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 微信资讯

从通信市场看TD“亏本论”

芯通科技    2015/2/24  

近期关于TD-SCDMA产业的讨论在通信业界之内甚嚣尘上。


有人将TD-SCDMA扣上了“2000亿元投资永远收不回来”的帽子,认为这是一笔彻头彻尾的“亏本生意。


也有人认为TD-SCDMA的上马为中国的通信设备企业、电信运营商乃至整个中国电信行业改变命运和格局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仅简单地以使用周期长短和回报多少衡量TD-SCDMA的价值,难免有失偏颇。


在此,我们不妨抛开上述对立,理性看待TD-SCDMA上马以来给我国电信产业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3G牌照发放以前,国内主流的2G移动通信标准是GSM和CDMA2000 1X,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仅围绕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展开。


由于受到国内电信市场发展演变历史的影响,手握先动优势的中国移动在网络质量和客户服务两方面早早确立了差异性的优势,这使得中国移动在与中国联通的竞争中领先。这种差异巨大的竞争格局实际上并不能形成“寡头垄断竞争”的态势,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电信市场的演进与发展。


对于之前并未涉足移动通信市场的中国电信,同样也面临着移动化趋势的压力与挑战,因为从通信发展的理论研究看,通信业xx理想目标形态的“个人通信”必然是一种移动通信,缺少迎战未来的移动通信业务是中国电信的“硬伤”。


因此,3G牌照的发放,实际上给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即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运营较为成熟的WCDMA和CDMA2000网络、中国移动运营成熟度较低的TD-SCDMA网络,这种牌照的分发,除了打破欧美国家对3G的技术垄断,为中国这个全球xx的区域市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之外,至少还可以起到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能力越强、责任越大的中国移动承担着最有挑战性的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3G产业成熟度的差异来平衡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实力对比,激发有效竞争,也更加有利于电信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GSM时代,中国移动最早完成了非公开的WCDMA内部实验网建设,并开始积极筹划未来的3G市场。有人错误地质疑上级主管部门迟迟未发3G牌照是罔顾市场规律,但如果提早几年发放3G牌照、大家都运营较为成熟的3G标准,那么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手握庞大用户群体并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中国移动,在3G“放大器效用”之下必然对中国联通造成更大压力。


其次是激发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探索和创新,为电信运营商的主动转型和应对转型的挑战做好准备。


上文提到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拿到相对成熟的3G牌照是一种保护和激发策略,为此有人也曾质疑,如果大家都运营相对成熟的制式,同时借鉴部分国外电信市场的做法,对市场xxx进行市场份额限制,也可以达到“限制先进、带动后进”的目的。


这种行政干预市场的方式,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不对称竞争,但在国内电信市场并不一定可行。


首先国内电信市场和国际市场相比,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官办”烙印依旧深刻,市场化程度还有差距,不能简单粗暴地通过这种方式扶持相对弱势方;其次,处于竞争弱势的电信运营商,上级主管单位要培养的是其“造血功能”,而不是简单通过行政干预对其“输血”。


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3G业务的运营成效看,二者都焕发出了崭新的活力,无论是品牌塑造、传播影响、终端和业务营销策略、竞争应对等,都表现出了明显优于GSM时代的改变。


而对于中国移动,TD-SCDMAxx的挑战在于产业成熟度不高,为此中国移动不得不调整了终端和业务两方面的战略,同时在基站建设、网络覆盖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虽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却锻炼了中国移动的整体运作能力,也为中国移动的4G运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前中国移动的4G业务运营较为顺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制定网络、市场策略时充分借鉴了3G时代的经验和教训,预见和避开了不少“雷区”。


所以,跳出三种3G制式的技术之争,从整体格局的发展分析,除了电信运营商之外,产业各方虽然也在TD-SCDMA的发展中遇到了重大挑战、但依旧取得了不俗的突破。


从标准创立的角度,TD-SCDMA作为我国第一个主导的通信标准(当然专利族群的构成并非xx来自我国,但大部分是来自我国、远不止传言中的百分之十几),客观上为国内产学研各方熟悉和掌握国际电信业的“游戏规则”提供了大好的平台和机会,并以此强化了我方的话语权和对今后标准制定的影响力。


从产业整体战略推动的角度,虽然我们错过了之前标准制定的技术和商业机会,但TD-SCDMA在技术、芯片、终端、设备等方面的实践和积累,为今后中国阵营冲击5G、打破欧美专利垄断和不对称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移动和整个TD-SCDMA产业的参与各方都为之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在4G时代快马加鞭的当下,TD-SCDMA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发展的必然,但由此断言TD-SCDMA“短命”、“无用”,显然有失偏颇。


(文章来源:通信世界,作者:蓝戈智库 梁既白)



技术支持:免费b2b网站   [免责申明]   [举报]    立即注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