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的可能性-网上展厅之一
宅者,人之本。从蛰居山洞到构木为巢,从庄园别墅到集合住宅,关于居住的可能性,人类也经历了早期的创意横生到如今的百态千姿。
空间有界,心灵无疆。
随着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今的时代已经步入信息化、智能化和技术化高度发展的新时代领域。对于居住建筑的设计研究,也不再满足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用方便合理和单纯的套型创新等方面。积极关注多层次的社会群体居住需求,将社会趋势、居住本质及居者体验有机结合,达到资源集约、空间合理和居住舒适等多重和谐理应成为当代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作为“十二五”xxx规划教材《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三版)》的主编单位和教学示范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经历了长达三十余年各自独立的《城市住宅设计》和《住宅小区设计》课程教学之后,对建筑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体系性的改革,并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在2012级建筑学专业完成了首次教学。
与传统的各自独立、为期9周的《城市住宅设计》和《住宅小区设计》课程设计不同,重庆大学建筑系“居住建筑设计”教学团队经过近二十次大小会议研讨、现场踏勘等筹划工作,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整学期18周的教学分为了6周和12周两个阶段,以“居住的可能性”为核心探索目标。
第一阶段——限定空间中的住宅套型与精细化设计。该阶段在六周教学时间内,以国家现行《住宅设计规范》和《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教材的相关章节为基础要求,通过理论讲解,多内容、多现场调研、测绘、参观以及由学生自主设定居住对象家庭户型的住宅套型设计和套型内部空间精细化设计,以图纸和大比例模型为载体,使学生深入掌握了符合中国国情和规范要求的住宅套型设计方法以及建筑空间与行为空间和人体尺度的关系。
第二阶段——基于目标人群的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设计。该阶段教学时长12周,在对真实地形环境和居住人群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突破传统住宅建筑设计课程以“套型设计”为中心的藩篱、力求在思考真实地形环境和真实居住人群需求的基础上探讨解决某个居住问题的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设计的可能性,最终成果仍然要求以图纸和大比例模型的表达载体。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组对每个阶段中教师的上课内容、方法、对学生的进度要求、成果要求等都进行了具体到每一次设计课的xx设计,学生学习目标清晰、成果要求具体,从两个阶段的最终成果看,圆满达成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初衷。
目前,三年级教学组正在进行系统的教与学的双向总结,在未来的教学中还会对教学体系、方法、进度、要求等各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
文章转载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龙灏老师的新浪个人微博主页,更多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查询。
感谢您关注《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微信平台:
搜索微信号:hsfwest
查找公众号: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杂志官网:www.hsfwest.com
新浪微博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邮箱:hsfwest@126.com
联系电话:(023)6512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