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这些闪亮的新词让一些企业忧心忡忡,一些企业激动万分的时候,谁敢继续对“Internet”保持沉默?
答案就是,德国——这个世界第四、金融危机以来xx生机勃勃的经济大国。
笔者在探访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走访了宝马、赢创、海瑞克、汉斯格雅等各类型的德国行业领军企业,也聆听了德国商科第一的曼海姆商学院多位教授对中小企业与创新管理的深入解析。但不论管理者还是学者,抑或官员,竟没有一个主动提到过“Internet”这个单词。
在探究真正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最推崇互联网思维的美国。
美国人真正信仰创新,他们的土壤催生创新,他们的个性擅长创新。不论是幼儿教育,还是资本市场,核心都是为了创新而展开的。比如,美国幼儿园阿姨在剪纸课上,在示范剪出一条鱼之后对孩子们xx的要求就是,不能剪鱼!她示范的只是工具和方法,但她要你学会的却是创造,而不是模仿。资本市场也是如此,他们可以不断追捧微软、苹果、谷歌、脸谱,也会热购京东和阿里巴巴——哪怕它还在亏损,哪怕它来自海外——只要持续创新,就会获得资本市场的掌声。因此,虽然“微软”是美国的,但美国却是最不怕“微软”走向衰落的国家。
美国人很清楚,自己的“个性”本分,应展现在“创意”和“营销”,而非“制造”上。因为有的是比他们的土壤和个性更适合去“制造”的国家。于是,他们在将“制造”不断外包给全世界的同时,亦成为全世界“最应该”去创造和拥抱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国家。显然,通过个性、交互、体验、大数据,进而持续xx创新和营销的制高点,对于无需为品质而操心的美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而德国人,则选择了美国人让出来的“制造”。
如果以为德国“制造”与互联网无关,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德国人近年提出的“工业4.0”,恰恰是德国人基于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对自身优势深刻的理解后综合出来的个性化战略。
“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实现新的制造方式。这种制造方式更加灵活,从事作业的机器人(工作站)能够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所有有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自主切换生产方式以及更换生产材料,从而调整成为最匹配模式的生产作业。它能够实现为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的设计、零部件构成、产品订单、生产计划、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新的生产方式在生产之前或者生产过程中,都能够随时变更最初的设计方案。
例如,目前的汽车生产主要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工艺流程进行的生产线生产方式。尽管也存在一些混流生产方式,但是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在由众多机械组成的生产线上进行,所以不会实现产品设计的多样化。管理这些生产线的管理系统原本应该带给生产线更多的灵活性,但是受到构成生产线的众多机械的硬件制约,无法发挥出更多的功能,作用极为有限。
同时,在不同生产线上操作的工人分布于各个车间,他们都无法掌握整个生产流程,所以也只能发挥出在某项固定工作上的作用。这样一来,很难实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工业4.0描绘的智能工厂中,固定的生产线概念消失了,采取了可以动态、有机地重新构成的模块化生产方式。
例如,生产模块可以视为一个“信息物理系统”,正在进行装配的汽车能够自律在生产模块间穿梭,接受所需的装配作业。其中,如果生产、零部件供给环节出现瓶颈,能够及时调度其他车型的生产资源或者零部件,继续进行生产。也就是为每个车型自律性选择适合的生产模块,进行动态的装配作业。既保证了生产设备的运转效率,又可以使生产种类实现多样化。
这种智能工厂是德国制造的xx目标么?德国人的规划绝不止于此。围绕智能工厂生态链上各个环节,德国工业4.0工作组还将制定合作机制,确定哪些信息可被用来交换。为此,工业4.0将制定一揽子共同标准,使合作机制成为可能,并通过一系列标准(如成本、可用性和资源消耗)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
以往,我们听到的大多是“产品的标准化”,而德国工业4.0将推广“工厂的标准化”,借助智能工厂的标准化将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广到国际市场,以标准化提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市场化效率,继续保持德国工业的xxxx地位。
工业4.0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未来产品都将xx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表面看起来,德国人,只是选择了美国人让出来的“制造”。而实际上,这反应了他们对于自身的清醒认识。
一方面,他们比美国人更严谨,他们坚信人类无论如何创新,都颠覆不了对产品的需求,颠覆不了对优秀而稳定的品质的需求。想想看,要将一个几乎每台机器都需要的普通轴承做到使用寿命至少半个世纪,一台不管是否智能化的冰箱至少10年内不会有故障,一个很普通的房子至少在100年里不会倒塌,真的需要借助互联网来“交互”实现吗?
另一方面,美国式为创新而生的体系,注定只会催生少数塔尖上的明星公司。但是,德国式为品质而生的扎实体制,却使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拥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提到“隐形xx”,谁能不想到令人望而生畏且动辄百年基业的德国军团?这也是德国人绝口不提互联网,却“明目张胆”深感自豪的原因。
小结:
德国人的思维方式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喜欢沉下心来做深入的研究,希望把每项工作做到位,虽然他们的创新能力一般,但是规划、落地和执行能力非常强。所以德国人喜欢制造、选择制造,他们相信在任何环境下,各个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制造。所以他们希望将制造做到世界第一,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工业4.0”就源于他们的民族和整个国家的文化。
虽然是“4.0”,但我不认为这和“3.0”有本质的区别,而是“3.0”的继续深化。我们现在过于强调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转型,而德国将互联网当做提高个体企业管理绩效和管理水平的工具。他们是在原有的制造业基础上,做更加深化的研究,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技术路线。
美国为创新而生,德国为制造而生,那么,中国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OFweek工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