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瓷器上中国龙

    面议

    浙江瀚林文化博物馆

    进入店铺
    商品目录
    图文详情

    在中国,我们对于龙的形象并不陌生。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中留下了神秘而威严的形象。古往今来,龙不仅出现于书画中,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陶瓷器、服装、玉器等各种器物和材质上,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对龙纹表现出一定的偏爱,使之成为装饰纹样中颇有生命力的题材,富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感染力。

        依据考古资料,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了龙的艺术形象。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为我国早期龙的形象,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 蓝釉堆白龙纹罐

      皇权的象征

        自古以来,龙便是皇权的象征。元明两朝正史中记录在案出现龙的次数颇多,龙的“现身”实为龙卷风过境。中国工艺美术中也有“因器知政”的理论,从器物上龙纹的变迁也能侧面感受到皇权的强弱变化,比如汉魏龙奔腾飘逸,唐代龙饱满富丽,宋代龙庄严规范,元代龙矫健,明清龙繁缛凝重。元代龙纹为后世奠定基础,明代发展到顶峰,因此,这两个时代的龙纹颇具代表性。

       浙江瀚林文化博物馆古器物部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一下元代龙纹的造型特征:“饰有龙纹的官窑器物,龙纹有规范化趋势。头部特征小头细颈,龙一般张口、吐舌,上颚较大,须有长短,鬃发飘动,有上飘发与后飘发之分。身有鳞,鳞片呈鱼鳞状,鳞的画法有3种:一种是大片鳞,采用留白的画法,此画法多见于至正型瓶类以及伊朗、土耳其收藏的精美的大件器物;另一种为细笔描画的细密的鳞纹;还有一种是较粗率的画法,用简单的斜网格纹代替鳞纹,此画法多见于民窑器中的较粗糙的器物。龙背有鳍,一般鳍的排列整齐,呈尖状,个别的尖而粗长。龙身稍粗,肘毛或腿毛有二、三、四根不等,肘毛为宽而长的带状物,爪有三、四、五爪,以三爪居多。爪有甲,精者指甲尖利,甲有双勾与实心两种画法。龙一般为细长尾,龙泉窑常见的如意形尾基本少见。龙身均出有火焰纹。青花器物龙有须,发俱全,头部稍大,张口吐舌,形态矫健凶猛,云游四方。蓝地白龙一般龙须、龙发不很清晰。元代龙的形态有行龙、立形龙、回首龙、正面龙,奠定了龙纹作为元明清传统纹饰图案的基本形式。”

    元代瓷器多属青花,龙纹更是常见的纹式

        此外,与龙共同出现的辅助纹饰常出现云纹、海水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莲瓣纹、花卉纹等。云与海水纹出现最多,表现龙行于天地之间,云游四方,着重表现龙矫健磅礴、呼风唤雨的气势。火珠多出现于双龙题材中,表现龙嬉戏争斗的另一面,多为双龙戏珠或双龙赶珠,少数有单龙戏珠者。如意云头、莲瓣、花卉与龙纹组合则更具有装饰性。

    郑重声明:产品 【中华文化传承瓷器上中国龙】由 浙江瀚林文化博物馆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留言预约
    电话预约
    留言
    *主题
    *手机
    *联系人