化”与“批量定制”。我国推广无人工厂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中国的人力成本和国外比上涨了很多,未来我们的无人工厂需求很大,但是和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
杨拴昌认为:工业机器人会大量进入一些工厂里面,会取代百分之二三十的工人,会解放大量的劳动力,进入服务行业等其他行业,这是我国近几年来的目标。
但是未来能否大面积使用无人工厂,这与人力成本有关。“如果工业机器人的价格能顶替一个工人一年半的工资,可能很多工厂就会买,如果人力成本还是要上涨,有这个趋势的话,我想,未来采用工业机器人的工厂还是比较多的。如果人力成本到了日本、欧洲那种状态,估计我们所畅想的无人工厂也会越来越多。”杨拴昌说。
广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刘奕华分析,无人工厂使用机器人生产,虽然先期投入资金很大,但长期效益比人工划算;而且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可减少人为质量问题。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技术在精细加工环节及机器与机器间的过渡中间环节,技术实施有所欠缺,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台基电郭台铭期待未来以自动化应对不断上涨的薪酬标准带来的成本压力和日益激烈的产品竞争,但在短期业绩下滑的年景下,研制和应用机器人的成本约束、工序需求和经营风险,成为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的阻碍。在经历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快速增长后,智能终端正在向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
日前,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德国库卡表示,目前库卡有50%的业务来自于汽车行业的应用,另外50%来自其他领域的应用。
早期的库卡从照明领域扩展到焊接设备领域,1956年为冰箱以及洗衣机生产开发制造了第一台自动化焊接机,同时向大众汽车股份公司供应了第一台多点焊接线,1971年首次交付用于奔驰汽车生产的机器人焊接传输系统;1973年,第一台库卡机器人“Famulus”问世,使库卡成功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这是世界xx电机驱动的六轴机器人;现今库卡专注于向工业生产过程提供先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在汽车机器人领域需求尤其强劲。除汽车行业之外,机床加工、建筑、计算机、通信等正成为机器人新的需求增长点。2014年中国成为全球xx的机器人市场。未来10年,机器人行业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
从业务角度看,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不但拥有机器人本体业务,同时也涉及集成、关键零部件业务,更关键的是都具备底层软件设计能力。有专注于集成业务的大企业,一般都与汽车大厂商有深度合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OFweek工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