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显示器产业逐渐壮大,预估2015年大陆液晶电视面板自给率将突破5成。相形之下,大陆目前的面板上游零组件与材料自给率仅在2成左右,明显低于面板。在大陆官方转向扶持面板上游后,预估今后大陆的面板零组件与材料自给率将快速提升,以驱动IC而言,有望从目前的2成自给率提高至2018年的4成。
在大陆官方政策长期扶持下,大陆面板厂持续扩增产能,供应能力已明显增加。根据DIGITIMES Research统计,2014年全球大尺寸TFT LCD产能比重以大陆地区为主,占有率首次突破15.7%,2015年大陆仍有多条8.5代面板产线继续扩产或新投入量产,预期大陆地区大尺寸TFT LCD产能占全球比重可望一举突破20%,上探21.3%。
大陆高世代面板生产线主要以生产液晶电视面板为主,2014年大陆的电视面板自给率已逼近4成水平,2015年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等大陆业者新产能持续开出,预估大陆液晶电视面板自给率将突破5成大关。
但在面板上游零组件产业的布局上,由于大陆起步较晚、发展也较迟缓,自给率则相对不足。根据群智咨询统计,2014年大陆玻璃基板自给率仅20.4%、偏光板的自给率也只有23.2%、TFT混合液晶的自给率更低,2014年还不到2成,仅有19.1%。换言之,目前大陆TFT LCD上游核心材料与零组件市场,约有8成的比重仍由外资企业掌握。
大陆供应链业者认为,大陆面板上游零组件与材料发展较为迟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陆发展TFT LCD产业相较于日、韩、台湾等地起步较晚,相关人才也相对紧缺,加上大陆官方先前并未大力扶持,单靠企业自身力量不足以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面板上游零组件与材料的技术壁垒也相对较高,与大陆企业在整体产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实有关。
即便如此,随着大陆面板产能不断放大、加上官方已转向支持发展面板上游供应链,预估今后大陆面板上游零组件与材料国产化的脚步将加快,未来的自给率将进一步提升。
以面板上游驱动IC来说,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2014年大陆驱动IC的自给率约为21.3%,其中以手机产品自给率达到24.7%较高,另外电视、液晶监视器、NB以及平板计算机等消费类产品的面板驱动IC自给率则仅有8.2%。
大陆的手机面板驱动IC供货商以新相微和格科微为主,其中新相微在大陆市占率约14.8%、格科微约8.8%。而消费类产品的面板驱动IC主要供货商包括新相微、彩优微和晶门科技等,其中新相微市占率超过6%,其余厂家都在1%左右。
目前大陆面板驱动IC供货主力仍集中于150ppi以下的中低价产品线,随着大尺寸市场4K产品渗透率提升以及智能型手机产品在300ppi以上的市占率持续增加,如何跟随技术趋势发展,与面板厂紧密合作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大陆面板上游零组件与材料业者刻不容缓的课题。
CINNOResearch认为,在大陆积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以及资金的扶持下,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投入面板驱动IC市场,预估大陆的面板驱动IC自给率有望在2018年提升至40%的比重。
新相微电子于2004年创建,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公司,并于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同时在西安设立子公司,另外在台湾、深圳、北京等地也分别设有办事处。
新相微主要致力于生产TFT LCD用驱动IC设计,目前的产品涵盖功能型手机、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液晶监视器、电视等应用。
其中,功能型手机的QVGA、QQVGA、平板计算机中的800x480、1,024x600、大尺寸的18.5吋等产品,均已是大陆的主力供货商,该公司目前各型号IC合计出货量,已达每个月1,800万颗。
新相微的直接客户主要有大陆面板厂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台湾华映、电视整机的海信和华南市场的模块企业等。间接客户则包括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乐金(LG Electronics)、惠普(HP)、戴尔(Dell)、联想等。
新相微已分别在2012年初和2014年,成功导入京东方北京的6代线以及8.5代线,让大陆高世代面板生产线驱动IC更进一步国产化。目前公司研发产品主要是TFT LCD、AMOLED驱动IC领域,产品已经从0.35um、0.18um制程发展到目前的0.11um,在发展制程技术的同时,也向更高集成度的整合SOC产品发展。
新相微目前正针对LTPS、AMOLED、触控与驱动融合、指纹识别、T-con等领域进行布局,目前T-con芯片已经在客户测试过程中,AMOLED IC产品则已经接近设计完成,LTPS驱动IC也在设计进行中,预计2015年将会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